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媵”的意义界定不清的问题,采用归纳和图示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媵者是嫡夫人同姓诸侯国之女、媵者是嫡夫人的“侄娣”、媵者与嫡夫人非骨肉之亲等三种形式。结果表明:媵婚制度具有广继子孙、防嫉妒、扩大联盟范围等作用。实践证明,媵婚制在中国周代较为普遍,并且对探讨周代婚姻家庭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出土的鲁国有铭媵器共31件,均系战国以前所制。有铭媵器在鲁国有铭器具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鲁国贵族对陪嫁礼俗的看重。从赠送数量来看,多数出嫁者每人只接受一件有铭媵器,接受多件的情况较少。从媵器种类来看,食器最多,其次是水器。用水器铸刻媵铭的现象在春秋时期逐渐增多,与当时贵族对联姻政治的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3.
春秋媵制不是汉儒所谓侄娣从嫁或他国以女陪嫁。媵有两类:娘家嫁女之媵是以臣妾财物陪嫁。一国嫁女他国来媵是诸侯相互在对方嫁女时赠送贺礼——亦媵臣、媵妾、媵器类,属于列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活动,并非他国以女陪嫁的婚姻行为,无国数和同姓的限制。春秋同时存在媵和侄娣从嫁两种嫁女的礼制,但是二者内涵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4.
媵妾制是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递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婚姻制度,它是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虽然历史的车轮无法倒转,但是媵妾制留下的痕迹却不能完全被磨灭,从《说文解字》中带"女"字旁的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到这一制度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异姓姻在《诗经》等文献和周代的夫妻合葬墓以及出土的铜器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同姓不婚的意义一是促进优生,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联姻。同姓不婚,娶于异姓,逐渐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族群形态。重人伦是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加强思想统治的一项有力措施,被作为提倡同姓不婚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尽管所谓的姊妹相依、姑侄共从、联翩共嫁一位诸侯的"一娶九女"的媵妾侄娣婚被古儒奉为春秋时贵族婚姻生活的"金典玉律",但细审典籍,不难发现其破绽百出。媵妾婚不仅与当时诸侯的婚姻生活的事实不符,而且与贵族的婚姻等级礼制相违,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所谓的侄娣婚俗,仅仅见于部分贵族的婚姻生活中,不能称其为婚制。确切地说,春秋时期贵族的婚姻形态应该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间多有"徐文长故事"流传,但关于徐渭与云南之真实关系率多失察.据<徐渭集>中本证和云南地方志相关记载,考渭之生母和嫡母皆为云南江川苗有文、有秋兄弟之女,她们或以媵妾方式合嫁渭父.诸多徐渭研究者称其嫡母曾将其生母"改嫁"他人之说,实属无据.考渭之交游亦多有宦滇人士.故徐渭一生,多有涉及云南之重要言论,其著作文章亦多具"云南情结".值得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8.
《归妹》卦媵婚制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媵婚是商代至西周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之间盛行的一种婚姻现象,通过对《归妹》卦卦爻辞与《春秋》、《左传》、《诗经》等文献的参互考证,对爻辞进行了正确阐释,认为《归妹》卦反映了当时媵婚制的实际情况,其爻辞揭示了媵婚制的某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礼制习俗。纠正了对《归妹》卦某些爻辞的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存在为嗣和不为嗣两类养子,人们分别称之为嗣子和义子。养子有来自于同宗和异姓之分,古代的礼、法都禁止士人以异姓养子为嗣,但这些规定却不适用于宦官。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宦官在士人心目中的卑贱观念有关。可与之相参照的两个观念是“礼不下庶人”和“华夷异类”。  相似文献   

10.
异姓为后现象为两晋律令所禁.这一现象在上层士族中绝少发生,却比较多地出现于社会中下层.异姓为后现象在晋代民间的兴盛,是宗族宗法伦理急剧弱化、宗族救济族员功能丧失后无子之家所采取的自我保障的体制外诉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儒家人性论以"性善论"为其主流,因而关于"恶"的论述并非他们的理论重心。但是在宋明儒家的理论中,"恶"的问题却以另外一个概念——"习心"的方式进行着讨论。他们认为,人有"习心",便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之所以出现道德之恶的根本原因。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观点在宋明儒家理论中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习心"是如何产生的,即"习心"的生成论问题;二、它是什么,且为什么是恶的,即"习心"的价值论问题;三、它怎么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并且又如何在道德实践被清除掉,即"习心"的实现论和否定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 ,对唐代农村名称、类型、密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唐代村落主要以“村”、“店”、“庄”三字命名。根据其功能、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等不同的标准 ,唐代村落可分为多种类型。唐代两村之间的距离在 2 7公里左右或大于 2 7公里 ,村落的规模一般在三四十户人家以下。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总督、巡抚,属中央派遣的督察官员,自明中期开始,其体制及权力逐渐向地方大吏 演变,它不仅为清朝正式成为地方大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举足 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6):59-65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论述了明初国内及周边所面临的极为复杂的形势,为了避免故元势力与高丽联手,全力翦除故元势力,明初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高丽恭愍王也积极向明。然而,恭愍王被弑后,亲元派上台,与明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唐朝既是我国道教兴盛发展的时期,也是茅山道最辉煌的阶段。此间茅山道宗师名徒辈出,誉满朝野。他们不仅遍迹全国各大名山,潜心修炼,而且著书立说,传道布教,从而使茅山道的修炼理论和斋醮仪规更加完善,传至南北各地。  相似文献   

19.
试论清代的例对明代的例之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是明清时代重要的法律形式。清代的例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明代的例,但在语言、编纂、规定上又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明清律例条文、注释的考证与比较,揭示了明清例之间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