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历史悠久,文化特点鲜明,其音乐既保留了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又吸收了东北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本文分析东北地区朝鲜族音乐类型,希望由此探索东北地区朝鲜族音乐的精华,挖掘朝鲜族音乐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2.
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古代就开始在朝鲜半岛传播和发展,对朝鲜民族居住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从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陆续有朝鲜族人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聚居,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意识,风水观念持续顽强地发挥作用,指导他们进行居住环境的选择设计,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域建筑文化的内涵。因此,探讨风水观念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环境选择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对今后更好地进行朝鲜族村落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朝鲜移民的水田开发,促进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始之初,奉天当局及东北地区官民对开发水田的朝鲜垦民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政策。《满蒙条约》签订之后,为了控制朝鲜移民的迁入和抵制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朝鲜移民对中国的侵略,奉天当局对朝鲜移民采取了限制、取缔的政策,严厉禁止朝鲜移民的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做出了把在东北的原朝共党员接纳为中共党员,确认在东北的朝鲜人民为中国公民两个重要决策,这对东北地区朝鲜族人民的命运前途,对东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宗教是一种信仰朝鲜始祖檀君的宗教。20世纪初,朝鲜正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不愿当日本亡国奴的朝鲜人民纷纷起来排日抗日。这时,长期统治朝鲜人民的外来宗教也相继受到挫斥,随之而来的是新兴的民族宗教大量涌现,大宗教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于朝鲜南部地区的。 一、大宗教在朝鲜族地区的传播 朝鲜族大宗教是从20世纪初,从朝鲜南部地区传入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宗教的传播范围比较广,除中国东北地区外还波及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一些地区。  相似文献   

6.
延边对朝鲜贸易在延边的对外贸易中占较大比重,主要贸易形式是边境易货贸易,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延边对朝鲜贸易曾出现大幅下降,9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延边对朝鲜贸易开始进入恢复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延边对朝鲜贸易发展战略应该有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王恩宝 《中华魂》2012,(20):10-12
韩乐然,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龙井村一个朝鲜族农民家庭。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绘画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不仅如此,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192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中共早期组织的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韩乐然回国参加"东北救亡总会"(以下简称"东总")工作,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生活在广阔的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决心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统治,同祖国的各族人民一起进行了十四年的浴血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伟大的斗争,为朝鲜族革命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崭新的条件,使朝鲜族的大众化的文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当时,抗日战士和革命群众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在朝鲜族人民中流传最广的首推抗日歌谣、革命话剧和民间文学,而革命话剧则不仅演出频繁,  相似文献   

9.
朝鲜的对外经济政策虽然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框架,但是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其表现在20世纪70-80年代进行了对外贸易政策调整;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朝鲜不仅进行了对外贸易机构改革和贸易秩序整顿,而且还设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进入21世纪后,突出表现在经济特区的扩大和升级,朝韩经贸合作开始启动,以及中朝经贸合作进一步升级和朝韩经贸合作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30—40年代,在东北亚经贸体系中,朝鲜北部清津、罗津、雄基三港格外引人注目。它对中、朝、日贸易,尤其对中国东北地区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三港概况及对中国东北地区贸易的影响的论述,提出当今开发图们江,构建东北亚经济圈,应本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走以点(指港口及中心城市)带线(指沿公路、铁路及江海沿岸),以线带面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日帝投降后,国共两党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此过程中,国共两党对朝鲜人实行了截然不同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朝鲜人的归国和定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东北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国民党视东北朝鲜人为侨民,制定了将其全部遣送回国的基本方针,对其财产则视为日伪遗产予以全部没收或扣押.结果,国民党“收复区”内的大部分朝鲜人或归国,或前往共产党“解放区”.与此相反,共产党尊重东北朝鲜人的民族感情和意愿,主张赋予他们“双重国籍”,在土地改革中给予其土地所有权,这为大部分朝鲜人放弃归国而定居中国东北创造了条件,进而使得他们自愿投入到共产党领导的东北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并最终发展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新成员——中国朝鲜族.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为世界的和平而战。中共一直关注战后中国和战后世界的建设,支持同盟国的协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对日处置上,要求贯彻?波茨坦公告?精神,管制日本,根除战争因素,维护远东和平;在盟国关系上,强调大国的合作与一致;同时也努力争取在受降权上应有的地位和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战后处理问题上的主张和努力,体现了非凡的自信和能力,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日和约及外交政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苏联从维护其在远东地区战略利益的角度出发 ,在对待东北移交问题上 ,采取了两面政策。两面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对此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东北抗联的历史作用,多从其对关内抗战的配合加以论述.笔者认为,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之体现;中华民族武装反抗日本侵略之先锋军;中华民族武装反抗日本侵略之宣传队;中华民族不屈精神之弘扬者;苏军进军东北之先遣军;中国共产党东北根据地之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传统伦理精神中的尚俭理念提倡和践行节俭,发挥了传统节俭之德应对现代化进程中诸问题的“道德锁匙”作用。党提倡和践行节俭的道德实践涤荡了奢靡之风和浪费现象,磨砺了党的奋斗意志,密切了党群关系,彰显了党的德性,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党德价值观,体现了党的道德自信精神。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节俭之德内蕴着丰富的生态爱护情怀,党提倡和践行节俭的道德实践还具有继承和拓展传统生态伦理意蕴,以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刚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3):120-124
朝鲜族迁入到我国东北地区之后,在谋求生存和反抗强权的斗争中,其社会理想发生了历史的演变:在迁入初期他们是以谋求"生存"为理想;1910年朝鲜亡国后,朝鲜族形成了"复国"和"民族自治"的社会理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朝鲜族早期共产主义者提出了"新社会"的社会理想;1930年,朝鲜族早期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朝鲜族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朝鲜族社会理想的演进,体现了朝鲜族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朝鲜族在实现社会理想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7.
1930年12月17日,中共东满特委发出的通知第六号是错误的决定。其原因是:一,中共东满特委没有从实际出发,把当年斗争失败的主观原因都推到朴允瑞身上;二,东满特委受到原朝鲜共产党派争斗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旧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蒙受奇耻大辱、挨打受气的时期,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洗雪民族耻辱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国耻国难宣传教育对于争取民族平等自由的伟大意义。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筹建各类宣传教育团体,开展各类国耻国难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在党主办的各类报刊中发表国耻国难宣传教育言论和主张,出版系列丛书,唤醒全国民众,指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党引导青年成才和发挥青年才能的思想实践,也不断发展演变。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逐步成熟,并得到有效运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开始转型。"文化大革命"和徘徊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被扭曲。改革开放后,党的青年成才观得以回归和进一步升华。实践证明,当党的青年成才观正确时,青年就进步,党的事业就发展;当党的青年成才观偏差时,青年就走上曲折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华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朝鲜华侨重新恢复和新建了华侨学校。1949年4月,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将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全部移交给朝鲜政府,朝鲜政府按本国教育体制逐渐改造了华侨教育。当今的朝鲜华侨教育沿着"朝鲜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