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内蒙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崔璇,斯琴内蒙古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几乎都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河套人化石和由河套人创造的萨拉乌苏文化;发现了大窑和前乃莫板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窑文化的石器制造场,以及大窑旧石器时代早期石...  相似文献   

2.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概况经过建国后三十余年的调查、发掘工作,广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已达30多处,这些文化遗存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岩溶洞穴、河旁阶地.以前者为主,且分布普遍.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人类化石方面,主要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洞人、都安县的干淹岩人和九楞山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柳州市的白莲洞第一期文化的白莲洞人以及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等.这些人类化石均属晚期智人与含若干绝灭种属的华南“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共存;地质年代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即考古学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文化遗物方面,除与宝积岩人和白莲洞人共出的打制石器外,百色地区出土的大量打制石器的旧石器地点,被认为可能属于这个时期或更早一些时候的遗物.下面大致介绍一下各文化遗存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进化史上,黑猩猩就开始能利用树枝和石块制作简易的工具。此后,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都会同时使用单一的木质工具和石质工具,如木棒、手斧等,这是“木器和石器并用”时期。到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时期,开始发明“木石复合工具”——木柄石斧、投枪、木柄镰、弓箭、石网坠渔网、细石器镶嵌复合器等。弓箭这一远射程狩猎和战斗工具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晚期智人即新人又发明了用石燧、木燧摩擦取火的技术。这些都表明新人的智力发生了飞跃突变,加速了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作者建议用术语“木一石器时代的木石并用时期”代替旧石器时期(Palaeolithic Period),表示人类进化的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阶段;而用“木-石器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时期”代替中石器和细石器时期(Mesolithic and microlithic periods),表示人类进化的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阶段。  相似文献   

4.
古代河北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从一个侧面了解河北地方史,本文拟就河北历代政区(文化)的沿革作一些简介,期望史学界给予指正。 (一)远古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历经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遗址遍布河北各地,说明了河北地区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诸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典型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涿鹿以西的泥河湾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进行着分化.当南方古猿从二百万种动物、四千多种乳动物、二百多种现代灵长类中演化为人时,这一自然史的分化进程,在于使人别异于动物界.而当早期直立人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丛林中,向着亚、非、欧更大区域扩展时,分化的进程便在人类各集群之间展开了:起先是体态——人种的,然后是精神——文化的.早期智人已有明显的地区性形态区别,到晚期智人阶段,人科动物的其它成员已先后灭绝,属于同一种属的晚期智人在各地区的后裔,便因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而形成为不同的人种了.山顶洞人、克罗马依人、格里马底人,便是世界三大人种——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恩志先生编著的《蓝田直立人》一书,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995年获陕西省优秀科学、文艺基金会出版资助,日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蓝田直立人》是关于陕西省境内最重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直立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的综合论著,也是弘扬三秦大地上最原始的人类和最古老文化的一本专论。蓝田陈家窝直立人化石和公王岭直立人化石,至今已经出土30多年了。在此期间,曾有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截至目前,见于著…  相似文献   

