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如何应对挑战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兴趣,已成为当前民族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和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得到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校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机制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点,试图为当代大学生搭建新的教育平台,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题主线主渠道--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主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既要全面把握、融会贯通,又要强化重点、突出主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落实文明修养教育,是经常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和作品鼓舞是主要渠道。在宏观把握上要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统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日常教育中要统筹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课堂教育中要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两课"教育。  相似文献   

6.
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的原因有全面深刻的把握;本文重点从探索和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操作办法,对不同高校的不同大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坚持教育与教育内部的各个因素相协调,营造优良的学校育人环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是相互作用、紧密结合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引领作用。面对新挑战和新任务,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教育和信仰教育;加强人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学生团队组织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学分制作为一种适应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研究与分析在这种教学管理制度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变化。通过分析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将有助于解决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多元文化背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形成带来了在文化认同上出现混乱、道德理念抉择出现偏差等负面影响,应从加强理论研究、坚持主流、认清本质、提高教师认识等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政策。高等学校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大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系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作者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形成原因、发展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传统中绝望与拯救的观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和拯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绝望可以摧毁人对自己过分的信心,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从而在精神上向上帝开启,接受神的拯救。这一观念在中世纪到20世纪英美文学中都有所体现,在近代基督教衰落之后,又经历了种种演变:存在主义作家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拯救观念,但是却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绝望意识;另外一些现代作家则从爱或者自我尊严感中寻求拯救或慰籍。尽管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与拯救观念的宗教色彩在现代逐渐淡漠,然而在作家们表现的绝望和痛苦的后面,分明还传来对于超验的拯救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借助网络手段 ,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因此 ,首先要正视机遇和挑战 ,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要研究特点和规律 ,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要转变观念和作风 ,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分析其特点,并从加强调查研究、教育引导、制度预防、监督和奖惩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对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产生根源、表现特征和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非理性的特征,但由于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当前的整体利益不符,所以它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由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力量相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上升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论英汉语篇中的省略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以英汉语篇中的省略现象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所体现出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可以获知英汉互译中省略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清季湖南发生过多次瘟疫,其中最大的有三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社会恐慌,有的引发了反洋教斗争。一些有识知之士对疫病的起因和预防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西医西药的传入对防疫治病也有较大的成效。但对广大的贫苦人民来说温饱尚未解决,卫生和防疫不过是一种奢望。他们缺医少药, 不懂科学,遇疫仍不免乞求神灵。  相似文献   

17.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介绍了我国沙漠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沙漠化的重要原因,认为只要控制人为干扰,并采取防治措施,半干旱地区的沙化土地很快就能自我恢复。同时文章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范围、任务、方式和目标,并指出完全依靠打28-64万眼井,长期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林草植被生长,一旦引起地面下沉,会永远失去地下水库。该文建议要以水定井,严格控制超采,实施节水林农业,还认为从长远考虑,要尽快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才能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18.
词汇量不足成为制约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瓶颈,通过对大学生英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的现状所做的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缺乏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结合构词法知识、词语文化内涵、语境、上下义关系、同义词和一词多义等知识进行词汇教学;二是学生词汇记忆方法陈旧,以死记硬背为主。据此,依照利奇的词汇的七种意义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与高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发展战略、资产管理相对滞后、重拨款轻收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薄弱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即分阶段实施财务战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强收支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等。  相似文献   

20.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