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博 《兰州学刊》2014,(4):93-97
在全球化语境下,资本流动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体收入的差距过大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许多人被固化到"底层"群体中。关注底层,书写底层是中国文学进入新世纪以来重要的写作路向,体现了文艺的为人民性宗旨。"叙事伦理"是底层书写的重要精神维度,体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生存苦难和生命价值的重视。贫穷的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失业工人等作为当代文学底层书写的重要表现对象,他们的生存图景或者表现出资本侵袭下乡土伦理的困境与危机,或者展现出城市生存伦理与乡土生存伦理的碰撞与冲突,或者体现出政治伦理、法律伦理等对个体生存的逼迫与压制。通过书写底层和叙事伦理,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载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底层书写由来已久,在表现小人物的物质贫困、精神麻木上,底层文学与十七年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精神走向、情节结构、审美表现上又有许多歧异。底层文学不管是社会学价值多一些,还是文学价值多一些,不可否认的是,底层文学分界窄化了文学场域,在具体阐释中,面临审美削弱和深度缺失的诘问,它的出现和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3.
"底层"和"底层文学"被当代社会学和文学关注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底层形象阶级性批评缺失的局限。底层文学密切关注底层的生存境遇,折射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把一切被遮蔽的、社会底层带有脓血的伤疤勇敢地揭开,在揭示底层民众现代性生存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人道主义关怀,呈现出文学丰富表现力、旺盛生命力和深厚人文关怀。底层文学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抽象演绎理念与审美意味缺失等问题。因此,及时有效地盘点底层写作中存在的"得"与"失",对于底层写作思潮,乃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第三世界存在经验的审美传达都具有极为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闫建华 《理论界》2006,(6):184-186
刘庆邦是中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说大家。他的小说善于取材平凡生活的卑微人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当下的文坛总是以富人形象塑造为中心,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淡薄,而刘庆邦却作为底层形象的代言人,注重其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显示了当下文坛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刘庆邦的底层书写中,他是以对生活的温情与理解去追求人性的闪光点的,充分展示底层民众的尊严和价值。他的关怀底层大众的写作有助于改变当下文学对于底层人物关注不够的现状,大大提高文学的精神品位。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78-83
"非虚构"写作是新世纪文学的一种叙事策略,"非虚构"文本对底层表现出特别的关注,现代化语境下的农村现实和工业浪潮下的打工者阶层的生活与情感是"非虚构"写作着重突显的经验场域。"非虚构"写作着力于寻求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重叠,但并没有解决或消除从个体经验上升为公共经验的叙事机制内在的困窘,从而使其对底层经验的书写仍然流于象征意义上的整体性和表面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女性在写作中对于话语的找寻,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五四”女性文学与基督教的耦合,为女性小说的创作带来了精神和语言的资源。书写自我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成为2 0世纪90年代女性叙事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商业强有力的运作中,女性小说中的身体叙事逐渐衍生出一种商业化的“身体写作”。女性写作在以经验语言颠覆男权话语之后,理应在感同身受的方式中对生命的感觉作全方位的提取。  相似文献   

