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N+N类复合名词蕴含了多种概念合成的方式.本文通过汉英对比,划分了六种方式:关系型、特征映射型、联合型、混合型、合成型和组合型.汉英N+N类复合名词的概念合成方式有同有异.相同之处体现为前五种合成方式,第六种组合型是汉语特殊的复合名词合成方式.通过对概念合成的研究,我们发现,两个概念要合成必须具备主观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变异现象,是对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这种搭配表面上违反常规、悖于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有恰到好处、新颖别致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汉英移就的形成理据,并从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对汉英移就中的三种跨空间映射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深化对移就意义建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汉英语中均有人称代词受修饰("M+PP")的现象存在.对比研究表明:虽然汉英"M+PP"格式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但该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语法地位并不相同,这种不同是由人称代词自身独特的属性决定的.人称代词兼具名词性和限定性,其属性在名词性和限定性之间游离.不同语言人称代词有NP和DP之分,其带定语的能力亦有不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造就了"M+PP"结构在不同语言,乃至同一语言不同时期不同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生理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语言现参。从认知角度看,通感是一种隐喻。本文探讨了通感的形成机制,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阐释汉英通感现象,揭示跨感官映射规律的共性,同时分析了汉英通感现象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涉及语际信息转换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为保证信息的对等传译而进行概念迁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汉英翻译中,因为母语译者必然受到汉语的思维特点和概念体系的制约和影响,单纯从语言形式和意义层面关注语言迁移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关联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语言层面的负迁移转化为概念层面的正迁移,确保信息的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自行车修理部"、"鱼塘守护人员",即运用"O+V+N"的结构;而不说"修理自行车部"、"守护鱼塘人员",即不运用"V+O+N"的结构,这看似有违SVO语言的句法组织规则。倘若要用V+O的形式,也需加上"的",成为"V+O+的+N"的结构,转换成具体的表达式,即修理自行车的店,守护鱼塘的人员。这是为什么?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借助于象似性,特别是关系象似性中距离象似性原则的有关内容给以阐释。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关系越近,使用表达它们的词语也就靠得越近。在"V+O+的+N"的结构中,加上"的"字,成为一个名词短语,"V+O+的"作为整体对N的具体含义进行限定,所以不存在语符间距离远近的比较。而"O+V+N"实际上构成了复合名词,之所以将O置于V前,是因为在概念上V和N的距离更近,V可以对N的含义进行更为具体的限定,而O则不能,它只能对V的或V+N的含义进行具体地限定。因为,当我们说鱼塘守护人员时,我们的所指其实是一批守护人员,而不是鱼塘人员,即应首先将这些人员定义为守护人员,其次才能将范围进一步缩小至鱼塘守护人员。简而言之,描述职责的V较之描述职责范围的O与N的概念距离更近一些,因此,在距离相似性的作用下其在表达式层面也靠N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7.
汉英词语“搭配”的文化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搭配"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词组表达形式.文章首先对"搭配"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然后着重对汉英词语搭配中的习惯搭配差异及其文化成因进行了探讨, 认为把习惯搭配这种语言现象放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英习惯搭配中的差异作了对比分类.  相似文献   

8.
思维支配语言。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方式转换的过程,翻译症和忽视汉英思维差异密切相关。界定了“翻译症”概念内涵,并透过汉英思维差异,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翻译症产生的病原,提出了克服翻译症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汉英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从语用、文化角度对汉英隐喻进行对比,通过若干例证剖析了它们的语用、文化特征.提出了作为译者在汉英隐喻互译中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N1+N2=N3结构。文章从语法和语义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N1+N2=N3结构的表层结构(语法关系)和深层结构(语义关系)的异同,指出"同形异构"和"同构异义"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例证说明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各有巧妙,各领风骚。文章进而强调,在具体语言实践中,望文生义是要不得的。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整合理论是阐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相互映射整合,从而得出新创意义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虽已颇有成果,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翻译中国传统楹联仍属研究空白。因此,在楹联翻译中运用概念整合网络、输入空间、映射、构建认知模型等方法,为楹联的翻译开拓了视野,为翻译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概念整合理论正在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众多的文章尚处于推介、解析、评价这一理论阶段。对如何运用它来推动交际话语的创新,此类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旨在探讨概念整合和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语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的认知能力是概念整合的原动力;而认知语境又是在解释交际语境时的一把钥匙。概念整合、认知能力、认知语境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在阐释话语中形成了互相连接的一条认知模式链。  相似文献   

13.
"仿音"和"仿义"属于网络新词中的两类变异复合新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其认知结构模型,可知新词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涉及"糅合"和"截搭"两种主要整合模式。其中仿音词多为糅合式,而仿义词多为截搭式或混合式。相应地两种新词意义建构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空间数目也不相等,前者为双域型概念整合模型,后者为多边型概念整合模型。建模讨论的意义在于探索新词意义建构过程,明确其构词理据。  相似文献   

14.
借助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虚实喻、互喻、曲喻、博喻等新奇隐喻进行解读.研究发现,不同的隐喻类型,可以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建立不同的概念整合网络,从而为我们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些新奇隐喻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整合模式下没有直译和意译之分。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是概念整合过程中主观取舍的结果,他们之间的界线是不确定的,因此,没有必要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以致使其成为永恒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近十多年来,国外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在Forceville等学者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而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本文尝试以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以政治漫画为语料,探析多模态隐喻在整合网络中的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具有较好的阐释力,为多模态隐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人类了解自身的认知机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英汉两种语言均含有丰富的委婉语,这体现出人类对某些事物认知上的相似性,但在这一相似性的掩盖下,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异。以Fauconn ier&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力图探索出英汉死亡委婉语中存在的不同概念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概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并以实例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概念整合的"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语义认知模型和以心理空间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对隐喻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最后探讨了在概念整合框架下,影响隐喻阐释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理空间是Fauconnier和Turner概念合成理论形成的根基,然而两人均未具体阐述四空间中的类属空间如何具体参与概念合成,造成概念合成连续程序的中断。本文从语言生物性角度出发,演绎推理类属空间参与新概念合成的方式及发挥的功能。这一新视角不仅完善了概念合成的完整过程,而且为研究意义的在线构建和识解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直译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对应,而意译则强调“精神实质”的一致性。概念融合理论是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由Fauconnie和Tume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是一种意义构建理论,其基本思想是:概念融合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把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融合理论运用到翻译中来,强调真正好的翻译者应该懂得在翻译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概念融合理论,把翻译做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