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早期工业化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许多学者围绕着工业化的问题提出过不同的思想和理论.毕生关注"中国问题"的梁漱溟则提出"由农业引发工业"的工业化思想.不过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其工业化思想为"重农"派思想.其实,"农村工业化"思想才是梁漱溟工业化思想的实质所在,而具有"新生命"的"农村"则是他所找到的推行"农村工业化"的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2.
认为刘少奇的工业化思想是他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核心,体现了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刻思考。其工业化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搞工业化要兼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要把农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工业化必须加强民主化的建设;工业化应当采取多种经济形式等。其中尤其以他对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民主化建设的见解独具创见  相似文献   

3.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中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出中国应该走以农轻重为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率先提出了民主化的任务,强调工业化必须与民主化相结合。他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工业化发展战略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如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地方、企业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等,这些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我国今天的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面对古典经济学思想泛滥对德国工业化的巨大威胁,李斯特提出了包括生产力理论、贸易保护和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经济学说。他的经济思想为德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德国走上了一条具有国家主义特征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陈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转折时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如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的思想;新中国建立初期,他提出了干部队伍专业化的思想;改革开放时期,他提出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思想.他的上述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和落后 ,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 ,毛泽东着重研究了工业化问题 ,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提出 ,坚持了三个基本原则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业化思想 ,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潮的先河 ,为后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构筑奠基。  相似文献   

9.
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工业;高标准改善投资软环境;搭建科学的人才平台等措施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围绕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在列宁去世前后的党内论争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思想,既与列宁达成了相当的共识,也存在着侧重点的不同。托洛茨基强调新经济政策应以发展国有大工业为中心,以此作为平衡工农业、以社会主义因素主导资本主义因素的枢纽。且由于以国有工业为中心,因此强调“统一计划”的地位。托洛茨基与布哈林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两种对立的思路;而1928年后斯大林的“超工业化”、强制农业集体化不仅与托洛茨基的渐进政策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别。托洛茨基不是“先知”,其视域中也有严重的盲点;但他的工业化思想,工人民主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思想,以工业为枢纽扼制阶级分化、实现工农业平衡的思想,则不仅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十分宝贵的发展,且至今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景超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程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道路,推行工业化。他还对中国农民生计问题和农村过剩人口的出路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此外,他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等等。这些思想虽然具有改良主义的特征,但作为旧中国社会学的一个流派,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思想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中心任务问题;实现前述任务所要遵循的道路、原则和手段问题.关于前者,他着重阐明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路;至于后者,则着重论述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重、轻、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协调发展,互相促进.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理论和历史实践,对我们今天走出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存在两种工业化道路的设计:翁文灏的赶超战略和马寅初的均衡发展。翁文灏主张以重工业为中心,快速工业化;马寅初主张农、轻、重均衡发展,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工业。以马寅初为代表的民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重要理论。新中国工业化思想均可从中国近代历史中找到思想渊源。马寅初的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均衡发展战略对我们今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最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博士的《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任保平是我指导的博士后,2003年他从西北大学来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当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问题,我让他以新型工业化为题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问题,我又让他把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2004年他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为题申报了第35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获得了二等立项资助,在我的指导下他又进行了几个专题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既是他在南…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立即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原则。他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他反对照搬外国的模式,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思想是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杰出贡献。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从近代以来探索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性变化。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科学认识了工业化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间的辩证关系,预设了未来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出通过革命完成工业化政治前提的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实现了由理论设想向大规模现实实践的转变,并对苏联工业化经验进行了全方位学习,这标志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全面推进。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问题的暴露,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实现了由“全盘学苏”转向“以苏为鉴”,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塑造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优先发展以国际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 ,次则发展轻工业 ,是吴景超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因应情势为其基本特点 ,也是其思想及主张相当程度上颇受朝野上下认同之关键。吴景超的工业化思想及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非常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探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分析信息化对工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经济结构升级三个方面的推动作用;认为及时地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对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出过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理论.张闻天提出如此具有远见卓识的宣传鼓动思想理论并非偶然,根源于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实信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根源于他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根源于他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根源于他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根源于他丰富的理论宣传工作经验.张闻天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思想理论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