7.
在对新世纪文学十年的抽样分析中,着力考察的是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底层写作等三方面内容.网络文学涉及一个文学媒介化的问题.文学媒介化的结果是:文学生产发生了从符号纵聚合轴上的批评性操作向横组合轴上的粘连操作的位移;青春文学是文学市场化的产物,其文学生产与消费特征可概括为作家偶像化与读者粉丝化;底层写作因借用左翼文学的思想资源与叙事资源,本身已存在着介入性有余、文学性不足等艺术缺陷,而它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是具有新左色彩的批评家与媒体推动的结果,其文学生产亦具有一些可疑之点.总之,新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是媒介化、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它们联手推动着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汪娟 《社会科学家》2012,(2):129-132
"底层文学"自创作始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在众声喧哗下的"底层文学"的探讨中,关于如何界定"底层文学"、底层的表述身份问题成为其焦点问题。对底层文学进行症候式的分析,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不容忽视。第一,文学是有精神和灵魂的,而底层文学恰恰普遍存在一种缺失的文学精神价值,缺乏对正面精神价值的弘扬;第二,底层文学中超越现实生存的精神是缺席的,作家应当反映现实却又在精神层面上超越现实,不但能由现实达到揭露批判底层生活的缺陷和丑恶,而且能用审美理想观照和超越这种缺陷和丑恶,使读者达到反思和升华的境界。"底层"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引导底层这个群体还坚信人性的终极关怀和真善美的生活境界,底层文学才能焕发出极其强大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书写人间"温情"而著称,她对于底层苦难的书写被批评界无意中忽视,这是极为不应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迟子建的一批小说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写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将冷峻的事实推向小说叙事的前台,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特征,说她已加入"底层文学"的合唱,不无道理。但她的这类作品,除了具备一些底层写作的共有特性外,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这就是她在构筑世俗世界的同时,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向善向美的心灵世界,使人能够始终向往高贵和光明。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读懂迟子建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就无法理解迟子建今天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头十年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一股崭新的创作潮流。其表现形态、文化意蕴,与以往的女性文学,或以男作家为创作主体的"乡土文学",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它将性别意识带入一向由男性垄断的乡土叙事领域,呈现被遮蔽、被修改的女性乡土经验,提示乡土经验的复数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将乡土/底层经验带入女性文学中,提示女性经验的复数形态。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标志着女性写作的转型,但转型不等于放弃性别立场,而是超越性别书写性别,将性别视阈引向广阔的乡村生活领域,在性别与乡土的互动中构筑了乡土叙事的别样空间。这对于新世纪女性文学和乡土文学的未来走向都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和现象 ,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 ,而利已主义、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却在一部分人中间不断滋生和蔓延。为此 ,我们要加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揭露和批判利已主义、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腐朽性和危害性 ,正确引导和调节人们的价值观 ,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按照我们现在的常识,一个政权有多少军国大事,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千头万绪,首当其冲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这类事,然而《尚书·尧典》记载的首件政务却是派员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现在有了陶寺城址中“迄今发掘最大的陶寺文化单体建筑”,集观象和祭祀功能于一身,《尧典》的记载似乎容易理解了。据此二者的联系,我们可以推测,华夏文明的早期国家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敬授民时”。  相似文献   

13.
心理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本身的题中要义和价值追求。不和谐心理根源于对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主观体验。当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社会的不和谐反映到人的心理,就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心理的不和谐,如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话语权缺失的压抑与郁闷、价值迷失与心灵空虚、忧虑心理和不安全感等。促进社会的心理和谐,必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大力改善民生,不断夯实心理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呈现出主体意识自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文化品位低俗化和文化行为浮躁化的现状,分析其成因,既有社会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思潮和科技革命的影响,又有教育本身如高等教育体制的滞后、教育个性化目标的误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等因素的影响,还有校园文化主体——大学生自身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康德区分现象和物自身,认为人只能对可以感性直观的对象形成知识,心灵、世界整体和上帝等总体性概念没有可以直观的对象,只是纯粹理性的理念,可以用来调节经验知识,表达实践理想,而不能用来建构经验知识。马克思在克服康德二元论局限的过程中,跨越了经验知识和超越性理念之间的界限,或者根据一些经验现象去断言历史总体,或者根据关于历史总体的理想去定位经验事实,以期对历史总体加以经验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实践已经表明,经验地建构历史的总体,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在于充当社会的调节性理想而不是建构性理想。  相似文献   

16.
英源外来词的文化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求英源外来词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价值,从英源外来词的发生、音译过程、使用群体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英源外来词中存在的社会、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文化学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英源外来词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语言禁忌与灵物崇拜等心理文化以及个人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给予解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在新历史条件下仍能成为拍导实践的理论工具,这是值得深思的。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在进行价值分析时所暗含的前提条件,以及他的整个分析的逻辑思路。并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它的正确性以及能否成为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理论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胡杨 《云梦学刊》2003,24(5):14-18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2000—2001年组织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大讨论,发表了对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现象、根源和具体防治措施等各种观点。随着学术规范大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学术共同体内部深层的理论矛盾如学术规范讨论中的“反身性”问题,科学的价值规范矛盾问题以及科学共同体的自足性问题等等逐渐暴露出来,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既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理论矛盾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孳生的原因,因此整饬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应该从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重构入手。  相似文献   

19.
李友钟 《理论界》2014,(7):80-82
社会共生论是分析研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重要理论,是社会存在、社会价值、社会进化相统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研究社会共生论,除了将其应用于社会现象研究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该理论本身进行研究,包括其理论渊源。本文从生物学理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整体论与有机论等方面,对社会共生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山寨现象与大学生创新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析当前热议的山寨现象出发,呼吁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山寨现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