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平发展”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带来了三大机遇:一是当前的国际和平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二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三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政治、科技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本世纪头20年由此带来的三大机遇,中国就能成功地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思路,果断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新理念,不仅在外交理念上实现了与时俱进,而且大大发展和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思想。"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将有助于化解矛盾,维护世界和平,形成中国发展的良性外部环境,有助于从观念形态上塑造中国发展的形象,理顺中国民众的心态以及与外界的关系,使世界正确感知、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先后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等种种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当下,近来海外又出现了对中国发展"不确定论"的疑虑和担忧,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和平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如何,以及中国和平发展对未来国际秩序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当前中国发展所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的中国外交历程,是中国国际战略角色不断转型并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束缚,放弃了国际体系挑战者的角色,从局外旁观,消极参与转向积极参与,开始了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推动多极化,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所作为"将是本世纪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三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形势下对和平主题的内容都有发展和创新 ,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他们的和平外交思想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作一论述 ,展现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和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和平发展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邓小平及时把握时代主题变化轨迹,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探求发展机遇,将和平思想有机相融,为道路形成确定基调,夯实现实基础,指明基本思路;新世纪初,最终夯定道路的科学概念,完善内涵建设,架构科学体系,道路的路径选择得以完成,其原则和规范逐渐确定。中国梦进一步为道路指明发展方向,提供理想动力和牵引力。反之,道路实现路径的落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21世纪不容忽视的重大性理论课题.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中国发展的战略部署,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因素主要有垄断资本主义的遏制、周边安全环境的牵制和国际能源状况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际环境对任何国内战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历史与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国际环境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更是如此.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实践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视野.当前国际环境对中国和平发展在总体有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美国是中国处理两岸关系问题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因两岸主体性因素、其他国际力量以及国际法律与制度等诸方面的影响,美国因素存在局限性;应该关注美国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在深层价值观与国家利益上存在复杂的博弈互动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直接形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外交战略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时代变化趋势,为21世纪中国外交做出理性的战略选择,是现阶段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国际关系复杂,美、英、印等国插手其中,挑拨离间,阴谋破坏,使得原本就具有特殊地理和民族因素的西藏解放事业变得更加困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坚持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原则,分别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一一化解来自印度、美国、英国等的阻力,西藏和平解放事业才得以顺利完成。其间,外国干涉我国主权的方式与目的、西藏分裂主义的各种表现、中央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策略等都值得我们今天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双方政治互信的初步建立,马英九当局推行以"活路外交"政策以及台湾方面愿意通过两岸沟通与协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原因,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以及台湾岛内政局发生了积极变化,不仅缓解了两岸关于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的尖锐矛盾,同时也为解决这一特殊问题带来了契机。但是,该问题仍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影响两岸关系良好气氛,甚至可能引起摩擦与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彼此照顾对方的重要关切;加强沟通与协商,建立处理台湾涉外事务相关机制;个案处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改善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解决应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和谐世界是近年来中国外交一个最响亮的关键词,是中国基于对国家和平崛起的终极目标及世界政治发展大势的清晰把握而提出的国际战略主张。一个发展的大国需要世界理想。和谐世界理念着眼于构建国家间良性的战略互动,是对中国崛起后不确定性的解惑释疑,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说明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大国形象。中国正积极践行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3.
解读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又一伟大创新,是中国在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平发展的理论内涵是:和平是关键,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和终极目标,发展是物质保障。和平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平发展,作为对以对抗方式进入世界体系的大国崛起之路的否定和超越,具有旧式大国崛起无以比拟的世界接受度和进入力,因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面对这一"奇迹",处于世界不同利益链接点上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心态和认知,这些心态和认知设定了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推进中的若干待解难题。本文以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为背景主线,以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推进为现实目标,重点探讨了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推进中的几大深层应对:"韬光养晦"待正解,"地缘冲突"待破解,"共赢困境"待化解,"崛起目标"待深解。  相似文献   

15.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选择。东盟与中国地域相连,在历史文化上又有特殊的渊源,是影响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战略合作可以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构筑一个和谐稳定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但东盟组织本身内部的脆弱性、双方经济互补性不足以及东盟对中国缺乏足够的政治信任对双方的战略合作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中国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与协调、政治上的沟通与互信,消除阻碍深化战略合作的阻碍因素,以确保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相对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加,中国与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的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建设性的参与国际制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作出探讨,认为中国融入国际制度是缓解大国崛起下安全困境的有效机制,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平台,是通向世界大国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海权建设成为推动和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关中国的根本利益。当前,中国的海上战略形势严峻,海洋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大力推进海权建设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应该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海洋开发;积极运用外交手段妥善解决海洋权益纠纷;并积极建设一支具有强大军事威慑力量的蓝水海军。  相似文献   

1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原则,也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所蕴含的国际法理念——要求国家积极履行国家义务和彰显和平与安全这一人类的最基本需要,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今天的国际情势下,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续推进,这项战略已经产生了强大的溢出效应。影响所及,两岸关系结构、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结构以及台湾岛内话语结构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局面对岛内政党政治的基本生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产生了较大影响,两个主要政党都针对环境的变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求适应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谋求未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和平崛起理论是我党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平崛起理论提出中国的崛起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坚持长期努力奋斗等五个要义。和平崛起与时代主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这赋予了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背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的发展战略。在中国实现伟大振兴的道路上,和平崛起既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