7.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南迁而留下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1.2万年猎人族群又陆续向北方回迁,淮河上游和黄河之间的细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约在距今9000年之后,一支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先民来到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淮河上游地区著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新旧石器之间尚存在约2000年的时间断层。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文化局与湛江专区文物、博物馆训练班联合于今年七月在广东省东兴各族自治县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二处。可供研究人类早期的物质文化史及对比研究我国各地石器文化的关系。遗址分为两个不同时期的堆积:下层即早期的堆积,遗物包括有丰富的打制的石核石器80多件,其中有斧形器,尖状器、刮削器、盘状器、柱状器等类,也有零星的石片碎屑。这些石核石器一般都较大,器身厚重,多两面加工,浓厚地保留自然岩石的现象;此外尚有石化程度很轻的鹿角、牛肢胫骨及一截似人的肢骨化石。遗址堆积上层即晚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云南开远、禄丰、元谋和保山的古猿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通过与人类起源有关的中国古猿、南方古猿和西瓦古猿的时空分布、形态特征及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材料的分析研究,认为西瓦古猿是猩猩的祖先,南方古猿可能不是人类祖先,中国古猿则很可能是人类祖先,滇中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人类发展的阶段为中国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歌舞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歌舞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已有数万年的历史,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曾经是我们祖先社会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犹如我国灿烂的石器和陶器文化一样,辉煌于一时,遗憾的是歌舞艺术的特性,又使它的原貌不能保存在实物中遗留到后世,以至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它是怎样发生和演变的?有什么特征?对民族歌舞的传统有什么影响?这在美学、风俗学和艺术史上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对于考察先秦历史的某些问题也会有所裨益。关于歌舞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曾经众说纷纭,自从证实劳动创造人这一伟大的真理以后,歌舞发源于劳动的观点已逐渐被人们所确认。最原始的歌舞就是直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AII号墓地的文化因素,对墓地的文化属性进行了辨正,认为其与塔扎巴格雅布文化共同性较少,总体上接近谢米列契地区青铜时代末期库勒萨依类型。墓地文化属性的确认,对于理解中亚地区史前文化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约在公元前 2 0 0 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 ,结束的时限大体随燕文化的到来及秦汉势力的扩展而逐步衰落 ,跨越了近二千年。通过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衡量 ,可将东北青铜时代划分为夏至早商、商末周初、西周中至春秋和战国四个阶段。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具有五个特点 :1 .东北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比中原晚 ,但整体水平不高 ,从铸造技术和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力而言 ,尚属欠发达的青铜文明。 2 .存在着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 .在大部分时间内 ,显示出文化发展阶段的同步性。 4.东北青铜文化既有统一性 ,又有多样性 ,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进程表明 ,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 5 .东北青铜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已具有了民族文化区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孔智光 《文史哲》2002,(4):77-81
从中国和日本考古文物、古代文献、古史传说来看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审美文化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影响表现为以山东后李文化为代表的“太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审美文化的辐射 ;中期影响表现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少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前期、中期审美文化的渗透 ;晚期影响表现为商周时代青铜、玉雕等审美文化因素在绳文时代后期、晚期审美文化中的凝聚。由于接受了中国上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日本绳文时代无论是在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鸡崇拜等深层文化观念方面 ,还是在整体造型、陶塑装饰、抽象纹样等审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呈现出由神秘古拙到神奇华美再到庄重秀雅的风格转换  相似文献   

14.
王宏谋 《阴山学刊》2009,22(1):78-81
贵霜帝国是由大月氏西迁中亚以后建立的,与两汉时代的中国关系密切。从大月氏最早的活动区域到贵霜帝国版图最大时,包括了中国西部、中亚和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多种类型的文化先后存在。论述贵霜帝国及其文化研究,对于从文化角度宏观把握古代民族和国家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孟长勇 《学术探索》2009,(6):123-127
中亚东干族是中国陕甘回民的后裔,是因战争迁徙而聚居于哈、吉、乌三国的华人群体。本文考察中亚东干族的形成,分析其突出的文化表征,阐述东干文化对中国汉文化的继承,介绍国内对东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与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朱英荣 《学术探索》2013,(5):125-133
龟兹石窟文化不仅是龟兹民族的文化成就,更是古代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对龟兹石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出土文物实证来看,以西汉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新疆从行政区划上便已列入我国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同时,研究还表明,古代新疆文明是在以佛教为主导并融合其他多种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与佛教文化相比,伊斯兰教文化在古代西域地区是一种晚来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7.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7,20(4):35-38
回族形成于草原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蒙元时代,它的先民从中亚、西亚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思想文化,为草原文化的缔造、弘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印度一直把中亚看作是自己"延伸的邻国",两个地区从远古到现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联系。文章试图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及冷战期间四个阶段论述两个地区间的交往和联系,以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解读崛起的印度同中亚地区的关系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的记载和阿布达里人自己的传说对天山南部的阿布达里聚落进行了分析考证,指出阿布达里人的祖先是10世纪末11世纪初从中亚及西亚来的伊斯兰志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