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李丙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23-25
在中国传统文人中,入仕成为大多数人毕生的选择。文人们一开始读书就注定与耕地 侍 农无缘,夜间读书的习惯更使他们与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相区别。这是 他 们对农民另眼相看之始。从手卷经书起,文人就为融入上层统治阶级集团分享既得利益 而努力着。 礼仪、科举及父母官的种种特权使在位者享受着特权,同时也使志于官位者孜孜于特权。本 文探寻了官本位的成因及其影响,揭示官本位下人们的种种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贵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79-81
“官本位”意识的产生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其思想基础就是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要刹住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两股歪风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3.
“官本位”是一种制度安排,一种等级标准,一种价值目标。它从多方面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惟有消除“官本位”的影响,才能为科学发展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干部"官本位"现象主要表现在工作信仰、行为方式和生活情趣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历史根源、政治经济体制根源、"官本位"的现实优势效应原因和高校管理干部个人素质等原因。针对高校管理干部"官本位"现象,笔者主张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监管制度;加强以"学本位"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5.
官本位意识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危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1-13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观念落后,官本位意识较盛行,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包括思想教育、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等多种手段,淡化官本位意识,大力弘扬科技至上和能力本位意识,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真正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6.
艾凉琼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3,16(3):236-239
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是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而且对当今的科技进步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牵制作用。因此,分析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具有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凉琼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236-239
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而且对当今的科技进步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牵制作用。因此,分析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具有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2)
过劳死是当今日本社会的一大顽疾。过劳死现象不断引起日本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造成过劳死的原因并非很简单。一般认为它是由于劳动时间长和劳动压力大引起的。但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论述了日本社会的过劳死现象与日本人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关联的事实。除了身体上的过劳死外,精神过劳死无疑与日本传统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日本人的高强度工作和奉献精神,正是与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化中的效忠伦理和集团意识的影响有关。从而明确了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是过劳死产生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孙壮珍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官本位政治文化具有极端的权力异化、泛化的权力崇拜及固化的阶层利益内在的本质特征;这些内在特征对官二代现象的产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官二代现象的出现又促使了官本位文化内在特征的进一步凸显,助长了官本位风气的盛行,二者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异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赵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
民初知识分子受官本位观念的长期浸淫 ,奔竞求官蔚然成风 ,社会风气因之败坏。社会进步舆论从批判和抨击官本位观念入手矫正社会病态心理 ,引导知识分子树立独立自我意识 ,成为自食其力、人格健全的共和国民。这预示着知识精英反思和重塑国民性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创业教育状况,了解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分析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基本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需的品质、知识和能力,提出大学生更好创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纯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
已有的关于网络产业标准竞争的文献主要关注企业的策略与行为,但对转型经济来说,政府可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以我国政府对WAPI标准的推广为例,通过一个一期的博弈支付讨论,可以看到,在标准竞争中政府行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政府采取的是市场保护的态度,希望通过强制的办法封闭国内市场,就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地方政府通过封锁地方市场来实施保护,从而产生低效率的情况。政府在推动网络产业技术标准确立的过程中,应该放弃市场保护的心态,注重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来扩大本国标准的安装基础,这样才能增加国内企业在标准战中的谈判力,从而更有利于在国际上推广国内标准。 相似文献
13.
王世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2):66-70
秦文化在东周时期属于亚文化,秦统一中国后秦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与周人相比,秦人政治文化是一种法治文化和功利文化,其特色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务实功利的价值取向,崇尚法制的政治意识,变革制度的理性自觉;秦朝建立后,将自己的政治文化上升为政治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秦人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国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5):24-27
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社会发展尺度进行反思,指出社会发展不能遵循单一的生产力尺度,否则会导致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忽视,出现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对立,进而论述社会发展应当遵循发展生产力的客观尺度与人的主体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对人的理想生存状况的追求和对现实个人生存状况的改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既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处于起步阶段,参与承接行动的社会组织较少;其承接方式主要以定向委托为主。现阶段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对促进自身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型、节约行政成本、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如此,在承接行动中,社会组织自身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经费不够、管理不善等问题;而政府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合理、放权观不正等问题。如此,推动社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与政府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仍是当下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经济观念,影响本民族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回族民俗入手,论述了影响回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如何发挥回族自身优势,促进宁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伟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120-123
不断深化的城市群关系或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区域的社会一体化。区域内的户籍开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就是社会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长株潭"一体化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而最终目标则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毛泽东的人民观,另一方面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江泽民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吴继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96
本文依据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仅为16.41%,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14.90%,且少年儿童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均呈现出继续下降和上升的态势。这一人口年龄结构及发展态势将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在发展中呈现出后续劳动力资源不足,经济活动人口短缺、经济活动人口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地降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本文从调整我国人口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利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完成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英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4-68
文章以安全生产方面的应急管理为研究背景,从应急预防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分析入手,建立应急预防标准风险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相应可能产生的应急成本、责任风险等方面的经济分析,研究应急预防的管制标准如何影响企业对安全事故预防水平的选择,以及当管制标准不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时,企业又如何选择对事故的预防水平;通过分析得到这两种情形下的不同推论,为政府监管机构在制定应急预防标准及标准体系建设时,提供有益的参考,以达到对安全事故最优预防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