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没有在新诗由“破格”到“创格”的转折点上出现闻一多,我们的新诗“创格”时间表也许会改写。人们一般习惯地将闻一多的创格理论仅仅理解为现代格律诗理论,这其实是一种对闻一多的狭窄化把握。基于倡导“建立新体中国诗”,闻一多对许多诗学范畴均有所开拓,这些开拓对于自由诗的美学建设同样也是一份丰厚的学术资源。第一,格律诗与自由诗。在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并非第一位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人。陆志韦以降,有好几位诗人都是此一领域的先觉、先行者。然而闻一多却是系统、完善、深入、具体地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第一人。再加…  相似文献   

2.
“行”的艺术:现代诗形式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诗在形式上的核心特征是分行书写,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中国古典诗歌以平仄、押韵、粘对等内容为其基本的形式特征,可以视为一种韵的艺术,对于现代格律诗有较大的影响。而随着现代诗的发展,它作为行的艺术则逐渐显示出与传统诗歌相异的特质。分行本身为现代诗提供了一种天然的诗意空间,并由此产生了现代诗行的独立性以及行与行之间的疏离性;这种疏离效果在诗中运用的差异,有时成为衡量一首诗晦涩与否的标尺。而现代诗跨行技巧的经营,更是对现代诗的节奏、风格以及其联缀性、多义性等内容有深刻的影响。就现代诗的句法而论,由于行的技巧的使用,也使得现代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延续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3.
格律诗的核心是重平仄,从这一核心出发,对以李世民为中心的贞观宫廷诗坛创作的五言八行体诗歌的平仄格律进行了梳理,由此探察了唐五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非常重视声律对形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作用,但他认为“律不可以死法求”,格律诗的平仄律更是不可过于拘泥,而应“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这一思想是对明代诗学复古思潮中格调论的批判。体现了古典诗学向传统的情志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中,在新诗原野上,误解新格律诗的云雾飘去浮来很有一些。涉足新诗理论界,我们不难看到这类意见:新格律诗,“至今仍在虚无飘缈之中”.“关于新的格律的设想几乎”“变为空想、空谈”。“诗蔑视法则和题材”。“历史上有出息的诗人和诗论家无论在创作实践还是诗歌理论上都是反对格律束缚的。”“现代的沸腾的社会生活和多变的日趋复杂与严密的现代语言使诗人写不出现代格律诗。”“诗摆脱格律的束缚倾向散文化,追求一种散文美,如此方能无拘束地表现这个时代千变万化的事物.”按照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可以认为一切研究对象都是一个系统.此文拟  相似文献   

6.
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 ,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的“现代派”诗人群体 ,在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知识分子群体分化的环境中 ,形成了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中间人”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他们从“新月派”继承下来的“为诗而诗”的“纯诗”立场和艺术态度 ,与重视自我、强调艺术自律性和纯粹性的象征主义诗潮取得了契合。同时 ,他们还具有鲜明的“现代”时间观念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7.
谈拗救     
格律诗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协谐铿锵,动听悦耳.这主要是声律起的作用.声律的载体就是平仄谱.平仄而成谱,那就是固定的意思,必照之办,不得越轨,成为创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平仄交互出现,对立而存,于是演出声调各异的万千首律诗来,成为唐代诗歌的主旋律.其中音律上的拗救现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专谈拗救,不及其余.拗,读áo,其义是发音不顺口.格律诗句上的“拗”,是指在音律上平仄不按正常格式排列组合,这样的字叫拗字,带拗字的诗句叫拗句.该是平声字却变成仄声字,拗了一下,就得在适当地方再把仄声字换成平声字,挽救一下,故谓之拗救.这一拗一救,就把死气沉沉的平仄谱搞活了,形成气势浩荡的声律,从而造就了成千成万首诗歌,而又显得不呆板、凝滞、重复,倒是十分活泼、清新、多样.拗救格式有四种:1.孤平拗救何谓孤平?孤平是指发生在第二种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里面的格律现象.具体讲就是五言二式第一字(七言二式第三字)本是平声,而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用了仄声字,那么本句式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只剩下第二字(七言是第四字)是平声字了,此种现象称为孤平.那个由平声变成仄声的第一个字(七言第三字),读起来就不顺口,于是乎它便成了拗字.为  相似文献   

8.
邓文华 《河北学刊》2006,26(6):137-140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具有一种“持续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背后隐约透露的是对一种永恒超越的“虚灵价值”的追寻。在英国近代文化史上,马修.阿诺德对“完美”的追求、瓦尔特.佩特“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T.S.艾略特“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以及英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I.A.瑞恰兹对“诗歌真理”的倡导,都在不同侧面彰显了宗教与诗对虚灵价值的不断趋近。  相似文献   

