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常常着力使某些语言因素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与对立性,以便摆脱习惯性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即突破言语结构常规,进而组成异乎寻常的、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语言模式。这种形式上的“求异”、“求新”,在人们的心理上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双关就是在特定条件下,“有意识地使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上下文中具有两种不同含义”的一忡表达方式。它和1用语音、语义因素的差异性,构成语言表达上具有表层和深层的双重表意功能。表层又仅作为传达深层义的媒介而存在,深层义则通过表层义来体现。…  相似文献   

2.
英语双关与谜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不同于谜语,前者是一种修辞方式,一种文字游戏;后者为一种难解的问题,一种猜测游戏;但两者可以交融生辉.本文论述了它们的不同概念,揭示了它们的可融合性,探究了双关在谜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象征理论及其审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征”这个术语运用得非常广泛,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和驳杂,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出现歧义,用法上也容易产生混乱。因此至今未能对“象征”概念作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范。我们首先必须对“象征”的概念和各种象征理论进行一番清理。“象征”概念的最通常的理解是指艺术表现方法。《辞海·文学分册》把“象征”定义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个定义既不准确,也太狭窄。即使在文艺学的范围内,这种理解也仅指狭义的“象征”,而没有把创作方法和流派现象意义上的象征包括在内。而实际上“象征”这一术语的运用已远远超出文艺学的范围,在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美学等各种学科都广泛地使用。广义的“象征”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象征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包括原型象征、宗教象征、心理象征、社会象征、艺术象征等类型,情况相当复杂。那种一谈起“象征”就把它简单地认作一种艺术手法或特殊的艺术流派,无疑是偏狭的。  相似文献   

4.
5.
双关在英语广告中频繁使用,具有特殊的劝诱功能,在对其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广告在目标语中的效果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目标语中对原文进行重新创造,进行原文向目标语的"适应",使原文在表达习惯和语言效果等方面都能够充分适应目标语环境,从而地实现原文广告双关手法在目标语中的劝诱功能.  相似文献   

6.
梁慧 《浙江社会科学》2002,2(2):163-168
审美中介原则是康德美学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它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我们的思维视域 ,并由此构成贯穿现当代西方美学的隐性线索 ,但长期以来该理论原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关的研究也尚在起步阶段。本文由此详细考察了审美中介学说的创立与演变 ,并指出它与政治问题(实质是人的问题)的结合是它在后世产生的最为持久的效应 ,审美乌托邦即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产物。康德勾勒了审美乌托邦的思辨轮廓 (它的目的是导向自由的道德王国 ) ,而促使它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政治学说却是由席勒、马尔库塞等美学家相继完成的。虽然由于美自身的囿闭注定该理论的不可实现性和改造现实社会的软弱性 ,但审美乌托邦体现了一种终极状态的审美理想 ,即人类对幸福和完善社会的永久渴望。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双关广告语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关广告语是陌生化的语言,它使商业诉求摆脱惯常化的直白表述,借用日常生活中的熟知事物,通过语义、语音、语法、情景手段产生新的语义内涵,用以描述尚不被众人了解的产品信息.双关广告语在充满智慧的距离维持中营造积极的审美体验,使产品信息潜移默化地走进诉求对象的长期记忆,进而达到劝导消费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美学主潮是由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两大体系的对峙发展汇集而成的。但是这两个体系的对峙关系,仍然不能概括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全貌,如果仅仅局限在这种关系中认识问题,那么许多理论现象就难以解释,例如胡风所陷入的矛盾纠葛与主观论美学并没有多少关涉,而朱光潜对美感经验能动性和直接性的强调,与客观论美学也无根本的冲突。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近百年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较上述对峙关系远为复杂的结构,其中还包含着另一个特殊的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两个与主客两大美学体系表面上相似而实质上有深刻差异的理论形态。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多种关系和理论形态的错综复杂的交织中呈现出来的。研究这个特殊的系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及其内部两种形态的特点,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审美活动的心理分析,这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这是因为,随着美学基本理论讨论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美感经验的精华总是在审美主体的身上发生的,人们的审美活动无论怎样严格地受到审美对象的限定,但最终仍要回到对主体心理机能的分析研究上来,这样才能科学地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基于这个角度,本文试图讨论一下,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在审美心理机能理论上有无贡献?它对后来的西方美学发展起了何种影响?应该如何予以评价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02,23(4):117-118
委婉语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取代禁忌语、满足人的美感需要和功利性、提高言语交际效果;生成基础表现在人的廉耻心理、趋吉心理、焦虑与恐惧心理和群体定势心理等心理机制,以及“距离产生美”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英语可以是一个审美对象我们说 :“英语是美丽的。”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 ,因为“事物不具有独立于人的知觉之外的美”[1] (P88) 。只有当学生成为审美主体 (aestheticobject) ,且在教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时 ,英语才会象梵高 (VincentvonGogh ,1 85 3- 1 890 )所画的农妇的鞋子一样 ,成为一种包括再现(reappearance)与“有意味的形式 (signifcantform)”[2 ] 在内的表现 (expression)。在这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同时 ,英语的美便呈现出来。1 .英语可以是一个优格式塔 (…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主位理论,并分析主位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通过训练学生分析英语语篇的主位、述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可增强他们了解语篇结构框架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能更有效地解读语篇,培养和提高阅读技巧.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审美接受理论简论赵利民著名的接受美学理论大师美国学者R·G·霍拉勃在他的代表作《接受理论》一文中指出:"在接受理论崭露头角的那几年,有些研究力图证实它对前代思想的依附。一般说来,先驱并不难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将净化归结为审美经验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4.
由2003年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所引发的学界关于"审美日常化"的思考,由于持续的理论关注与学术内涵的阐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理论话语,成为我们思考当代文化、文学现象的一种方式。从"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合法性存在、中国语境、审美表征、审美弱化以及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对于物化世界的超越这几个层面可以窥见这一理论话语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仕伦 《天府新论》2010,(5):145-149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纵深阶构上看 ,审美创造理论共分三个层次 :审美心胸、审美观照、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从发生到发展、完善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老子、庄子开启了审美创造理论的先河 ,充分认识到了审美心胸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至宋 ,审美心胸理论得以深化 ,审美观照理论得以产生 ;到苏轼为止 ,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的逻辑圆圈已经基本圆满 ,实现了审美观照向艺术创作的理论过渡与转化。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前人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高度概括了审美创造中的两次转化和飞跃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审美创造理论三个层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从"效应"理论看审美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应理论从审美主客体的功能关系和对象性关系两方面共同揭示了审美价值的本质,即审美容主体化,是对社会审美主体自由本质的感性升华.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审美主体不拘于文本的自由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美学,历来讲情与理统一,文与道的统一。关于情和理及其关系的认识,受美善统一观念的影响,在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上注重情理统一,在艺术风格上强调中和为美,在艺术表现上注重抒情言志并举,礼乐统一,在人生态度上主张中庸平和。本文将从情理统一论在艺术上的具体表现来解读这对范畴。  相似文献   

20.
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集中从社会理论角度探讨了审美现代性问题,通过现代性的总体性到地方性概念辨析,进入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文章强调社会理论对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改变美学研究传统的经院化和抽象化的局限,凸现审美现代性思考的价值论立场和反思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