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1年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进行失业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城市本地劳动力,农村外来劳动力的失业风险更低.但是,这种"优势"依然折射出外来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上海外来与本地劳动力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径,也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相对他们付出劳动而言,城市外来劳动力收入比本地劳动力低得多,绝大多数收入仅相当于城市正式职工的一半甚至更少。据调查,2003年在上海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仅为800元左右,大大低于上海户籍人口1847元的平均月工资。如此大的收入差距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上海为例,主要根据实地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在分析外来与本地劳动力人口学特征和就业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两者收入差异,并对影响收入的因…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替代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在阐释农民工进城的替代效应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两类劳动力替代关系的计量模型,并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中被农民工替代的岗位数占城市本地劳动力的7.2%,占农民工总量的33.6%;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劳动力之间高度互补、小幅替代,并且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间的替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改革迸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多重分隔,特别是正规劳动力市场和从属劳动力市场并存的格局给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带来深刻影响。低价的从属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调节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主要杠杆,并有效地刺激着资本需求。但在这种效率的背后,我们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人口研究》2022,46(1):113-128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流动劳动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影响其收入的因素既具有居民收入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特殊性。现有的研究一般以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和收入均等化理论等为基础,来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甘肃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试图从流动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就职行业、流动去向及工作稳定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口自身和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的变化。人口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影响人口过程诸因素中社会经济发展是主要因素。一般说来,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经济和人口大体上是按相同的方向发展的,如果经济发展速  相似文献   

9.
香港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于1997年结束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主权。自从1985年中国和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生效后,香港进入了一个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中,香港劳动力市场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使香港基本上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造成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直接因素大体上有三个,一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人口变动,本文侧重于讨论最后一个因素。人口作为整个社会的最基本部分,其变动必然给社会带来波动,人口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本文主要讨论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北京、广州、贵阳、太原和上海市分别进行了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访谈,调查对象为25岁以下的外来已婚和未婚女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外来未婚青年女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有性生活经历,然而她们缺乏生殖保健意识,缺乏基本的避孕知识,不了解获得避孕药具的途径,在寻求服务方面存在着社会、心理、经济各方面的障碍.只有很少未婚妇女使用避孕药具.因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导致非意愿妊娠的结果往往是人工流产.在外来青年女工未受保护的性生活中,男方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浙江省904个农民工数据样本,本文试图从婚姻满意度和夫妻感情两个维度考察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其婚姻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务工经历对婚姻关系具有显著影响,男性对婚姻关系的评价要高于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特征如月收入、每日工作时间及个人特征如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对婚姻关系也具有显著影响;结婚年数与农民工的婚姻满意度具有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2001~2008年广东省的面板数据,考察就业容量和就业风险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迁入地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容量足够大时,劳动者为追求就业机会选择迁移就业;而迁入地的就业风险又会减少地区的吸引力,对劳动力流入有负作用。要实现劳动力平衡流动和平稳就业,就必须平衡发展地区经济以扩大总体就业容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和统筹社会保障以减少就业风险,减轻失业成本。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 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教育水平对劳动者失业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教育水平越高劳动者的失业风险越低,说明我国“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局部的和短期的,受到诸如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产业结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教育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是显著而且正向的.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充分利用智力资源,此外,要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以及劳动者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经典劳动供给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经典劳动供给模型的缺陷,增加了最低必需支出约束变量来改进该模型,在改进模型中,发现了拐点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基本规律.在实证部分利用门槛模型的方法对武汉市农民工的供给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存在拐点.在拐点工资水平下,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工资成反比关系.最后从加大对农民工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为促进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出生性别比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区异常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是否由外来人口造成?结果表明,城市外来人口生育的性别偏好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都存在强烈的生男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同时,出生性别比出现了不分城乡的普遍升高和偏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偏高,既有外来人口的作用,也有本地人口的作用,外来人口并不是造成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唯一或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8城市融合数据,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劳动权益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劳动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接受技能培训、在流入地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能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超时劳动则显著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政府应提升农民工维权意识,加大对用人单位监管力度;提升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工市民化门槛,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黄建宏 《南方人口》2012,27(4):54-60,72
利用2010年广东家庭追踪调查城镇部分数据,研究转型期城镇家庭住房困难状况,结果发现:城镇家庭收入与住房困难成“倒U”关系,其他因素如家庭规模、户籍分割及高房价背景均与住房困难存在明显关系,但住户特征与住房困难的关系较弱。显然,理解转型期城市住房困难现象不能仅从市场的收入逻辑进行解释,住房市场嵌入在各种制度因素之中,旧的分配制度与新的市场因素均会左右城镇家庭的住房状况,住房困难是家庭特征、市场环境及国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进行了对比,以返乡消费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证调研分析,构建了身份二元性、 社会融入感知、 身份重构动机与高可见性返乡消费之间的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相比,更倾向于高可见性返乡消费;新生代农民工比城市异地务工青年具有更高的身份二元性特征,并且通过身份重构动机来影响其高可见性返乡消费;社会融入感知在身份二元性与身份重构动机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科学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9.
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延吉  秦波 《人口学刊》2015,37(4):92-103
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控制内生性,通过比较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的收入差异厘清既有理论中的认知矛盾。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者总体的小时收入和月收入并未显著低于正规就业者,但该群体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由于缺乏正式制度保护,非正规受雇者、特别是女性非正规受雇者存在显著的低收入现象;而非正规自雇者的收入水平显著高于正规就业者,这一收入优势在欠佳的制度环境下还有所放大。因此,二元主义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分别与非正规受雇者和自雇者的特征更为契合。本文认为,两大理论在本质上都追求高效、廉洁、善治的正式制度。对受雇者而言,政府应适度介入,加强劳工的权益保护;而对自雇者而言,政府应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改善治理绩效,降低自雇者参与正规经济活动的制度成本。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静态模型、比较静态和动态模型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护市场公平交易,而且并不必然会导致失业率升高;它更加有利于遵纪守法的经营者、有利于促进落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工短缺".事实上,<劳动合同法>起到了鞭策落后、鼓励先进的作用,最终维护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