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专题阅读理论的显著特征"相同"或"相似"性为切入点,以"可理解输入"理论、图式理论以及相关理论为依据,从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视角时专题阗读理论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旨在为作为一种二语习得策略的专题阅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找到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神话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品格的一组重要概述.但长期以来,对这一组文化品格的形成,缺乏"发生学"的研究.透过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叙事,可以发现,中国神话饱含着"乐感文化"的因子,而希腊神话则演绎着"罪感文化"的主题."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因子滋生于人与自然抗争的集体体验,其深层成因,可以追溯至中希两族的地理母因.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就逻辑地走向"兴".因此,本文认为,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或"感"字.本文着重考察了朱熹的"感物道情"理论与"交感说"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理论深化.  相似文献   

4.
汪磊 《天府新论》2013,(3):91-97
随着中国社会的“脱域”演进,普遍的焦虑情绪弥漫开来,这种不安情绪的郁积表现为弱势心态的泛化蔓延,而网络技术的生活嵌入,为内隐的焦虑情绪提供了宣释的出径,生成出以“话语符号”为标帜的网络狂欢景观.网络的狂欢是对现实压抑的反弹,映射出了社会焦虑的镜像.社会焦虑要获得安顿,在根源上应化解社会的结构性压抑,促进社会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并提升社会成员的效能感,避免习得性无助.此外,大众媒介的认知引导,社会治理理念的柔性转向以及社会信任的培育,也是化解社会普遍焦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今"本土化"对"全球化"的回应多以负面为主,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它在理解本土文化的时候,尚未能够采取动态观照的立场去分析、评估其价值,从而把本民族文化理解为可按纯粹因循的方式习得的、失却未来向度的完成态的"本土",同时它也没有充分看到本土文化的混杂性特征.本土主义的努力中带有一定的反殖民成分,但这种努力却与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精神相距甚远.得到正确理解和表述的"本土"、"本土化"应当融合未来视野和开放品格,充分参照其他民族和未来这两个向度.  相似文献   

7.
词汇知识的多层面性决定了词汇的完全习得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包含一个个过渡性的、相对稳定的阶段,阶段是延续的基础;显性习得与隐性习得都无法成为二语词汇习得的唯一途径,两者之间存在功能的互补性和界限的模糊性;二语词汇的习得与磨蚀是一个互逆发展的关系,两者都具有暂时性特征.磨蚀的变化呈现先急后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海波 《学术论坛》2006,(11):184-186
方法、思想、智慧、人性、创新、想象、梦想和激情在教育中比单纯的静态的知识更重要."教书育人"强调的是教书为本、育人为末,与当代科学的教育理念相悖,故应以"育人教书"置换之."育人教书"的实然化,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实现教师专业化,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重视学生主体间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生命观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饱受诟病,以原子态个体存在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社会观,难以良好地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社会观思想具有与现代生命进行有效对话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自由主义面临的困境.其中,"和而不同"的生命观不但对异质生命具有巨大包容性,而且具有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天下"观立足于个体的超越性,在组织上给予生命以多层性和系统性的依存感.  相似文献   

10.
孟子用"义"来架构人之"羞本心",一方面使羞具备了客观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强化了羞的道德情感,从而使羞不仅成为人之生存方式的确证,还是人之德性生存方式和主体自由能力的确证.相对于西方罪感文化,孟子之羞是身体之羞与精神之羞的统一,羞之体与羞之用的内外统一,羞成为迎接整个世界的自我展现方式和处世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二三 《优雅》2013,(10)
女性生理反应与男性不同,性器官所受的刺激和产生性兴奋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药物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女性性功能障碍问题.一些女性性问题专家也表示,女性性功能障碍最根深蒂固的原因是心理因素,不会有哪一种药物能够让女人随时随地激发情欲.此外女性性征也很复杂,波士顿大学性医学研究所负责人欢文博士说:"在对于性反应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解还不完善的时候,就进行药物研究是十分困难并令人难以想像的." 然而从心底而言,大多数女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在床上如鱼得水般地欢腾.下面九位专家来自九个不同的领域,她们各有各的独家秘方,教你如何能在面对他时"化腐朽为神奇".  相似文献   

12.
鲁迅运用荒诞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萌芽.首先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通过对鲁迅的 "荒诞"手法特点的分析,得出其与魔幻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进而总结了"荒诞"手法的意义.在探究了"荒诞"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后,更意在揭示鲁迅创作中的荒诞感及荒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手法、文学观念,更深地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观,承担着培育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任务.以具身认知理论视角来重新审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身体—环境—认知"的具身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形成"行动中学习→实践中反思"的具身型学习体系.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设,形成"参与·扩散·群体"的规划路径,树立"多维度、全课程、立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4.
浅析"配对"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学生特点,运用教育理论与体育方法,设计出"配对"教学法.自主的配对练习,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强制性的、死板的排球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结果表明:"配对"教学法能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桂森 《学术界》2005,(5):197-202
本文从道德主体所"能"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系出发,认为"自由与发展"的价值旨在体现道德主体把"应当存在"变成"实际存在"的能动性,此乃隐喻着主体在伦理教化方面的主动性.由此认为,道德教育一方面担当开启人的潜能和能力的功能;另一方面旨在丰富公民的个性和社会生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制度立足于对主体允许行动的一种分析及其倾向于鼓励主体行为方式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既确保了自由制度所依赖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基础,同时也确保了自由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性规定.  相似文献   

16.
"新五性"与报告文学之"文学"观念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性"问题是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关键,它长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与理论的发展.实际上,"文学性"在内涵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在外延上不断向"非文学"开放与扩张,从而使报告文学在取得辉煌成就时也逐渐形成新的审美特色,并导致其本体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现代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传统的狭义"文学性"积极影响报告文学取得了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并驾齐驱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在哲学、历史等"文化"的挑衅与侵袭下发生深刻变革,并在新旧蜕变、交汇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渗透于"新五性"之中的广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胡立刚 《理论界》2020,(3):16-20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使用了"感性意识"这个概念,但是"感性意识"这个概念因近代哲学的解释原则而往往遮蔽了其本真的涵义。然而,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早已突破了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使用"感性意识"概念,乃是为了突出意识的对象性原则和现实性原则这两个基本要义,破除西方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意识的纯粹性、自足性、内在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情况并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建自主学习环境,加大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提升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9.
"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炫 《河北学刊》2004,24(2):14-19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表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相似文献   

20.
福泽谕吉在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侵吞时,提出以西方文明精神来保全国家的独立政体,其实践操作是通过"实学"来开发智慧,增强国力,营建淳厚的"人心风俗".显示的价值取向是重视智慧,具体路径是先智慧后道德.梁启超稍后于福泽谕吉,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思想颇有研究,当时面对的国情与日本相似,但选择与福泽相异.他以"新民"为救国的法宝,以道德为根本,把智力、学识作为"其余事".显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一贯的道德主义,具体路径则是先道德后智慧.前者是"大和"的选择,后者为"中华"的选择.两种抉择,两种结果,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