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于氏家族为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的士族之一,其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于氏家族系北魏时期由拓跋贵族汉化改姓而来,北朝至唐初,于氏家族地位极为尊崇,系关陇贵族集团之核心家族,中唐以降,地位逐渐下降.在于氏家族汉化及其长期的家族发展史中,于氏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文学领域成就斐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于氏家族逐渐褪去了其尚武的传统,转而尚儒尚文,其中的某些人具有一定的儒学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吴兴闵氏、凌氏家族是明代后期浙江重要的私家刻书商.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吴兴闵氏宗谱>和<凌氏宗谱>等文献,对闵、凌二姓的世系关系做出考证和梳理.  相似文献   

3.
<正>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以及西纳活佛,在青海藏族部落和宗教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研讨他们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窥见青海藏族部落及宗教演变情况之一斑。故我们依据藏文史籍的记载,将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西纳活佛的历史简述如下,以求教于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 一、西纳家族的来源 据藏文史籍《安多政教史》记载:“西纳家族属吐蕃四大族姓之一的冬氏。冬氏家  相似文献   

4.
前秦苻氏家族的多元文化倾向及其成因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胡十六国时期,略阳氐族苻氏自陇右而关中、中原的迁徙发展,以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域佛教文化的借鉴、对新兴的玄学思潮的接受,在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中,堪称典范.苻氏家族崇儒学、奉佛法、谈玄论道,不仅是争承正统、君临华夏的需要,也是提高家族地位、跻身于衣冠世族的需要,更是特定时期多民族文化趋于融合的历史必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苻氏家族最终未能实现一统华夏的梦想,但是,其自身体现的进取精神、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容以及促进多元文化交融的客观效应,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5.
西周金文族徽的研究,对西周家族形态、社会组织结构、族氏迁移流动、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西周金文族徽的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较为零散的论著;一类是研究较为集中的论著。前一类往往是在研究族徽的性质与功能、商周文化异同与融合、金文隶定与考释、商周族氏的历史与行迹、商周家族结构、金文族徽特点与字形书体等问题时,涉及到西周金文族徽。后一类往往是对前一类相关问题的综合性研究。但是,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几乎很少将西周金文族徽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亦很少见到全面整理西周金文族徽的论著,使得西周金文族徽的相关研究不甚深入。  相似文献   

6.
与“杨家将”齐名、在抗夏(宋末抗金)防辽中屡建功勋的“折家将”——折氏家族,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但是,现在所能见到的研究文章仅两篇:一是韩荫晟先生的《麟府州建置与折氏源流》一文,一是日本学者畑地正宪的《五代、北宋的府州折氏》。他们对府州折氏研究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但对于府州折氏与辽(契丹)、金和麟州杨氏的关系则基本上没有述及。笔者谨就这一问题作一系统阐述,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以后,由于其子贡松贡赞早夭,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芒松芒赞年幼,国事皆委大论噶尔·东赞域松代理,这便成为噶氏家族专权的开始。从公元650年噶尔·东赞域松专权,到698年噶氏家族被铲除为止,历经两代赞普,三任大论,前后长达50年之久。噶氏家族专权时期,是吐蕃奴隶制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继松赞干布之后唐蕃关系转入曲折发展的一个低潮时期,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2)
曲学家族因文人参与传奇创作与研究热度的增强而出现,成为传奇(包括南杂剧)兴盛的一个标志。曲学家族的隆衰兴替是与整个传奇兴衰变迁相始终的。作为传奇兴盛期与消亡期两个有代表性的曲学家族——吴江沈叶姻族与杭州陈氏家族,在戏曲创作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性。曲学家族这种过渡性特征主要由剧作家身份的差异、文体重心的逐步偏移及文学创作观念趋于现代化三个层面所体现。这两大家族戏曲创作所呈现的过渡性特征不仅是曲学家族演进规律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明清传奇递嬗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育济 《东岳论丛》2001,22(3):106-111
临川王安石家族是北宋中期最负盛名的衣冠望族。由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王氏家族深深卷入宋王朝最高权力核心的政争中。政治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临川王氏的兴衰荣辱 ,而其婚姻选择 ,尤其是与“乌石岗吴家”、“蒲城吴氏”(宰相吴充、吴育家族 )、“仙游蔡氏”(蔡京家族 )、“南丰曾氏”(曾巩及宰相曾布家族 )、“钱塘沈家”(宰相沈遘家族 )的联姻 ,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帕珠噶举派是塔波噶举的四大派系之一,创建人为塔波拉杰的弟子多结嘉布。多结嘉布的弟子又开创出直贡、达隆、主巴、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等八个支派,史称噶举八小派。直贡、达隆、主巴等教派在政治和宗教两方面都有过较大影响和势力,而且流传至今。帕珠噶举是在当地大贵族朗氏家族的支持下兴建发展起来的,后来朗氏家族成员兼任帕珠万户长和帕珠丹萨梯寺住持,开创了集族权、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先例,在西藏长期孕育的政教合一制度,以最标准,最完善的形式从丹萨梯寺诞生了。之后其势力不断扩大,1351年,其首领绎曲坚参受封为…  相似文献   

