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甲午战争时期,帝后党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关于战争初期的帝后党争,笔者曾有所论列。战争后期,随着战事的步步失利,帝后矛盾还在继续发展,终至达到激化,以致影响战争的最后结局。  相似文献   

2.
曾超洪 《学术论坛》2005,2(7):145-149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具有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毅然挑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因而开始认真地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鉴西方文明,企图以此为基础寻求到拯救中华民族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论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其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 ,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 ,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地传入我国 ,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被打破 ,中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被解构。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转型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既包括人们认识的过程、观念的转变 ,也包括社会的变迁等。它打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通路 ,并逐步引起了人们思想革命性转变以及社会的变革 ,从而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曾琦 《学术论坛》2005,16(11):147-151
自1840年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大门以后,清王朝就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至1912年这个王朝结束,晚清社会都是在动荡中渡过,动荡的社会伴随着动荡的朝局一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1894年的甲午战争对晚清的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后清流势力的重新崛起、帝后分歧突出、淮系失势、新兴势力出现等变化,给晚清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观文 《船山学刊》1987,(1):111-115
王船山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中,对唐、宋的党争,极力抨击,说从事党争的人们“寻戈矛于不已”,导人心于嚣讼”(《读通鉴论》卷二十六);“一唱百和,惟力是视,抑此伸彼,惟胜是求。“(宋论》卷四)终于使国家遭受很大的损害,甚至成为国家覆灭的根源之一,船山这样反对党争,显然不是单纯地论史,而是寄寓了对明代党争导致严重后果极感痛心的深意。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明代党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以供研究船山史论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永刚 《殷都学刊》2008,29(1):74-78
作为明末清初颇具争议的人物,钱谦益身兼东林党魁与文坛盟主于一身。与文坛上的自鸣得意相反,政坛上的钱谦益屡陷党争的漩涡,难以自拔,纵观其一生的政治生涯,大略可划分为:一、科场未第时;二、万历庚戌科场案;三、天启浙闱关节案;四、党魁之目始成;五、崇祯枚卜案;六、辛丑狱案;七、策划周延儒入阁;八、入清复明运动等八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关于民初商会调和党争的活动,在近代中国商会政治活动的发展史上,是一次值得重视的事件.但迄至目前,尚未见有专文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因此,本文拟依据有关史料,就民初商会的调和党争作一初步探讨。许多地区的商会在辛亥年间由热衷于立宪转为支持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清王朝更趋孤立而加速覆亡,从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尽快结束时局的动荡,恢复经济的发展,在革命派短时期内难以取得北伐胜利并统一中国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商会又与革命派分道扬镳,转而寄希望于控制北洋军权的强权人物袁世凯,并制造各种舆论帮助袁世凯…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对朋党打击最厉害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强化皇权,在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大明律》中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尽管如此,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相反,明朝党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状况呢?稽考史实,笔者认为,党争和明朝废相后建立内阁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期间,盛宣怀身兼津海关道、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总局督办和总理后路转运事宜四项职务,他作为直接指挥战争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重要助手,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笔者略述己见,以俟指教。 一、致力于战时保障工作 在甲午战争中,盛宣怀主持电报通讯,总理后路  相似文献   

10.
11.
后勤给养是战争成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给养方面的困难,往往使军队的伟大胜利的光芒消失,各种力量耗尽,退却成为不可避免".可见给养对战争的重要性.而军粮的供给,克劳塞维茨在他所著的《战争论》一文中把它分为四种形式:即屋主供养(由军队驻扎的当地居民提供给养)、军队强征、正规征收和仓库供给.在整个甲午战争中,除了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的错误决策而失败,但中国军民在战争中所表现的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令人振奋,特别是战争的失败强烈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并由此促成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和在救亡的总目标激励下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提出一套新的思路,更是发人深省。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温这段历史的价值之所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经历过1840年和1856年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1884年发生的中法战争。战争的结果,一方…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兵制史的角度看,它是晚清兵制发生第二次大转变的枢纽。本文仅就有关甲午清军兵制的三个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正。一、甲午战争暴露了清军兵制与近代战争的尖锐矛盾兵制是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直接导致兵制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战争的发展。当技术上的进步被用于军事目的之后,必然会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军队组织的变化。因此,兵制必须与战争的发展相适应。当一种兵制已不适应战争需要的时候,它就会被…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甲午战中清军之所以惨遭失败,从军事战略上说,指导思想的失误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各自按照不同的作战目的,制定了不同的作战计划.从总体上看,日方是进攻的.其最初意图是以主力登陆渤海湾头,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但当发现这一意图因北洋舰队的存在难以如期实现时,便改变计划,将侵略分作两期进行:第一期,令第五师团侵入朝鲜,牵制清军,派舰队寻机与北洋海军决战,力求击破之,  相似文献   

15.
<正> 甲午战争后保卫台湾之战,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但迄今为止,对这次战役的研究还相当不够,有不少问题亟待于进一步探讨.下面拟将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加以论述.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895年5月29日至6月11日,为时十四天.  相似文献   

16.
舜之为帝论     
周甲辰 《文史哲》2008,(1):88-92
在先秦儒家对舜之为帝故事的解读中,蕴涵着对超越人性、人情的极端道德的崇尚,蕴涵着"圣人为王"的理念。儒家"言必称尧舜",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其结果却是引发了道德的异化和人格的畸形。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中清军消极防御,战斗精神低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造成清军战斗精神低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狭隘需要,也是官场腐败的直接后果;既是赏罚不明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长期疏于训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刊布了作者在清档及未刊稿本中,搜集整理的康有为于甲午战争后至戊戌变法之前,代御史王鹏运、杨深秀、陈其璋草拟的七个重要条陈,并考证条陈内容以及呈递过程。指出在清代历史上,为他人捉刀草拟章奏者,并不乏人,但是像康有为这样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大量地为他人草拟奏疏,却是十分罕见的,堪称是康氏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战后初期外交档案,概述了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战后初期中东局势的研判——美国中东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了美国的中东经济政策在整个美国对中东政策中的地位、对美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解读了美国中东经济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认为经济和军事双轮驱动下的美国对中东政策在战后初期是以经济方式而不是军事方式介入中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