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思想论争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截然相反的.阿尔都塞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他还把这种对立的原则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哈贝马斯则把二者等同起来,主张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时代的新发展,新版国家示范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特色就是论述自然辩证法在理论框架、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面如何体现出这门课程的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 2 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 ,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 ;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 ,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联系密切 ,应当重视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是既成的历史事实。当年将自然辩证法改成科学技术哲学,并在后面加上括号,特意说明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时度势做出的决定。就学科体系而言,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恩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科学哲学的重大区别就是它和自然辩证法的一体性。不容忽视的是,否认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有违整个科学技术哲学界的共识和情感,而且,有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负面后果。保持科技哲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系统两层楼结构下的多元化格局,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工作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长朱训同志说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他还肯定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所做的工作 ,特别是在批判“特异功能”和祸国殃民的“法轮功”邪教的斗争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研究会的工作侧重研究自然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规律 ,国家学位办也曾界定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近来 ,有的同志也主张把《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改名为《科学技术哲学》。这不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是不利的。1列宁曾阐明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 …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学:一门正在兴起的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学的建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科学技术学不是要取代自然辩证法,而是自然辩证法的延伸和拓展。作为自然辩证法指导下的一门新兴学科,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社会功能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目的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科学技术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学是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加快科学技术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科学学和技术学发展、"自然辩证法"学科调整等方面探讨了建立科学技术学的必要性;从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建设等探讨了科学技术学应如何建立;介绍了东北大学的科学技术学情况。  相似文献   

8.
立足现实,锐意创新──评陈其荣《自然辩证法导论》李继宏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从它承担我国们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各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课题以来,已经过去四十个年头了。但它被正式命名为科学技术哲学,明确其作为哲学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学的建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科学技术学不是要取代自然辩证法,而是自然辩证法的延伸和拓展。作为自然辩证法指导下的一门新兴学科,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社会功能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目的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天堂还是地狱,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成了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又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他的批判理论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会成为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的,见解深刻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化主要是指科技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从而克服科技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科技之所以能够人化,是科技的本性使然,即科学技术的生活基础、科学技术的人性根基、科学技术的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基因技术的突破,导致一种科技宗教的产生.这种自然主义、物理主义的意识形态,把生命和意识归约为算法加数据流,从而导致人性的危机和人文主义的破产.从先验现象学的进路分析意识难题和物理主义,可以基于先验主体性思路,给这些科学以另一种解读,同时重新阐释人性和人文主义,以消除科学危机和人类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与政治在价值取向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存在背离和冲突。这种背离和冲突是科技与政治间价值张力的凸显。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科技与政治对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背离;政治对科技价值的扭曲;政治对科技负面价值的干预和控制;科技对政治价值的消解及僭越。我们必须保持科技与政治间适当的价值张力,努力消除不利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在对湖南高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其转化率低的原因,从而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科技一经济活动模式,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农村科技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辽宁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辽宁农村科技发展中还存在着农村从业人员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农村科技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实力不强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在统筹考虑农村科技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和农村科技领导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投入体系等,为科技真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核心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制度是影响科技人才创新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梳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变过程,然后基于1985—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经验数据,借鉴并修改GP法量化知识产权制度指标和因子分析法量化科技人才创新指标,构建一个虚拟变量动态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变迁对科技人才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水平对科技人才创新存在长期稳定的促进影响,此外,随着各时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人才创新的正向影响稳步下降,但现阶段的促进影响并未达到临界点.人力资源投入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削弱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人才创新的影响,但二者对科技人才创新的影响却不显著;文化资源增强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人才创新的影响,并且文化资源对科技人才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科技政治空间的结构与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政治空间有三个基本的结构要素:价值、权力、契约。这三种基本要素内部又分别存在着三种根本的张力———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和契约张力。价值张力就是科技与政治之间价值取向的背离与吻合;权力张力主要体现在科技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关系;契约张力则反映的是科技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对于研究活动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三种张力的有机结合,推进着科技与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这种五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原始社会二者之间浑然未分 ;在农耕文明时人文处于优势地位 ;在工业文明时期 ,科技被人们日益重视 ;在当前 ,科技的这种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而人文则被边缘化。人文与科技关系的彼消此长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社会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文被边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凸显出来 ,这已引起部分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了使人类生活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文观。在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人们还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心灵、道德及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因汉末士大夫、太学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社会冲突体现了传统才性观的危机而诱生对传统才性观与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使政治问题上升为思想界中的哲学问题。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蕴含了思想文化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赛义德指出的经典文学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出发,针对其《曼斯菲尔德庄园》第21章中沉默的解读进行反驳,结论是,这个沉默并非因众人对殖民做法的尴尬而产生,也不表示奴隶贸易是个禁忌话题,因此,不能将其解释为奥斯丁对奴隶贸易的默许。对奴隶贸易或奴隶制,奥斯丁不是保持沉默,而是表达了改良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