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非对称信息下,综合非知情交易者对资产价值的预期、私人估值及资产价值波动,构造指令驱动市场价格形成的动态模型,给出非知情交易者指令提交策略的解析解,并依此描述了非知情交易者对资产价值预期的动态更新过程.研究发现:私人估值和资产价值波动通过影响非知情交易者最优策略,使得市场进入不同均衡状态;在每个均衡状态下,非知情交易者根据资产价值的预期变化更新交易策略,进而引起知情交易者策略调整,特别地,使得知情交易者被挤出市场成为可能.进一步分析表明,私人估值、资产价值波动及知情交易者比例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依赖于每个均衡中限价指令执行风险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构建一个纯流动市场交易动态策略模型。假设交易者按Poisson过程到达市场,交易者根据其私人估值及市场状态对限价指令的收益做预期,通过最大化其收益确定所提交指令的类型(限价指令或市价指令)。模型发现,虽然交易者到达市场的时间间隔相互独立,但交易持续期却受前一期的交易策略影响:买(卖)指令的提交将增加下一期卖(买)交易持续期的期望值,减小下一期买(卖)交易的持续期的期望值。因而,交易间的自相关性是依据最优交易策略所内生的性质,与知情交易无关。  相似文献   

3.
燕汝贞  李平  曾勇 《管理学报》2012,(7):952-959
提出了一种估计交易策略机会成本的方法,分析了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投资者,在总交易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制定最优交易策略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投资者只考虑冲击成本,或者虽然同时考虑机会成本但若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都相等,那么投资者最优的算法交易策略仍然是采用著名的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交易策略;对于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不一致但交易者能预先预期总的可执行指令大小的特殊情况,得到了此问题的解析解;对于各交易时期指令成交概率并非都相等的一般情形,通过数值示例发现,对于不同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分别为递增、递减和U型3种不同情形,投资者同时关注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时指令提交策略(MIOC)的总交易成本均小于VWAP交易策略。  相似文献   

4.
做市商制度下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券价格的形成要受到交易机制的约束,也会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信念以及对信息获知程度的影响.文章将把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把信息不对称引入模型,对做市商市场的证券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均衡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在存在做市商的证券市场,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信念和获知信息进行交易以使预期效用最大化,交易指令的下达与执行传达了证券清算价值的信息.做市商通过对指令信息的观察而进行双向报价,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不仅跟交易机制有关,还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信念以及信息上的差异等的影响,这也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选取上证50指数中43支股票连续90个交易日的高频数据,本文研究了限价指令交易策略的收益水平.实证表明策略的收益为正,说明投资者提交限价指令能够获利;将交易期平分为不同股价走势的三个子交易期,分别计算该策略的收益水平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股价不同走势显著影响策略收益水平;同时还对交易者获得的限价指令价差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亦显示交易期内股价变化的特征对限价指令价差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的最优变现策略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对于持有某种资产一定规模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其对这种证券的交易行为会导致证券价格的单方向变动,从而为投资者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本文以机构投资者的变现行为为例,研究了在既定风险承受能力下,可以使得期望利润最大(期望损失最小)的最优变现策略,并进行了有关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在构造资产组合时,应同时考虑资产的收益率、波动性和流动性,并且应为其变现行为选择合适的变现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股市限价指令簿的流动性提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价指令簿的流动性提供能力是描述其信息效率的主要指标。以上证180指数成分股的高频交易数据为样本,采用离散度和交易成本两个指标描述限价指令簿的流动性提供能力,并分别在市场和个股水平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预期市场波动增加时,限价指令簿的离散度上升,深度下降,供给的流动性减少,导致未来更高的真实波动。也就是说,流动性可以充当传递波动信息的管道,使投资者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期成为现实,并主导实际市场波动。过去的市场走向是影响流动性供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市场下滑时,限价指令簿的流动性供给将显著减少。在个股水平上,波动率和收益主要影响流动性的系统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倾向于根据不同的信息管理自己的指令提交策略,信息在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性交易显著地影响了市场价格行为及交易状态.基于不存在做市商的中国指令驱动的证券市场,本文构建了拥有不同信息的投资者其订单策略的选择模型,我们研究了信息性交易者采用组合指令提交策略,在交易的第一阶段结束时,仍有部分信息未为公众投资者所知的二阶段模型中,考虑非信息交易者在交易一个阶段后存在学习信息过程,其订单策略的最优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发现,期货的现金结算方式仍然无法避免市场操纵行为.