11.
在南明弘光、监国、隆武、绍武和永历等五个小朝廷中 ,以永历朝廷与云南沐氏家族的联系最为密切 ,特别是在永历朝廷流亡进入云南以后 ,双方的交往更加频繁。自始至终 ,永历朝廷与云南沐氏家族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君臣关系。为了拯救日益衰败的朱明皇室 ,沐氏家族的嗣爵执政者沐天波曾尽心竭力维护永历朝廷利益 ,还曾与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在扶明抗清的旗帜下坚持合作 ,尽管最后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都未能改变永历朝廷覆亡的命运 ,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永历朝廷才得以苟延残喘十数载  相似文献   

12.
彭城武原到氏出自寒微,晋末宋初,到彦之追随刘裕之北府兵集团而起家,以护卫宋文帝继统而固位,奠定了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宋末以后,其子弟之作风有所变化,生硬地模仿士族社会的文化风尚。及至萧梁,到氏人物为人作派名士化,对士族社会擅长之清言、书法、围棋等皆有涉及,尤以文学才能显名,也通经史,深得梁武帝等奖掖。其家族人物任官也以清选为主。南朝时期,寒门勋贵在获得政治地位后,在文化上不断取法高门世族的文化风尚,以提升其门望,彭城到氏可谓一例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宗族研究史上弗里德曼的宗族理论与"义序研究"的关系问题作了回顾和讨论,认为林、弗两氏宗族认识之异同,可以用"宗族的功能论"与"功能的宗族论"之异同来归结;弗氏在其理论构筑中只能入手、吸收"义序研究"之部分成果的"偶然"之中,内含着当时功能主义、非洲宗族范式的流行以及弗氏本人宗族研究取向等的"必然"因素;然而,这种"必然"导致了弗氏理论对宗族的观念系谱等文化要素之分析的忽视,并进而局限了其理论自身的阐释力.本文提示,世纪之交的本土汉学人类学的宗族研究仍要立足学科,发挥其诸如亲属制度研究、田野工作等方面的学科特长和本土文化分析之所长,为整体的家族、宗族和汉学研究作出应有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唐会霞 《青海社会科学》2012,(5):194-197,203
两汉时期是豪族产生并形成的时期,右扶风马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马氏家族以军功兴族,后来又以外戚身份走向鼎盛,最后又转变为军功、经学合一的家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文武兼擅、富于才干、积极进取、天下己任、严于律已、慎于立身的主要风貌,对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马氏家族的兴盛与衰败皆与两汉的政治、军事、法律与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楚辞述注》是明末出现的较为重要的《楚辞》学著作,惜乎学界对该书及其作者来钦之等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了解。考察来钦之其人、家世及其与陈洪绶之交游,有助于研究来氏及《楚辞述注》相关的背景问题。陈洪绶之所以将版画作为《楚辞述注》梓刻插图并为之作序,系缘于其与来氏家族交谊及姻亲两层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曲周县近年新出土元代诺怀墓志。墓志介绍了志主诺怀的姓氏、籍贯、职官、先世职官及生平事迹,为研究元代史提供了新的材料。蒙古酎温台氏家族五代在汉地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受汉文化影响,并融入汉族文化圈,但在婚姻等方面他们族群意识明显。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以商景兰为领军人物的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群体。女尼谷虚作为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重要交游对象,对她们的思想及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相关材料,考证谷虚的俗家身份,勾勒其生平,同时探析谷虚与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以商景兰为领军人物的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群体.女尼谷虚作为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重要交游对象,对她们的思想及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相关材料,考证谷虚的俗家身份,勾勒其生平,同时探析谷虚与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19.
管仲,尊称管子,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反映其思想的<管子>也是现存的重要先秦齐文化史料典籍.对于管子的研究,历来对其书的研究重于对其人的研究.本文在阐述了对于青溪<管氏宗谱>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宗谱对于管仲及其家族源流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家谱资料的微观历史人口学研究已经证明,清代人口繁衍处于高出生、高死亡阶段,婴幼儿存活率极低,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0岁左右。这种人口繁衍的体系对中国传统家族理想造成严重冲击。家族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深远,家族人口繁衍昌盛、香火延续不绝成为民众的普遍理想,然而在高死亡率面前,不仅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缺乏实现的人口条件,而且绝嗣现象也普遍存在。依据《松源魏氏》和《海宁查氏》两部家谱所载人口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历了从清初到民国初年两百余年的生存竞争后,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后代,保持香火不断,而其他大多数人都陆续绝嗣,后世为数众多的子孙可能仅是极少数祖先的后代。不同支脉间人口繁衍的机会极不均衡,家族人口繁衍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支脉重构"方法的提出,为微观历史人口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