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在当前如何更好地提升、转化,以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怎样在当前语境下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髓,是进一步研究古代文论、反思古代文论阐释的重点。本专题从"和谐"的现代转换、"以意逆志"的再阐释以及对20世纪陆机文学思想阐释的反思三个方面选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华,发挥古代文论在当前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红 《天府新论》2007,(4):124-127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论研究一直是中国文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但,作为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论能整合古代文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及世界性胸怀,实现多民族、古今、中外的三重对话,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失语"遮蔽了中国文论话语,中华文化严重"西化"的危机时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体认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异质性,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吸收作为全人类文化成就的新型话语系统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世纪之交的一个热门话题。古代文论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宝典,如何实现与现代的对接,融入当代文论的建构当中,这是本文所力求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对古文论的选择、接受与梳理的三个步骤,逐层推进探讨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在当前如何更好地提升、转化,以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怎样在当前语境下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髓,是进一步研究古代文论、反思古代文论阐释的重点。本专题从"和谐"的现代转换、"以意逆志"的再阐释以及对20世纪陆机文学思想阐释的反思三个方面选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华,发挥古代文论在当前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在当前如何更好地提升、转化,以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怎样在当前语境下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髓,是进一步研究古代文论、反思古代文论阐释的重点。本专题从"和谐"的现代转换、"以意逆志"的再阐释以及对20世纪陆机文学思想阐释的反思三个方面选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华,发挥古代文论在当前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争,聚焦于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衍生出本土化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入思方式,前者倡导中国文论民族特色之阐扬,主张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后者则主张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以重建中国当代文论。前者钟情本土之玉,后者青睐他山之石。而要真正建立既具民族特色又能与异域文化对话的中国文论,则必须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要在文化、文心、文体三个不同层面,认真清理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和话语传统,深入探求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如何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则需要在异质性、普适性和现代性的不同层面,精心辨析中西文论的内在差异,细致考量西方文论之中国化的可行性路径。中国文论话语重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打磨出内蕴普适神韵而外显民族肌理的文论玉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学科,是在20世纪才兴起的;然而她在古典时代却是一门与中华文化共生的学问,很早就具备学术的品格了。可以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术与学问。随着中国古代文论日益融进中国现代文艺学建设的主流话语,古代文论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性,以及既从大处着眼,又善观细部的学术特点,为当代文艺学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不过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究竟如何融入现代文论,其间有什么经验与教训,存在着很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风雨历程,不独是学术自身演变的历程,她又与政治风云、社会变化息息相关。这些学…  相似文献   

9.
李茂民 《东岳论丛》2006,27(1):50-52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是在现代学科教育制度的背景中产生的,“整理国故”思潮给它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这使古代文论研究仅仅成为这个学科知识生产的工具,无法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建构中。在现代学科教育制度中,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应当转变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从单纯的文论知识的生产中摆脱出来,主动承当起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培育青年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5,25(4):147-155
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是应该放入陈列室的古董,还是有待发掘的宝藏?如果说古代文学理论依然具有现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这种意义?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的确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我们必须树立重建文学理论的雄心。重建就需要新的理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容量巨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资源。但在真正面对中国古代文论时,我们就必然遭遇如何处理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问题。于是,寻找中西文论之间的契合点就成为“重建”的前提性问题。20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某种深刻的相通性或许可以给“中西对话”提供一种有效的视域。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中国文论界明显感觉到,在日益国际化的学术语境中,在中国文论走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古代文论具有独特意义,需要重新评估,于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理论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祥林 《天府新论》1998,(1):86-87,95
由中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0届年会”,于1997年11月上旬在风光秀丽的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学者15o多人出席会议并提交6o多篇学术论文。与会者围绕“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融合的思考”、“中国古代文论在国外传播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石涛、况周颐等广西古代文艺理论家以及当代王力、冯振、秦似等学者对古代文论继承发展的研究”等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下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史上,<文赋>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它涉及到中国文论的根本观念--心物关系问题.近世徐复观、钱钟书、郭绍虞、王元化等学者,皆对此一问题极为重视,分别进行解析.然而在他们的解析中,显出中国文论核心观念在现代语境中的复杂与多歧.如何突破现代话语对传统观念的宰制与割裂,真正达到返本开新,使中国文论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仍然需要探索.以中国思想史为主干的中国文论研究,重视中西文化背后哲学思想基础的沟通,通过调整中国文论的解释方向,可以开拓新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4.
贺仲明 《学术研究》2022,(3):152-157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它蕴含着中国文学理论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强烈愿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目前来看转化的效果不够突出。要完成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需要有更强的文学整体意识和现代意识,特别是需要有对现实文学的介入和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让古代文论深度介入现实文学,将其话语融入现实文学批评实践中;二是科学地认识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改造,实现系统化和实用化,使其精神融入现实文学创作实践中,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形成与西方和现实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中,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根本学术话语规则的注意和重视,有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命题,学术界的讨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第二个阶段的讨论则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但中国文论因为没有自己坚实的话语资源,事实上又处于再次"失语"的状态.故应依据中国传统固有的两个主要文化规则,在"异质性"原则上走"古今融会"及"中西化合"之路,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来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立足当代,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深入地挖掘中国古代理论宝藏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因素,使之与当代文论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近年来古代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将有关讨论情况介绍如下。 (一)古代文论的现实生命力与当代意义 有的文章针对“古代文论对现代无用”  相似文献   

17.
多元视阈下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学理困境,"失语症"与"巴列塔"是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两个阶段的形象概括.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空间进行梳理,在文化焦虑的压抑下秉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意义旨归,促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深理路成为一种在场的、在路上的言说,是我们当前的紧迫重任.中国古代文论有必要在自身的论域中彰显人文的矛盾张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呈现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从“宏观的”、“微观的”、“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等四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文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近百年来,为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中国几代学者曾梦牵魂绕,孜孜以求,并做出了艰难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只是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人文更迭,致使潜心从事“转换”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学者寥若晨星,而真正富有民族精神、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文论体系并未建构起来。去年10月,近50名学者聚集西安,在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古都,专题设计“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划时代的文艺工程。他们肩负历史赋于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以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