在Kumar和Seppi的框架内,通过具体化现金结算价,分析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股指期货操纵的最优策略,探讨现金价与市场操纵的内在关系,为使研究结论能适用于中国未来的股指期货合约,将Kumar和Seppi假设中市场交易机制延伸到指令驱动市场.研究表明,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现金结算价影响市场操纵行为;根据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特点而设计恰当的现金结算方式有助于控制股指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当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较弱而现货市场流动性较强时,单一价格结算机制能够控制市场操纵;当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较强而现货市场流动性较弱时,平均价格结算机制对控制市场操纵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是市场的灵魂,金融创新的目的和结果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2010年3月31日,证监会以促进市场流动性为目的,正式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并在2011年至2013年先后3次扩大中国A股市场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范围。因此,研究中国融资融券是否促进流动性并探究其内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排除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等卖空机制的影响,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和适合政策评估的双重差分法,分别检验2011年至2013年3次融资融券扩容对标的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并从融资和融券交易者的短期交易策略和标的股票股东结构变化两个方面探讨买空卖空机制与流动性因果关系的内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融资和融券交易的双重引入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价格影响,提高了标的股票的流动性。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深入开展和发展,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扩容对价格影响方面的流动性的影响越来越强。融资交易者的短期动量交易策略降低了价格影响和交易成本,融券交易者的短期动量交易策略降低了价格影响,而对交易成本影响不显著。由于部分机构投资者退场,偏好短线投机炒作的中大型个体投资者入场,换手率高、流通市值低和特质波动率低等类型的标的股票组合的流动性提高更为明显。         融资融券交易提高标的股票流动性的研究结论补充了已有研究关于买空卖空机制对市场质量影响方面的实证证据,也为中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良  冯涛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9):116-123
基金经理运用声誉及信息操纵来获得超额利润的现象频发已严重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明晰其中的博弈演化机理以减少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数理模型从声誉及信息操纵两个维度研究了基金经理持股策略演化博弈过程。研究发现,如果非明星基金经理树立声誉的净收益大于市场平均收益,那么经过长期演化博弈,具有有限理性的明星基金经理选择继续维护声誉策略,非明星基金经理选择建立声誉策略。当强势明星基金经理信息操纵的收益小于信息操纵的成本时,无论外部投资者是否监督,有限理性的强势明星基金经理均会选择如实披露信息的策略。当外部投资者监督的收益小于监督的成本时,外部投资者选择不监督策略;当外部投资者监督的收益大于监督的成本时,外部投资者的策略选择依赖于强势明星基金经理的策略选择,强势明星基金经理选择信息操纵策略的概率越大,外部投资者越可能选择监督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非流动性市场中的跨期最优消费和投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Merton跨期最优消费和资产组合的理论框架内引入非流动性资产,构造了一个三资产的连续时间经济模型,探讨流动性约束对投资者最优消费和投资决策的影响。本文用动态规划方法给出了跨期优化问题的解析解。数值分析表明对投资者而言,非流动性资产的真实价值低于其市值,必须引入影子价格来刻划这种流动性效应;流动性约束降低了投资者的福利,并且显著地影响到投资者的消费和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股票质押率的合理与灵活设定对于降低质权人风险,从而避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现有研究和实务操作往往只是简单地基于波动率来计算股票质押率,而忽视了流动性、杠杆和交叉持股等因素对股票质押率的影响,即在股票质押率定价过程中未能考虑质押标的的流动性风险和组合再平衡风险。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杠杆对投资者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机理,以及交叉持股对质押标的的正反馈效应,构建了一个兼顾波动率、流动性和组合再平衡风险的股票质押率定价模型。另外,通过模拟分析发现,杠杆及流动性冲击均显著影响股票质押率;且与仅基于波动率预测的传统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定价模型所计算的股票质押率要显著低于前者,结果证明本模型确能有效解决杠杆过高、交叉持股情况下,股票质押率的合理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晏妮娜  黄小原  朱宏 《管理学报》2006,3(5):524-528
