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契是《学术月刊》几十年的老作者。自《学术月刊》创刊起,一直到他去世,冯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来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大致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冯契在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轨迹。他生前亲自编定的  相似文献   

2.
3.
1956年,是中国学术环境宽松、知识分子精神振奋的一年,有的学者称之为“知识分子的春天”。这是因为,当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随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地区都积极落实中央的精神。我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的讲师。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在当年都得到了提高,这也鼓励了我搞好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进行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就要与报刊打交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全国性学术刊物还较少。1957年1月,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学术月刊》创刊了,很快…  相似文献   

4.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读大学本科期间,我把毕业论文投寄给不少杂志,其中也包括当时我甚为景仰的《学术月刊》。然而,投寄到其他刊物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唯独《学术月刊》编辑部竟给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回了信。记得那是一张印有“学术月刊”字样的小便笺,上面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并随信寄了两期《学术月刊》。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从此,激起了我对学术的兴趣,使我矢志走学术的道路。我的第一篇自以为算是正规的论文,就是在《学术月刊》(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标题是《论认识中的认知—评价结构…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是我非常珍爱的一本杂志,因为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它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93年初春时节,我接到《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的电话,说她来济南办事,问我能否见面聊聊。此前,我与林编辑并不相识,只是作为《学术月刊》的作者与她有过通信联系。见面之后,她便开门见山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稿子,说《学术月刊》想要刊登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文章倒是有一篇,只是贵刊未必敢用,因为有点儿风险。林编辑说,你先寄过来看看嘛,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那篇文章的原名叫做《李泽厚的学说、刘晓波的观点和我的一…  相似文献   

6.
我与《学术月刊》的接触,始自20世纪60年代,从读者以至作者,并一直以读者兼作者的身份至今。与《学术月刊》几十年的接触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刊物一直是紧跟时代步伐,并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其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4月,毛泽东主席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讲话。“双百方针”的缕缕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之兴奋和陶醉!在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决定筹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谊会”,筹委会由石西民等32人组成,主任为陈望道,副主任为李亚农、沈志远、王一平,秘书长是罗竹风。8月1日,上海社联筹委会开会,决…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件事情令我终身难忘。1961年2月,当我还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五年级学生时,与青年教师黄美真、赵清合作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在《学术月刊》作为重头文章发表了;紧接着,3月11日《人民日报》学术动态专栏,又以两千多字篇幅对论文作了详细介绍。万事开头难。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不仅十分感激《学术月刊》编辑乔彬的提携和指教,而且浮想联翩: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与《学术月刊》素昧平生在史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个与老师合作研究的新兵,竟能署名在前,于当时全国知名、…  相似文献   

9.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月刊》明年华诞五十,好巧,我亦同庚。我与《学术月刊》之因缘,要减去前面的三十年,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记得当时我正从南京师范大学吴调公先生治中国文学批评史,他让我以王船山诗学做硕士论文。我遍访王船山的研究成果,发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吴文治教授门下的萧驰已经先我做了船山诗学,影响甚大,不免对他的诸篇大作多有推敲。萧驰与我论船山的相异,在此不便细究。大致说来,他以为船山已经从重诗歌的音乐美转到了重诗歌的意境美(诉诸视觉表象),并得到佛教现量说的有力支持,此诚为萧驰的一大发明;而我则提出,船山诗学的重要命题是“以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可以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说起来十分惭愧,我读大学是学机械工程的,后来搞历史是半路出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分。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方某城工作,因患病误诊而动了大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送命。后又久治不愈,便回到家乡威海作长期休养。我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上初中二年级时,教国文的姜辑五老师是一位饱学之士,每周讲两堂“国学概论”,引起了我对历史古籍的兴趣。以后,历史书籍成了我的主要课外读物。记得大学四年,尽管工科的课程很忙…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13.
在《学术月刊》五十年发展的足迹中,1994年的扩版是值得回忆的一步。当时的背景是,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术期刊一时呈萎缩趋势。一些地方的社科理论期刊迫于经济压力,或改刊,或压缩版面,而《学术月刊》则在上海社联党组的支持下,决定扩版。我写信向一位主编同类  相似文献   

14.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教社政10号)要求,经有关高校推荐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实地考察,现批准第五批27个科研机构列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五批入选机构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发表成果如同分娩,学者与刊物以及编辑的关系乃是学术生命具有本质意义的一个环节。与时有所闻的学术交易化迥然有别,我所交往的刊物编辑都是纯正的学术殿堂仆役。其中,《学术月刊》对于我来说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值此《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之际,首先致以热烈祝贺! 我是于1956年秋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交大任教学工作的。很巧,我在上海交大任教至今也是整整40周年了。回忆40年来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一点我难以忘怀:40年来我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有《学术月刊》为友为师,或是有所解惑,或是得到启迪,或是给我切磋研习的园地。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学术月刊》只是一个地方性刊物,但它的学术地位却远远高于它的行政级别,被学术界视为权威刊物。这是因为,与一些四平八稳、少有创见的所谓国家级刊物不同,《学术月刊》一直立足于学术前沿,善于发现和培育新人,善于推出有创新性、有突破性的文章,从而推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进步。对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学术刊物的这种品质尤为可贵而重要。在《学术月刊》这个学术阵地上,展开了许多重大的学术论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我作为《学术月刊》的老作者,也在这个学术阵地上进行了学术探索,并发…  相似文献   

19.
一呛回馒扛富@臣界的*戳包压间学习 五大们神伎行有用:遭@直设的杜会gfftt………高晃问(4·勺)———·———。一.———.-。一、巾回与自@学的净化……………………··,…张肪有《0·9)it社会主义初级阶田匹论的历史观皿1…江丹林(10”3)—一二二一二二二--__二二-“’———”-二”一.二二-远家炬理文化及其甩代价口—…………·,··朱回出4·15)一”印矛匣@@有三曲呵伯匠2’.。-。。--__。___曰方杜刍一回边发同的历生脉络—·、……··口景民(4·ZI)邓小平口企的内在辽辑—…………………·太回趴!1’3)二__二二-二-二_…  相似文献   

20.
〔括弧内数字,前为期数,后为页数〕·哲学·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韩庆祥(1.1)论魏晋价值观的重建················“···……杨国荣(1.5)纯粹主体之消解···························……夏耕(1.14) —兼论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成中英新儒学思想述评······……方克立李翔海(2.21)文化与心灵···············..················……黄颂杰(2.28) —评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王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