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代美学宗师。他兼具东方诗性智慧与西方知性哲理之长;他既在学术研究上成就斐然,又精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他所创造的诗意人生和学术境界尤为后辈学人所神往。从其诗论诗作之成就这一侧面来展示先生的永恒诗心与诗意人生是本文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在现代美学与艺术学的交融地带创立了以艺境为核心的"艺术美学"体系。他立足于现代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寻求从一般艺术鉴赏上升到普世美学建构,精研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致力于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化,再造中国艺术的青春精神,并悬艺术化的人生观为其艺术美学体系的超越之维。他积极倡导艺术、人生与美感的一体化与真善美合一的艺术价值论,以运用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力求在意境观照中实现中国现代人生的审美化生存方式。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话语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从意境创构、层次结构两个方面对艺术意境作出独特分析,站在了美学的现代高度。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追求与其个人的艺术美观念有着内在联系,主张"芙蓉出水"是意境创构的最高目标,是中国艺术的理想的美感类型。对艺术意境的追求,涵容着宗白华的人格精神追求。把美学视界主要落在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上,是宗白华内心个体生命感受的现实展现,是他生命本真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5.
在宗白华的美学建构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结构性意义。宗白华对原始儒家人生论美学的探研,抉发其积极的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义,充分体认到比兴传统与礼乐精神的核心作用。原始儒家的人生美学思想是宗白华艺术意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生命的创化 ,是宗白华先生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独到的阐释。以此为起点 ,从造化即生命、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建造以及构建艺术形式的生命力三个方面 ,探讨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创化意识在自然、艺术和人生中的流延 ,以弘扬他的美学思想和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作为一代美学大师与书法艺术柑交忘情殆数十年。他以一种空灵的胸襟、哲学与美学的目光.以及对于中国艺术深挚的眷恋来俯视仰观旁察,来体味沉潜涵泳,从而对书艺的观照达到表里澄澈.进入深邃的境界。宗白华的书学思想博大精深,这一份学术遗产价值珍贵。我们在此对宗先生的书学思想作一初步探索.请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对庄子的钟情使其"生命"美学染上了庄子底色,生命之"动"的现代理念与庄子艺术精神的融合使得庄子美学具有明显的现代祈向,突出表现在:1.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表现着生命之"动"--气韵生动,而其基本境界却是静的,这种"静"主要得益于庄子开拓的精神境界;2.中国艺术的空白乃生命流动之处,其渊源也是老庄、特别是庄子的宇宙观,庄子的"心游"更是中国艺术空白的生命源泉.宗白华对庄子的美学阐释别具一格,在庄子美学的现代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中国艺术宇宙本体的探讨上。他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许多重要范畴、命题的阐发和总结不仅深刻、精辟,而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研究,堪称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宗白华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是与他对艺术的高超感悟以及深厚的哲学修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先生 (1897— 1986 )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诗人和学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他就开始致力于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尤其对艺术境界的探索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课题。六十多年来 ,他写下了大量相关方面的论文 ,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宗先生并“没有写下浩瀚卷轶的美学大著 ,但他在哲学思想、诗意人生、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意识、审美风格与审美范畴系统诸方面 ,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早在 4 0年代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就说过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1] (p14 )确实 ,《艺境》大体上是按照文章…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先生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中国艺术与精深卓绝的中国哲学、中国美学融合无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通过线的流动表现出骨力、风神气韵,呈现出音乐的意境和舞的韵味,并由此传达出中华民族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宗白华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归结为“生命的舞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学有重视心灵体验、追求内在超越的精神取向,使得"妙悟"突破禅宗悟道法则而逐渐衍化为古典审美体验与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妙悟是一种出自心源的体验活动,是一种超逻辑、非对象性又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妙悟体验与境界超越是分不开的。妙悟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智慧思维,也体现了古代精英文化的审美创造精神。今天重提妙悟智慧,意在将古代文人士大夫精英化的艺术思维与大众所需要的审美趣味及价值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种科学融通、能为当代中国美学所接纳和吸收的系统学说。应当在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展开对妙悟思想的重新研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未来世界美学建构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生命节奏是宗白华美学与艺术问题的形上范型,根本上是大生命节奏,是体会宗白华美学问题与范畴的关节点。生命节奏这一范型获得的途径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易道观;二是道家与禅宗,它们对生命节奏的获得提供了两个重要的来源与参照系;三是西方科学理性思维对其也有重要影响,四是流云小诗的艺术实践和歌德研究对它的产生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生命节奏是一个在天人合一根基上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殊品味的范畴,大生命节奏境界根本上就是天人合一之大境界,通过它更能窥见宗白华美学的内蕴与特质,也可增强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气蕴的把握与领会。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右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会通的结晶,其中极为明显地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其观念;王国维将境界的内涵首先理解成人格境界,然后再以人格境界推演到诗学境界这种阐释过程充满着强烈的主观性,真实地展露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他将美学问题与改造国民人格问题相结合的人文忧思,是铸就其境界说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在其美学思考中引入了"同情"这一范畴。他所说的"同情",既强调"情感状态的相通与相同",又强调主体对于对象理解与交流的"主动"。这一范畴的引入凸显了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追求,也使宗白华"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的基本美学观念得到了拓展、提升,同时还为他将自己的人格美学思想与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探求结合起来做好了理论准备,从而保障了其以救世情怀为价值根基的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把意境的创构分为三层。第一层“直观感象的模写”即主体心灵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注重“动象”的表现 ,是主“实”的。第二层“活跃生命的传达”是一个虚实交融的境界 ,更注重虚境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和功用。在第三层“最高灵境的启示”中 ,他将中国传统意境理论提升到人生的境界 ,这就指归于一个更高层次的“实”了。  相似文献   

18.
《人间词话》“境界”问题是王国维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积极入世精神和西方悲观厌世哲学相碰撞的产物,是王国维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境界”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而后者其实是“艺术的本质”或“本体”的同义语。王国维提出“境界”问题的实质是试图用摆脱实际利害关系的艺术(纯艺术)来暂时逃避人生欲望的追逼和人生的无限痛苦,是试图用艺术世界(艺术境界)来实现人生本体真实(人生境界)的手段和形态,所以所谓“艺术境界”应当是“人生境界”的客观化或物态化。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先生在当代倍受瞩目,不仅在于其无意建构却建构了的美学体系博大思精,而且在于其美学批评独特风格所带来的永久魅力:他以诗人的热情来研究美学、阐释美学,使其美学批评敏锐而亲切;他倡导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统一,使其美学批评绚烂而平淡;他承袭并发展了重直觉感悟的批评方法,使其美学批评睿智而深刻。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中西空间意识比较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两种不同的空间意识与双方迥然有别的观照法密切相关 ,宗白华先生对中西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迄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建基于“人与世界对立”哲学的西方人的空间意识 ,固守着心物截然两分的观照立场 ,因而形成的是静止的、几何式的、“一远”境界的透视空间 ;而建于“天人合一”哲学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独独青睐“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流动照法 ,因而形成的是虚灵的、音乐化了的、“三远”境界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