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变的反思赵红梅一、思潮流变概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孕育于“五四”时期这个文化大开放的时代,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在短短的30年内,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基调和主潮。纵观三大主潮之流变,...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上,小品文作为白话文学最先获得成功的散文品类,曾领衔现代文学达十几年之久.从20年代初发韧,至30年代中期形成“小品文热潮”,其间可谓佳作迭现,名家辈出,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小品文的兴盛发达,离不开“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推波助澜.本文从文学思潮的角度,考察了30年代中前期的“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主张,并归结其特征:一是推崇“个人的发现”:二是强调表达的“真”:三是倡扬幽默,以闲适为格调;四是重视“笔调”与“文调”的美.最后指出,“言志性灵”散文思潮是散文的正宗,它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是一个既传统古典又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的散文思潮,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成为现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知识妇女主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从“五四”高潮期的庐隐、冯沅君、冰心的一些短篇小说,到“五四”落潮后的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伤逝》,到大革命失败后的茅盾的《蚀》、《虹》,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到30年代前期的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雾重庆》、《结婚进行曲》,小说《遥远的爱》、《腐蚀》,直到巴金于抗战胜利后完成的《寒夜》等,显然连成了一条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妇女主题的一条发展线。在这发展历程中,显然又有三个高峰时期,即:(1)“五四”的高潮和落潮时期;(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1928——1929年;(3)抗日战争时期。在第一个高峰时期之末,鲁迅  相似文献   

4.
论"语丝"时期的鲁迅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创作于1924年至三十年代以前的杂文,分别编入《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计一百四十多篇。这些杂文大都发表于《语丝》、《莽原》、《京报副刊》,其中又以发表在《语丝》上的居多,鲁迅又恰在1929年底写了《我和语丝的始终》,其中说:“同我关系较为长久的,要算《语丝》了。”所以我们可将鲁迅这一阶段的杂文,称为语丝时期的杂文。这一阶段,他创作了各种体式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辛勤探索。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迷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鲁迅作为…  相似文献   

5.
学术传真     
马克思辩证法的一般规定和形态表现陶富源教授在《学术界》2 0 0 4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般本质规定;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态。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一般前提的实践辩证法,或者说,是通过实践辩证法所表现的唯物辩证法。原“人”: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张宝明在2 0 0 4年第2期《求是学刊》上撰文指出:五四时期的Humanism思想将“人”抬到了中心位置。“人的文学”一度成为时代的呼唤。就中国现代文学孕育、成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新文学的指导思想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传统:陈独秀的…  相似文献   

6.
方克强此文载《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文章考察了现当代文学理论方法论的演进过程后、得出结论说:“五四”前是农业文明时代方法论的一统化,“五四”后出现了各种外来方法纷呈的局面,三十年代以后又逐渐趋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统化,新时期的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为指导的开放体系,容纳各种各样的具体方法论。方法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转折:“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方法代替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知识妇女主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从“五四”高潮期的卢隐、冯沅君、冰心的一些短篇小说,到“五四”落潮后的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伤逝》,到大革命失败后的茅盾的《蚀》、《虹》,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到30年代前期的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雾重庆》、《结婚进行曲》,小说《遥远的爱》、《腐蚀》、直到巴金于抗战胜利后完成的《寒夜》等,显然联成了一条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妇女主题的一条发展线.在这发展历程中,显然又有着三个高峰时期,即:1.“五四”的高潮和落潮时期;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1928—1929年;3.抗日战争时期.在第一个高峰时期之末,鲁迅的《伤逝》写出了子君的令人悚栗的悲剧,冯沅君的作品故事的终点却被鲁迅当作了起点,《伤逝》对中国知识妇女命运和应走道路的揭示,是十分深刻的.在第二个高峰时期,茅盾的长篇小说《虹》真切地写出了梅行素女士从个人反抗走向参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复杂历程,深刻地反映了从“五四”到“五卅”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可说是第二个高峰时期知识妇女主题创作中的有顶峰价值的作品.第三个高峰时期,关于知识妇女主题创作的发展历程是最长的,贯串于整个抗战8年,这当中,一直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哲学 ?这是冯友兰先生自步入神圣的哲学殿堂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从 2 0世纪 2 0年代到80年代 ,冯友兰在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哲学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定义。 2 0年代的《人生哲学》 :“哲学者 ,求好之学也。”① 30~ 4 0年代的《新理学》 :“哲学乃自纯思的观点 ,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 ,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②;《新知言》 :“哲学是对于人生底 ,有系统底 ,反思底 ,思想”③;《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 ,特别是形上学 ,是一门这样的知识 ,在其发展中 ,最终成为‘不知之知’”④ 。 8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11.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浪漫主义失落的多维考察杜运通(河南大学中文系)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双峰并峙,交相辉映。“异军突起”的创造社高擎浪漫主义的大横空出世,气吞八方。郭沫若的《女神》和郁达夫的《沉沦》,借助狂飚突进的时代羽翼把浪漫主义张扬到了极致,在中国浪漫...  相似文献   

