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统计是人类社会产生较早的统计。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有人口数字最早的国家之一。史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当时的人口数字是“抚有民千三百五十五万。”这个数字虽然是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但它说明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奴隶社会初期,我国就有了人口数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管理的需要,到了周代就有了比较严密的人口调查、人口统计以及初级形态的户籍管理制度。《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版即户口册簿),上之司寇,司寇于孟冬献之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户籍档案。他们把人口看作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所以户籍册簿就成了财富的象征,“拜受”之后,  相似文献   

2.
<正> 从中国人口史上看,我国对人口的管理与研究,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就开始了。东周时期的著作《周礼·职方氏》一文中,有当时周朝全国各地(九州)人口性别构成比例的记载。这是我国人口史上最早的很珍贵的一份材料,在世界人口史上也是很罕见的。本文对此作简要的说明,提供给研究我国人口史的专家和同志们参考。一、我国最早的人口性别构成比例的研究成果《周礼》这部书,成书于东周宣王或宣王稍后的东周时期。它所记载的内容,逐步为考古学家在考古中所证实。《周礼》是一部价值很高的著作。据《周礼·职方氏》记载,东周时期,对人口的管理与研究是很重视的,并设有专职官吏进行管理,“职方氏”就是掌管人口的官吏之一。《周礼·职方氏》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郡,四夷、八蛮、七闽、九(豸虫)、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稳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  相似文献   

3.
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习惯上简称“三通”。这三部巨著系统地汇集了丰富的历史文献,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及政治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三通”中还保存了中国历史上丰富的人口思想和人口统计的资料。本文试图对“三通”中的历史人口统计,作一简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有关人口统计的零星片段记载,可上溯到远古,从卜辞、金文中就能找到不少。其他文字记载也很多。《国语·周语》记载西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乃料民于太原”,则是最早有记录的户口普查。然而,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 陈长蘅先生是我国30年代著名人口学者,是人口节制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他关于人口方面的著述颇多,主要有《中国人口论》(1918年)、《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1930年)《洪亮吉之人口论及物竞论》、《中国近百八十余年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调剂方法》等。陈先生的人口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适度论。在《中国人口论》第5章中指出:“人口孳生之道,犹农夫之播谷焉,选择固宜得法,布种亦贵有方,太疏则收获不丰,太密则拥簇以死,必也折衷于疏密之间,然后嘉禾可得焉。”后来,在《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中又明确指出,以“最高生活的最大民数”为理想,“最低生活的最大民数”为不足取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 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特点近三、四十年来,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它所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泛。这里我们仅就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情况,它与一、二产业的发展关系,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三种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等几个问题,来分析第三产业的特点。(一)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情况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易经》《系辞》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商  相似文献   

6.
<正> 乾隆55年(公元1790年),正值乾隆皇帝即位55年和80大寿之年。为庆祝双庆盛典,乾隆皇帝下旨,令各省督抚“于所属民人内,见有年登耄耋、膝绕曾元者,具折入告,以为升平盛事。”于是各省督抚相继呈报。以下的统计起于乾隆55年1月至56年1月,记录于《清高宗实录》。现把这一年在《实录》中记载的按呈报时间,统计如下表。从地域分布看:云南最多,湖南、江西次之,再次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最早所统计的人口数自然要通过对人口的调查。可以肯定有什么时期的人口数据,自然在当时就应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调查。这里很可能存在后人对以往人口数据的推测,但是任何推测都不是无根据的,必定要依据当时的某些局部人口线索进行估计,而这些局部人口也一定来自于某种调查。在我国何时有最早的人口统计数据,何时便有了最早的人口调查。 一、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 目前国现存的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记载在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书中,数字引自《禹贡》所记载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禹时代,“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九州之地的人口为 13 553 923人。由于历史久远,大禹时代不可能有统一的、全国性的人口调查,所载数据也不可能是全面调查数据。所以也只能属于对部分人口的调查。 我们能够发现的我国首次人口调查则始于周宣王39年,即公元前789年,是当时的太原(现在的甘肃镇原、固原和环县一带)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调查。《周礼》一书记载了周代的人口调查制度和体制。整个制度极为缜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秋官司寇、夏官司马。潘光旦先生曾对此进行分析整理,绘制出周礼中人口调查制度表。在周代不仅人口调查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调查的内容也是相当完整和丰富的,在很多具体项目上与现代人口普查极为  相似文献   

8.
《管子》是我国古代许多崇拜管仲①的佚名作者,托名管仲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结束封建诸侯分裂割据,实现全国统一的主张。该书在战国末年就已十分流行,韩非在《五蠹(音毒)》中写道:“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指《商君书和《管子》)者家有之。”到了西汉初年,它更受重视,“贾谊、晁错以为经本”②,桑弘羊亦以“修太公、桓、管之术”③而著称。  相似文献   

9.
<正>自古以来,民本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儒家更是自先秦以来就有重民、爱民、保民、养民的思想传统,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时至今日,“得民心”依然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和关键一环。毋庸置疑,民心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具象为社情民意。社情民意从本质上讲是人民利益、民心所向,  相似文献   