9.
钟扬 《江淮论坛》2005,(5):128-133
赵朴初于诗、词、曲皆精,其中尤以曲传神.他笔下之曲,非一般意义上的散曲,而是一种既规范又自由的"自度散曲",既有传统散曲之韵味,又具新体诗之洒脱.可视之为一种新的格律诗.  相似文献   

10.
邹绛同志寄来了他编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重庆出版社出版),叫我不由得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 邹绛同志早在1948年就写过十四行与别的新格律诗,也是译诗勤奋的翻译家,对于欧洲歌诗的格律很熟悉,由他来编选一本现代格律诗选应该说是非常恰当的。现在这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诗律观念,讲究平仄对偶,西方的音律讲究轻重音的相间相重。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音律观念进入中国,中国的诗律观念发生了嬗变。这种诗律观念嬗变的结果是以节奏为代表的音律成了诗律、格律的核心观念,诗歌的格律于是有了两个必要的特征:一是必须要由音步构成;二是音步在诗行中要有某种规律的重复。只要有了这两点,一首诗或者一个诗体就可以称为格律诗了,虽然音步的构成在不同的诗论家那里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在戴望舒的写作道路上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戴望舒完成了由《雨巷》到《我底记忆》的转变。这种转变被戴望舒本人和后来的诸多评论者解释为从诗的音乐性到非音乐性的转变。本文将这种转变界定为由“唱”到“说”的诗的语调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戴望舒本人来说是诗艺的一大进展,而对中国的新诗历史来说,也代表了由穆木天、王独清等人过分注重音韵的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特点的早期象征主义到真正注重诗质的中国现代派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卷首《韵略条式》保存了绍兴年间科举试诗的重要声律文献。借助计算机自动标注算法,可以发现绍兴新制主要指向“■平仄平仄”与“■仄平仄仄”两种句式,体现了南宋初科举相对宽松的声律取向。动荡的时局、长期废诗造成的规范意识缺失以及统治者的诗学好尚,是新制创立的主要原因。宋诗声律存在律法与诗法的双重层级,因此绍兴新制未对民间律诗写作产生显著影响。借由绍兴新制,可反思二四异声、拗救等重要诗律命题。量化研究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亦有助于揭示诗律演进的关键细节,重新认识近体诗律的多元面向与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说"涵泳"     
“涵泳”是宋代理学所铸合的新范畴,既是一种心理表达,又是一种体认方式。它被引进美学领域,成为美学话语,出现话语转换和移位现象。这方面朱熹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架设了“涵泳”上的理学—美学的通道,他的“去《序》观诗,以诗观诗”论具有美学史的突破意义。“涵泳”最终铸合为审美范畴,体现了宋学的文化特点,在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廖四平 《河北学刊》2001,21(1):26-30
胡适的诗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主体是“诗体的大解放”理论。该理论主张“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它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论、晚清“诗界革命”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现代诗论,新诗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则写的诗。维吾尔格律诗要求诗节、诗行符合一定的标准,顿或音组整齐,声韵和谐。这就使诗的节奏更鲜明,旋律更匀称,音调更优美。因而,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更富于音乐性。根据形成节奏的不同,维吾尔格律诗基本上有两种格律,一是巴尔玛克格律  相似文献   

17.
“两浙”文化在原型构成要素上,具有“博纳兼容”、“经世致用”、“刚柔并济”和“开拓创新”和诗性品格特点。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两浙”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建构开放理念空间的文化场,一种耻为人后的忧患意识和心理认知方式,一种不断向外开拓进取的精神巢穴,并以其独特的开放进取的文化原型,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陈学祖 《江汉论坛》2001,3(2):72-76
本文论证了50年代中国格律诗理论的基础及其理论内涵,认为它继承了新月派、中国新诗派对格律诗的可贵探索,体现了当时的诗歌理论家对于诗创作实践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主张,是对我国新诗理论的一个重要建树,不应让它被否定性的意见所淹没。 许可同志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一期的《论新创格律诗要求行的字数整齐》(以下简称《整齐》)声言,按照何其芳的主张写的诗“不成其为格律诗”。刘再复、楼肇明同志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三期的《关于新诗艺术形式问题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亦断言:“新诗不应有什么既定模式,也不必要求它改变节奏和韵律较为自由的倾向。”如果要从何其芳的“探索中取得教益,倒是觉得不必一定要重蹈他……的足印。” 对何其芳现代格律诗主张的这两种否定性意见,笔者认为必须提出一些质疑。  相似文献   

20.
西昆体评介     
<正> “西昆体”系以《西昆酬唱集》中之诗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其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西昆酬唱集》所收全是近体诗,这和五代赵永祚所编《花间集》兴味相投。不过《花间集》是长短句式的格律诗,《西昆酬唱集》则是整齐句式的格律诗。《花间集》以温庭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