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燕窝糖精为晚清上海药商孙镜湖发明制造的著名“补药”。该药的成分其实不含燕窝,主要由糖精构成,完全不具备滋补或治病作用,但孙镜湖依靠花样百出的广告手法,特别是收买诸多文人为其撰写各式各样的谀药文字,强调该燕窝糖精的滋补效力与包治百病的作用,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上当购药。孙的成功导致了很多仿冒者与追随者,他们纷纷发明类似的补药,并采取大致相仿的广告手法,黄楚九就是一个后来居上者。探究此种医药广告文化的滥觞,孙镜湖是始作俑者,他的做法深深影响了晚清以降上海乃至中国的医药广告文化构建。  相似文献   

2.
晚清"新名词"以何种方式被汉语接受成为晚清言说的重要事件.通过分析"词语-注释"的三种类型--词典、栏目集注和单篇夹注,不难发现,"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从现代汉语生长的角度看,一方面完成了"新名词"被汉语接受的艰难任务,另一方面也实践着汉语欧化的不懈努力;从知识谱系的角度看,"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也是晚清知识建构的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贤母良妻"源自儒家经典,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发明,在晚清又输入中国,成为文化转型时期的新名词。它保留了儒学经典中对于女性贞顺、慈淑、谦卑等品行的规定,却又增加了近代国家主义的意涵,成为晚清"兴女学"的基本依据,曾极大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合法化,同时也被革命派视为旧伦理而不断遭到质疑。贤母良妻主义对于晚清社会和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就在这种矛盾张力中实现。  相似文献   

4.
邓伟 《兰州学刊》2009,(2):81-84
晚清“小说界革命”的观念迅速为知识界接受,使得整个晚清白话小说发展都打上了它的印记。也造成了“新小说”发展的空前盛况。其时,人们直接赋予小说教育下层民众的重任,在此基础上“新小说”的文学语言与白话的采用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同时,由于白话发展的实际水平,“新小说”的白话语言渊源多为传统白话小说,并存在其他的成分,形成一种近代化的文学语言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公共媒介 ,晚清印刷出版文化的空前繁荣促成了民间文化的繁盛 ,加剧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同时 ,中国传统士大夫也随着传播媒介的商业化与工业化而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念的新式知识分子 ;而租界特殊的政治格局则为印刷出版文化提供了批判专制国家的舆论空间。由此 ,晚清上海印刷出版文化所荷载的公共舆论呈现出独立性、公共性、批判性等特点 ,对这一时期上海公共领域的体制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消费社会学和传播史的视角,将祭祀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消费现象,考察其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物品在祭祀活动中所承载的特殊作用,以及祭祀消费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与晚清“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晚清新旧学更替的历史进程中 ,张之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认为张的立场是“先新后旧” ,但深入剖析张氏由旧趋新的学术思想历程和他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 ,则不难发现他于“新学”的一贯原则始终未变 ,尽管由于时势的变化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他在新学制的创设和推行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将眼光放到晚清,放到晚清“现代性”的独特的历史表征之中。晚清“现代性”一方面是中国“现代性”历史的起源,另一方面却也是中国“现代性”中受到压抑和遗忘的部分。在今天看来,认知晚清“现代性”的困境在于,它一方面太过于不够“现代”而被人们忽略,另一方面却又是太过“现代”而难于被理解。这种暧昧难明的状态往往缺少足够的历史叙述的戏剧性而难于被记住,也由于缺少历史的界碑式的时刻和伟大的人物而难于给予我们认同的期待。于是,在我们为“五四”的宏伟的“现代性”叙事激发无限的激情…  相似文献   

