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应当在建构中国学术传统和实质性地推进中国学术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应最大化地支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方向,亦应在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不遗余力。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其作为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和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质性作用,其根本问题在于整个学术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术论文以及刊载这些论文的学术刊物所具有的知识意义。因此,中国学术刊物应建构和加强明确的学术自主性和学术责任感,能够在学术刊物和学术发展之间明确定位,以期推动中国未来学术传统和学术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学者在创造和传播知识、培养和造就人才、服务国家与社会、促进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发挥  相似文献   

3.
宣炳善 《学术界》2002,(3):105-121
回顾 90年代学术规范的大讨论 ,我们不难发现那次讨论是在社会科学中而不是在人文科学中形成规模并引起巨大反响的。当社会科学学者意识到学术规范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性时 ,人文学者却在质疑学术规范的有限适用性并越来越往文人化方向发展。学术规范是一种学科的科学化努力 ,这在科学传统与科学精神极为薄弱的中国 ,是学术界当下迫切需要的学术自律。 90年代学术规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外部原因上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 ,学术的外部环境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但对于人文科学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学术的内部环境 ,即人文学者本人的学术素质。本文将对人文学者根深蒂固的文人病症状予以分析和批判 ,并揭示其产生的内在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一直以来是张隆溪教授最为深切的关怀和愿望之一,他认为自己在海外求学、研究的个人经历就充分说明,在英语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学术话语的前提下,中国的人文学者同样也有可能进入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并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与西方学者的沟通和对话。张教授进而指出这种对话对于中西方学术界双方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因此,国内学者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并投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张教授最后还对国内外语学院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善意批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却频频出现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的种种不端行为。尽管绝大部分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近几年学术界以及学术管理部门为了遏制不正之  相似文献   

6.
尹保云 《学术界》2008,(1):127-133
前些年学术界关于人文底蕴与学术创新的关系的讨论,是在概念模糊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指出,人文底蕴概念的核心是历史时间上的区分,即有"传统的"、有"现代的".现代人文底蕴主要以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原则、方法怀疑论的精神和现实历史图式的原则为标志,它不仅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直接相连,也通过影响学术环境、学术气质与治学方法而决定整个学术创造.国内学术界90年代以来的有些创新的探索与尝试其实是违背人文底蕴原则的,中国学术振兴需要等待现代人文底蕴的奠定.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系二次文献转载、摘编杂志,主要推广、介绍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资料的创新性学术成果。《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声誉,是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术文摘期刊。  相似文献   

8.
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云梦学刊》2004,25(6):13-14
金秋十月,北京,吾等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学人,秉持职业良知与学术公益之心,汇聚于“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以文会友,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就恪守学术规范、保障学术自由、加强学风建设、推进学术创新达成共识。鉴于学术规范对中国学术繁荣与发展、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感当前存在的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坚信经过不懈的集体努力以促进中国学术规范化的可能性,兹谨向学界同人发出如下倡议:———恪守职业道德,扎实治学,老实做人。摒弃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浮躁心态。反对抄袭剽…  相似文献   

10.
日前,教育部发布并开始实施了由众多学者参与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该规范对学术引文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以及学术批评规范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无疑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不在于有可能“凭这一纸规范就在第一时间有效抑制学术腐败”(那只是天真的设想),而在于我国学术界对于研究者学术研究行为的约束向体制化、规范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就需要加强体制层面的学风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新手进入学术研究圈子后,对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主要是通过年长的学者的言传身教、潜…  相似文献   

11.
桑海 《云梦学刊》2013,(4):47-49
笔者曾撰文指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可以分为三重境界,①此处再借这三重境界之说,从学术期刊的角度谈谈中国学术国际化的问题。所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的三重境界,其第一重境界是把西方学术转译为中国现代学术,这也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学术的输入阶段。从语言上看是从西文翻译成中文;从学术流向上看则是从西方  相似文献   

12.
利用SSCI和A&HCI收集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进行年代分布分析,发现三个差异明显的发展阶段,清晰地勾勒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轨迹,也反映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年代分析显示了大陆的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基本格局和总体态势是上升的,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3.
回顾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诸多学者跋涉的足迹。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明显的政治阶段性和时代实用性。一门学科的兴衰往往同时反映出学者们的政治抉择和学术意趣。历史学,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最能体现学者们的心路历程。“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每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似乎都从现实出发来解释历史。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教科书支配着中国人的思维,学习俄语、研究布尔什维克的历史成为一时风潮。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学术界也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学者们纷…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取得长足进步,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却频频出现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的种种不端行为。尽管绝大部分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让中国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云梦学刊》2004,25(4):15-17
张岱年先生、季羡琳先生的愿望,让中国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如何让中国的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一定要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一、4大检索系统与4部11门学科分类法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制的自然科学索引期刊有三大系列,即《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引文索引》(ISTP);由ISI编制的人文社会科学索引期刊也有三大系列,即《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国际学术会议社会科学引文索引》(ISSHP)。这6大检索系统,除去国际学术会议的两个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国际学术领域,跨语言学术共同体和各种单一语言学术共同体同时并存。对此,当近年来大陆学术界各学科学者都在纷纷谈论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时,也有人提出了应该注重区分相异的语言和学术共同体中存在着不同传统规范的问题。在后一类观念里.就社会科学领域的特例来谈者远多于自然科学领域。这显然是与后者比起前者来说,接纳“新学”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传统更为完全、彻底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知识分子本来想要从前十年的“广场”退回学术的“民间岗位”.拥抱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学术界不仅丢掉了80年代的人文精神,而且失范行为超乎想象,学术大发展没有如期而至,“学术大跃进”倒是轰轰烈烈搞了起来。以致学术丑闻层出不穷,结果引起分别与人文精神和学术规范有关的两场大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王宁 《云梦学刊》2014,(4):12-13
对刚才陈平原教授和董京泉先生的发言我非常有同感。确实,对于人文学者的评价不能按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标准。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就是要讲这一点。但我和他门讲的有些不一样,陈平原主要是讲国内大学所面临的情况.而我则要谈另一点.也就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已经在走向世界,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如何促进中国的人文学术真正达到国际化的水平,也就是我发言的副标题:超越SSCI和A&HCI。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论坛》2005,(2):154-155
金秋十月,北京,吾等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学人,秉持职业良知与学术公益之心,汇聚于“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不懈的集体努力以促进中国学术规范化的可能性,兹谨向学界同人发出如下倡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篇演讲是著名学术自由人邓正来教授于 2 0 0 3年 6月 2 4日加盟吉林大学时 ,为吉林大学师生所作的精彩学术报告。在加盟吉林大学之前 ,邓正来教授是一位独立的不隶属于任何组织和单位的学者 ,曾经谢绝了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优厚条件的邀请。为吉林大学的盛情和真诚所感动 ,他最终选择了吉林大学。邓正来教授加盟吉林大学 ,必将进一步壮大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队伍 ,增强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法学理论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 ;他与国外学术界建立的广泛联系 ,将有助于吉林大学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把吉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