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由于家境窘迫,中年以后不得不到“缙绅先生家”设馆授徒。蒲松龄究竟何时设馆教书?路大荒先生,《蒲柳泉先生年谱》的“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先生三十三岁”条中写到:“初馆于同邑名人西铺毕际有家。”下引王洪谋的《柳泉居士行略》作为依据。 蒲松龄何时撤馆归家,路先生《年谱》的“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一七一○),先生七十一岁”条中写道:“先生自是年家居”。下引蒲箬的《柳泉公行述》、《祭母文》作为证明。,。一由此q却,路先生认为蒲松龄。十。岁设馆教书,七十一岁撤馆家居。前后教书凡三十八年。但在《年谱》“康…  相似文献   

2.
侯岱麟同志的《蒲松龄与王士祯》一文(载《读书》一九七九年第六期),考定《三借庐笔谈》关于“王渔洋欲以三千金”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诸说为以讹传讹的不可信之谈,分析有理有据,读来令人信服。但他在引用蒲松龄《与王司寇》(“尺书久梗……”)一信时,把写信时间断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认为此信是蒲翁在王士祯赠的《古欢录》后,为答谢而作,这却有误。诚如侯岱麟同志所说,此信的重点是婉转地忠告王士祯,请他另行安置前逃的淄川蠹吏康利贞,故此弄清康的盘剥淄川人民的时间是其关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赴宴     
别人永远不会赋予你理想的价值。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存活的年岁问题关于蒲松龄的年岁,向有八十六岁、七十六岁两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即主八十六岁说。路大荒《蒲柳泉先生年谱》则考定为七十六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并存两说,而以八十六岁说为主。解放以来,绝大多数蒲松龄的研究者都采用七十六岁说,没有人持什么异议。1981年3月27日《北京晚报》第三版刊载了萧云题为《蒲松龄应是活了八十六岁》的一则短文,题下加了编者按语:“本文对《辞海》等书的一条解释,提出了不同看法。”同年5月10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通讯》第五期据此摘  相似文献   

5.
《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传说的地名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逵夫 《社科纵横》2003,18(5):47-49
文章对《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中的地名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去年十月,国家教委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的校长在北京举行了座谈会,发表了《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当前在如何办师范教育,特别是如何办高等师范教育的问题上认识不一致。有些同志自觉不自觉地存在这样一种意识,认为教师只是教书,不需要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复旦学报》一九八三年三期和一九八四年四期分别刊登黄霖同志的文章《<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及续文,对《金瓶梅》的作者作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在探测《金》书的作者时,为着少走弯路,必须从已形成的“山东人”的框框中跳出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了邵维正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一文,并加了编者按语。按语说:作者“论证‘一大’。是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十三人,从而回答了有关‘一大’的两个长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邵维正同志关于出席“一大”的人数为十三人的论断,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是,出席“一大”的代表人数又是多少呢?邵维正同志说,“出席‘一大’代表人数,说法也有不同,早期的著作多数说是十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普遍的说法是十二人;也有个别提法是十…  相似文献   

9.
回顾80年代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曾相继出现两次高潮,即“《红楼梦》热”与“《金瓶梅》热”。进入90年代,“红学”有所降温,而“金学”正方兴未艾。但“金学”研究同样也面临着“降温”的考验,诸如不严肃的主观推断、无价值的繁锁考证。这种形势表明,古典小说研究,呼唤着科学的“红学”与“金学”。最近,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李时人同志的学术新著《金瓶梅新论》(责任编辑雷群明),该书收集了作者自1983年以来发表的有关《金瓶梅》研究的一系列文章。从文章所囊括的内容看,凡时代背景、思想艺术、人物形象及作者、版本考证均有涉及,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通观整部著作,有两点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是作者善于从思想流变、文化背景的角度,对纷繁复杂的作品作整体观照;二是作者对于考据的态度十分严谨,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使这部著作颇具学术分量。  相似文献   

10.
韩扑 《今日辽宁》2014,(5):90-91
清朝有三大文言志怪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又名《新齐谐》).  相似文献   

11.
拙作《汤显祖年谱》附录丁《紫箫记考证》有一小节《紫箫记未成与政治纠纷无关》。今承邓长风同志提出商榷,我的看法仍和过去一样,见该书附录丙及丁,这里不再重复。我认为我和批评者的分歧主要来自《玉合记题词》中“部长吏”一词的解释。鄙意以为“部长吏”只能理解为“本部(指南京太常寺)的长官”,即该寺少卿王世懋。当时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博士,是王的下级。那时张居正去世已久,“部长吏”之所以要“抑止(《紫箫  相似文献   