9.
1905年对美争约风潮中的女子演说运动,加入了建构晚清女性的性别群体新认同的进程之中:应时事而起的晚清女性演说运动,其语言学习和挪用了其时的政论修辞及概念,女性通过演说议政,建构了自我的国民身份;借抵御外侮的运动,女性以演说为结成团体的动员,以国民团体一员的身份加入新的公共社会之中。由此,晚清女性构建了其家族亲缘外的新的身份认同:议政的女国民团体之一员。追溯女性以演说形式发声的因由,可发现晚清新学中的女学堂教育提供了条件:女学以演说训练为其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设计了完整的演说课程以及提供校园作为训练空间。此时的女子演说走出闺门的限度到校园、讲堂、私宅的封闭空间内面对同性呼告为止,为五四后辈们走上街头的呼告做了准备。不过,通过文字、图像史料发现,隔绝异性的活动使男性只能臆想女子演说的情貌,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多情善感的刻板印象,也因此加入对新女界面貌的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在辛弃疾的爱国词篇中 ,恢复统一这一现实主题 ,往往与民族文化心理中古老的“补天”原型纠结在一起。“补天”作为一种象征 ,显示了词人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心理基础和深刻的文化底蕴 ,大致包涵了圆满情结、忧天情结和补阙情结这样三个层面。由此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稼轩词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其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戏单可分为营业戏戏单、义务戏戏单和堂会戏戏单三种类型,营业戏戏单较为常见。戏单内容由简到繁,信息日渐增多。戏单所记剧目可以反映出清末民众观戏爱好、审美品味,戏单所记演员信息、广告信息、戏园形制信息、演出时间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俗、民众生活日常的变化内容与趋势,戏单应是研究近代政治史、社会史、戏剧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使白话进入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言文分离、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大批的通俗体诗歌;"以文为诗"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明晰界限,赋予诗歌以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正在通过社会的改变而改变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导致文学与政治之间形成以消费为纽带的交换关系.所谓交换关系,是指文学与政治在"资本/技术"的作用 下各自"去立场"化,以往歌颂与暴露、维护与批判、制约与反制约的冲突和张力,暂时被虚假的默契即讨价还 价的形式所抹平,形成文学的空间上"内爆".  相似文献   

14.
晚清的海军留学教育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付诸实践,派遣活动贯穿整个清朝未年,人数累计约400余人。作为早期较为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这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多凭借其优越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素养,获得清政府的重视与依赖,或投身于军事工程,或负责编练新式海军,或指挥军事作战,为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客观环境和留学生自身缺陷的制约,晚清海军建设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一种民主政治形态。清末改良派和清政府分别通过变法维新和预备立宪进行了宪政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学者们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大多贬多褒少。客观地说,清末宪政运动有不少科学合理的因素,对其进行辨证分析,一则还历史以公正,二则对我国目前的宪政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20 世纪20—30 年代的《申报》广告研究,分析其作为都市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借助各种各样广告形象和话语,赋予了消费多种功能和价值,以此参与建构了近代上海市民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占有欲望主宰的审美理想和上等人士的身份认同,为处于世俗化过程中的上海市民提供了一整套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晚清海军初创,驻外公使许景澄接负重任,在德国勘验定远、镇远、济远三舰,主持订购并参与设计经远、来远二舰.甲午战后,北洋海军重建,又再度领命在德购舰.许景澄上疏<条陈海军应办事宜>,锐意革新海防;亲诣船厂考求船制,辑著<外国师船表>十二卷,对晚清海防建设助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的起始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意见.现以1840年至1871年的小说为参照物,以创刊于1872年的<申报>发表的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乃苏国奇闻>和我国第一本文艺性杂志<瀛寰琐纪>发表的理论文章<〈昕夕门#谈〉小叙>、小说<昕夕门月*#谈>为依据,从小说的观念、内容、题材、体裁、出版形式的变化,论证晚清小说应以1872年为起始时间.介绍八种论述晚清小说起始观点的著作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朝野禁政观念与清末禁烟激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增合 《文史哲》2004,26(2):60-67
清末禁烟是晚清历次鸦片禁政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事件。清末朝野各方对待鸦片禁政的认识颇有区别,知识界和官方的立场接近一致,而烟农和烟商则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抵制。随后酿成的禁政激变风起云涌,愈演愈烈,尤以烟农抵制禁种罂粟的"民变"最为激烈,使鸦片禁政的历程充满了血雨腥风。朝野对禁政激变的反应十分复杂,当局的善后筹划和应对政策软弱无力,致使纷乱局面难以控制。清末禁烟虽系善政,但时人看法与当今评说颇有距离,其中蕴涵的学术载道的现象值得思量。  相似文献   

20.
晚清上海开埠后西式娱乐大量进入,其传播路径包括文明示范的精英文化传播、商业盈利的大众文化传播、教会学校的教育传播,西式娱乐的传播路径与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轨迹重合。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旅居上海的传统文士们习惯性地用传统文化参照系统来认知西式娱乐活动,要么斥之为“奇技淫巧”、“古已有之”的娱乐;要么将各种西式娱乐活动与军事、政治纠结在一起,推敲出“舒筋力”和“尚武”的意义,在文化和政治的束缚下忽略了娱乐消闲放松这一重要功能。而普通大众因处于传统文化的边缘地带,趋新鹜奇的心态让他们坦然接受了西式娱乐,但容易在享乐中忽视人生积极意义的探索,沉溺于世俗生活,滑向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