在电子市场环境下,考虑了需求、市场价格和市场准入程度的随机性,基于Stack-erlberg主从对策,建立了供应链期权合同协调的随机期望值模型。在这一主从对策模型中,主方供应商的目标函数是预期利润,决策变量是期权合同预订费用和执行费用;从方分销商的目标函数是预期利润,决策变量是订货量。应用包括随机模拟、人工神经元网络和遗传算法组成的混合智能算法求解该主从对策问题。最后,结合上海宝钢集团益昌公司电子商务的运作实例,运用混合智能算法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退化性商品,在上游供应厂商提供一定的信用期限,允许延期支付的条件下,从下游厂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如何制定最优的营销投入水平和订货策略,以实现年净利润的最大化。给出了这一问题的求解算法,并且通过数值研究分析了需求对营销投入敏感性的变化、信用期限的改变以及商品退化率的变化对厂商最优策略和年净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现货价格和客户端需求关联的情形下,本文引用期权组合合约建立现货市场供应量有限时的两阶段采购风险管理模型,以期最大化零售商的期望收益。文中先用逆向归纳法列出零售商第二阶段的最优策略,采用标准扰动定理得出有效合约应满足的最优性条件,并将原模型转化为单调的最短路径问题,应用动态规划求解最优的采购策略。最后用算例分析了现货价格与需求的相关系数及现货市场的供应量对最优策略的影响,发现当供应量一定时,各有效合约的最优预订量及有效合约的总预订量都随着相关系数的增大而提高,并且有效合约受相关系数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合约的灵活性;并且,当相关系数一定时,有效合约的总预订量及执行价格最低的有效合约的最优预订量都随着供应量的增加而单调减少。  相似文献   

17.
考虑一个由单供应商和单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在不确定市场需求情形下考虑产品召回,站在制造商角度研究供应链线性保险合约下的最优订货决策以及最优线性保险合约决策。研究表明,最优的订货决策与产品召回概率以及线性保险系数相关,存在唯一的最优订货量来最大化制造商的利润。对于密度函数倒数的导数较大的一般需求分布函数,最优的线性保险系数与线性保险合约的固定费用以及产品召回概率有关。当产品召回概率和线性保险合约的固定费用均较小时或者产品召回概率较大但线性保险合约的固定费用适中时,制造商通过选择线性保险合约可以改善自己的利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板收盘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了开放式集合竞价对市场流动性、波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开放式集合竞价收盘之后,收盘前连续竞价阶段的市场流动性明显减小、波动性降低,从连续到收盘价格的变化幅度减小,收盘阶段的市场流动性降低。根据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并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集合竞价透明度增加有效地缓解了收盘前集中交易的现象,减少了庄家在尾盘拉抬和打压价格等做盘的可能性,提高了收盘价格的信息效率。  相似文献   

19.
B2B spot market has grown rapidly and become an effective trading channel for commodity products. Besides long-term contract procurement from conventional suppliers (forward and option), a buyer can procure or sell commodities at any time in B2B spot market to adjust her inventory level. However, spot prices are generally volatile and the market is imperfect in the sense that spot trading may be realized with uncertaint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and often comes with extra transaction cost. This paper considers a commodity buyer who can order forward and option contracts in advance and trade in a B2B spot market when spot price and demand are observed stochastically. Based on a single-period newsvendor model, we discuss three optimal order strategies and derive respective expected profits when the buyer is risk-neutral. The sensitivity of purchase costs, market liquidity and transaction cost is investigated. We also compare the optimal expected profits for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s of the two long-term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B2B spot market. We then extend our model to a multi-period setting and derive the optimal strategy. Finally, we numerically compute the optimal order strategy for a risk-averse buyer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spot market, risk aversion,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ustomer demand and spot price.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零售商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策略和制造商的信息获取以及最优定价问题。在模型中,制造商同时为两家零售商提供等价商品,零售商向消费者销售商品且进行价格竞争。以Bertrand博弈为研究手段,求解了零售商的均衡销售价格、订货量决策和信息共享策略,制造商的最大利润和最优批发价格,以及供应链利润。分析比较了在制造商不同的信息获取策略下,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链的利润。研究表明,零售商之间完全信息共享始终为占优策略。但制造商获取下游信息时会使得自身利润增加,零售商利润减少,因此零售商不会主动把信息共享给制造商。考虑到下游的边界均衡解,供应链的利润变化还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产品的替代性有关。当产品替代性较高或产品替代率较低且市场的不确定性处于中间水平时,制造商获取信息后供应链利润增加,此时制造商可以用部分增加的利润成功购买零售商信息。该模型为上游制造商提供了最优定价和信息获取策略,也为下游零售商提供了求解自身最优销售价格、订货量和信息共享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