12.
据关成和同志著《阿勒锦——哈尔滨地名考》一文(见哈师院学报1978年第2期)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的音转。仅以有文字可查的时间计算,她已经有882年的历史了。但是,近百年来俄、日殖民主义者别有用心地对哈尔滨的历史作了不少的歪曲  相似文献   

13.
拙稿《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对董楚平同志《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功过》)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过商榷意见。后来,董楚平同志发表了《再谈平均主义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再谈》)一文作为答复。但是再三细读,我仍然认为董楚平同志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一拙稿指出,董楚平同志在《功过》一文中有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论述,存在着“实际上把它全盘加以否定”的弊病。《再谈》认为这是“言之过甚”。不错,《功过》一文确有一些抽象肯定平均主义的词句,说它是“农民在酝酿革命时的思想酵母”,“在农民战争的准  相似文献   

14.
对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真正将其称为聊斋学则始于1991年。在那个吉祥而美丽的秋天,国内外数十名学者汇聚山东淄博,系统而科学地总结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的研讨。这次活动的名字被定为“国际首届聊斋学研讨会”,应它的呼唤,当时在全国各地推出了10余部研究专著和以百计的学术论文.在湖北武汉,就有华中理工大学盛瑞裕的聊斋学专著出版。这部名为《聊斋人物塑造艺术研究》(武汉出版社)的作品,从《聊斋志异》艺术形象的分析入手探索“旷世奇才蒲松龄成功的奥秘”,论述科学而精当,得到了学术界的…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5,(5):131-139
"三礼"属于中国儒家的传统经典,其中《礼记》又名列"五经"之一,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属于考生"各占一经"中的选项。蒲松龄在科场奋战大半世,"四书"而外,他于"五经"中究竟所选哪一部应考,今天虽已难于考见,但《聊斋志异》的写作受到《礼记》乃至《周礼》、《仪礼》这"三礼"的影响则显而易见。如何正确诠解《聊斋志异》,涉及利用"三礼"相关书证对《聊斋志异》文字加以校勘辨析诸问题。探讨蒲松龄如何巧妙灵活运用"三礼"相关词语典故的问题,更是今天的读者鉴赏《聊斋志异》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唐律》,通常指《永徽律》,即在唐《武德律》、《贞观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编纂,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的。由于《唐律》在国内和国外(主要是东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关《唐律》的专题研究文章,尤其是考证方面的著述颇多。《唐律》既然是一部重要的封建法典,律文又极其严密,所以,文字的训诂,语义的钩玄,编纂年代的考辨,律例沿革的探究,都是必要的。但对《唐律》在我国封建法律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剖析《唐律》来  相似文献   

17.
称“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 ,在其四百多篇故事中 ,涉及甘肃的竟有七篇。这大概是一般人所不曾想到的。而且 ,这些篇章中既有着蒲松龄所精心创作的故事 ,也具有一定的写实成分 ,因而 ,无论从文化蕴含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说 ,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一 )《聊斋》中涉及甘肃的七个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对有关甘肃的奇人异事的记载 ,如《杨千总》、《土化兔》。《杨千总》写毕民部公 (按 :即毕自严 )“即家起备兵洮岷时” ,有千总杨花麟来迎 ,途中见一人遗便路侧 ,杨即飞矢射去 ,正中其髻 ,“其人急奔 ,便液污地”。此…  相似文献   

18.
郑晓《今言》一书,是一部重要的明代史料笔记。清初编纂《明史》时为郑晓立了传,但只说他是浙江海盐县人,未记载他的生卒年。《海盐县图经·郑晓传》中也同样没有记载。迄今为止,在有关郑晓的论著中,未见有人言及他的生卒年。是否由于缺少史料而无法查考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最近细读《今言》,从中发现了有关郑晓生卒年的线索,撰此短文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9.
论《聊斋志异》的史学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下称《聊斋》)是清初学者蒲松龄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堪称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峰颠之作。笔者认为,《聊斋》不仅是传奇志怪,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史学特点。1.在形式上有意仿史。中国史学著作的形式或曰体例,主要有两种,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和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在“二体”中,纪传体为后世所推重。被封建朝廷列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全部是纪传体,它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蒲松龄学富五车,博通经史,《聊斋》在体例上就深受纪传体的影响。第一,《异史…  相似文献   

20.
《〈乘轺录〉疏证稿》补证于德源贾敬颜先生《〈乘轺录〉疏证稿》(载《历史地理》第4辑)堪称大家力作,考证翔实,疏注精细。笔者印象,《通鉴》,《续通鉴长编》、《辽史》、《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资料集一尽,更征引宋人文集、笔记10余种,其治学之精,功力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