13.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是茅盾文学批评第二个活跃的时期。他这一时期的批评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批评有精神上的贯通,却又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摸索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文体。这一文体与相应的批评方法充分适应了那个激进的时代,并对社会一历史批评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苦中作乐1 92 7年后中国政局变得日益混乱 ,然而小品文却异常活跃起来。有人说 :“十年前新体诗盛行 ,各报的附刊跟各种杂志都登载新体诗 ,这两年小品文忽然流行 ,作家又多喜写小品 ,非文艺的刊物也注重小品 ,大有从前新体诗的盛况。”(谢六逸《小品文之弊》)可见此时小品文身价之高。在小品文中兴里用功最勤、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林语堂了。林语堂与周作人有着直接内在关联 ,在观念、思想、性情和审美等方面 ,周作人都是林语堂的“师友”,在小品文方面也是如此。 30年代有人说 :“知堂先生的特殊小品文体 ,里面古文分子加强 ,就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文化论战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逐渐消遁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渐渐抬头,一些在“五四”时期曾经呐喊、曾经叱咤风云的知识分子由外表的激进转向了更内在、更理性的思考。然而,作为一种思想潜流,西化还是文化保守,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深层,其内在的冲突并没有停止,到30年代中期又再次外化为一场有关西化(包括“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论战。现实关怀的不同视角1935年1月10日,萨孟武、何炳松等十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从而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与西化(包括“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以下简称《百年文论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作整体研究的空白。第一,《百年文论史》体现了首创性与当代性。著者认为,近百年中国文论过程是一条前后相属、上下衔接、流变不息的长河。如果将渊源深远的古代文论看作其发生发展的前结构,黄曼君先生形象准确地称之为"预制",那么它依次经历了近代的艰难过渡、五四时期的蓬勃兴盛、30年代及以后长时间的定形改塑,在新时期迎来了多元繁荣。在文学史研究中,文论史向来少人问津,甚至可以说,在成绩巨大的新文学研究中,文论史尚未受到…  相似文献   

17.
《晨报》附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考察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与《晨报》附刊———五四时期著名的一份报纸副刊———之间的互动关系,借此阐明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学生存空间,那就是:日常的文学生活是以期刊为中心开展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人们公认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宣言,是新文学的基石。“五四”时期的小说,特别是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从艺术上看,同“五四”时期以及晚清以来大量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借鉴不无关系。据统计,晚清小说刊本一千五百种以上,其中翻译小说就占三分之二。远在“五四”以前十年,鲁迅留学日本时就邀集同志译了《域外小说集》,他自己译了《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五四”以后就全国看来,翻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文化史及文学史的伟大开端.我国现代老一辈知名作家,不论进入文学创作领域的迟早,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五四”时代浪涛的冲刷和启迪.1957年5月4日,老舍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五四”给了我什么》,回顾和总结了“五四”精神对他思想和创作的影响.老舍只说了“五四”给予自己的方面,而事实上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丰富和发展新文学运动的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文学革命”的大浪新潮中,震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应运而生。这是《新青年》上率先推出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也是鲁迅先生为时代潮流呐喊、向封建营垒宣战的檄文,其“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