10.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王朝,次年又一举灭陈,从而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对峙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统一的时代。隋代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余年,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确是相当快的。唐人魏征评价说: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资储,以隋氏之甲兵况当今之士马,以隋氏之户口校今时之百姓,度长比大,曾何等级?”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与唐代并称为“顶盛”的时代。隋代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  相似文献   

11.
香港进行人口普查已有一百多年,并形成了定期人口普查制度。可是,直至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香港官方仍避免使用人口普查之名,继续称为户口统计。与此相应,人口普查员亦叫作户口统计员。主持这项工作的香港政府机构叫“户口统计署”,而不称人口普查署或人口调查署。其所以如此,是怕市民误会“调查”含“刺探”和“干抚”之意。故对科学的和世界通行的“人口普查”一词舍而不用。社会上也有把人口普查与非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户口迁移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的户口迁移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型,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活跃,原有户口迁移制度日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现行户口迁移制度改革,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力配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还必须遵循“常住地登记入户”的原则,因此,户口迁移制度改革应建立一种“依据有合法固定的住所且居住一年以上和稳定的职业(或收入来源)的条件登记入户”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旧唐书·地理志》对今天甘肃境内唐关内道、陇右道、河西道、剑南道,山南西道所属二十个州郡“旧领县”时和“天宝”两个不同时期的户口数,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它所载的户口史料,对唐贞观至天宝年间甘肃人口发展的原因作些粗浅的分析,无疑对人口问题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唐朝重视户口的统计,每里设正一人,掌案户口。通过对户口统计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4.
所谓流动人口,依据我国的社会习惯和户口管理条例的规定,是指在人口移动过程中D不变更定居点及户口的人口。具体指以下三种情况:①常住本县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②人住本县市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③有常住户口,外出一年以上的人口。同时又以其进、出地的不同,将①和②称为流入人口,将③称为流出人口。以上三类流动人口的数据资料可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个人填写的第六栏“户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蓝印”户口的出现又给本来难以承受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新的困扰。 所谓“蓝印”户口,是指在城区有效的城镇居民户口。它与现在城区居民户口的主要区别是不能随意迁往其他城镇。办理“蓝印”户口的对象是居住在本市各县区的农业人口和愿意来本区居住的全国各省、市、县的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6.
《元史·地理志》所载各路、府、州的户口分属于不同年份,其中一部分路、府户口属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据《元史·世祖纪》载,至元七年,蒙古国对其统治区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户口统计,总计约194万户。这与金代泰和七年(1207年)同一区域的户数相比减少了五分之四。平均户量(即每户口数)亦大大降低。如大都路(按当时尚称中都路)每户平均仅2.7口,较泰和七年的总平均每户减少了3.7口。历时仅六十余年,淮河、秦岭以北广大州县户、口俱减,原因何在?至  相似文献   

17.
伴随改革 ,开放 ,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严重的制约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利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所以 ,改革势在必行 ,而“蓝印户口”就是改革的必然产物。该文通过对“蓝印户口”起因、发展和社会效益的论述 ,基本上给予肯定。虽然它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 ,“蓝印户口”不失为户籍改革中的一个创新 ,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经济政策拓宽了人们选择生存空间的自由度,流动人口中出现了一部分出身农民的“移民”。我们之所以将具有“两栖”特点的农民流动人口,称其为“移民”,是因为这个群体,在流入地的居住上,由“暂住”向“常住”方向发展。 据河北省10个省辖市1994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住地连续居住三个月以上或不满三个月但离开户口所在地三个月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占调查区有常住户口  相似文献   

19.
“编户齐民”是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为统一管理全国人口,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而与相国萧何、谋臣张良等人研究制定和颁发实行的一项立国兴邦之策。 据史书记载:西汉封建国家制定的法律章程——《九章律》六一,就是“户律”。按照户律,朝廷通过编制户籍(有点象户口簿)掌管全国人口。官府征收租赋、徭役和兵役,完全按户籍办事。民户一律为户籍所固定居住,不得任意搬迁。凡被户籍固定的民户叫作“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如果丢掉户籍流亡他乡,就成为“流民”,抓到了就罚作官家的奴隶。这就是历史上被载入史册的“编户齐民”制度。由此可见,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严格的人口管理了。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对他的思想,人们从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可对其人口思想,不多见专文论述。本文希望在这方面作些探讨。孟子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而日趋完善、兴盛。几百年兼并战争形成的“七雄”中,秦、齐、楚几个强国都想吞并他国,完成统一大业。孟子所在的齐国,土地辽阔,“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诸侯东面朝齐”(《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国力日益强盛,有希望统一全国。由于多年战乱,田地荒芜,城池废弃,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要统一全国,一要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二要有充足的兵源。二者都与人口大量死亡所造成的劳动力严量不足相矛盾。因而,努力增殖人口,便是当时政治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