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大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辛勤耕耘了数十年,陆续出版了5本成果的结集:《厄鲁特蒙古史论集》、《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中国边疆研究论稿》、《跬步集――新疆史探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  相似文献   

2.
侯德仁  张丛 《阴山学刊》2004,17(1):76-80
清嘉道咸年间边疆史地学研究中的世界性意识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域外史地学的崛起和勃兴,也表现在边疆史地研究与外国史地研究开始紧密结合,还表现为边疆史地研究者开始用世界的眼光审视和筹划边疆防务和国家安全问题,反映出此时边疆史地研究恢廓的视野。这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大变化,揭开了史学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经历了一个兴盛的时期,以祁韵士及其作品《皇朝藩部要略》为先河,涌现出了一大批边疆史地方面的专家和重要著作,何秋涛及其著述《朔方备乘》即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该书主要由以下七部分构成:北徼山川形胜考,北方民族沿革、内属考述,中俄边界形成及中俄关系考述,北部边疆镇戍考述,俄国历史地理研究,边疆地区文献研究。从史料价值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汇集、收录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考证了很多史料的错讹之处,清代俄罗斯学的集大成者。就该书的历史意义来说,主要有: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广阔视角,觉悟、警醒的忧患意识,经世致用、匡世救国的现实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面临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兴起了继晚清西北史地学之后的第二次边疆史地研究的高潮。顾颉刚正是该学术潮流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不仅是边疆史地研究人才的培养者和学科奠基人,还是边疆教育刊物的热情倡办者和普及者,更成为此时边疆史地研究群体中联结学人与学术团体、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学术与政治的结点。  相似文献   

5.
胡思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史学家和藏书家,《问影楼舆地丛书》是其生平自费辑刻的一部专门收录史地著作的丛书,以收录边疆史地著述为主,同时还汇辑了一些有关中原地区的地理著作,具有资料珍贵、考释务实、有裨时政等特点,对当时边疆史地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问影楼舆地丛书》的内容虽已不足以适应现代政治、经济活动的需要,但在历史地理的学术研究中,仍为不可或缺之书。  相似文献   

6.
西北师范大学专门史 (西北史 )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该学科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创建 ,老一辈学者金少英、金宝样、陈守忠、郭厚安等先生先后在西北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1年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古代史硕士授权点下招收西北史方向的研究生 ,1998年获专门史 (西北史 )硕士学位授予权 ,先后培养西北史方向的研究生共 2 0余人。该学科在西北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涉及西北开发史、西北史地、丝绸之路、西北民族史、西北汉简等方面的研究 ,出版《甘肃古代史》、《甘肃近现代史》、《五凉史探》、《历代经略西北边疆研…  相似文献   

7.
清代西域史地学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疆流人(主要是流放官员)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从流人关于西域史地的诗作、流人所修的西域方志、流人关于西域史地的著作三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佟冬主编、张本政和刘家磊等同志编写的《沙俄与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出版)是近年来中俄关系史研究、也是边疆史地研究著作中较为成功的、独具特色的专著。该书论述了从17世纪中叶至十月革命期间中国东北地区同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含内容包括双方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外国人对我国东北边疆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撰写了大量相关著述,这为研究该时期我国边疆史地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日本人小越平隆先后两次深入东北边疆考察,以亲身经历和所见写成了《满洲旅行记》一书。该书记述了光绪年间我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清末东北史的第一手资料。小越平隆的许多见解对东北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学萌生过程中,中国史家关于边疆史地的研究和关于外国史地的研究,可以说是同步展开而又互有交叉的。鸦片战争前夕,出于民族危机的预感,龚自珍已着手于边疆史地的研究,而林则徐则倡导对外国史地的认识与研究。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固已涉及到对外国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而关于外国史地的研究,则往往联系着对当时中国前途的抉择和命运的估量。这两股史学潮流的奔腾、激荡,都同时代的脉搏发生着共振。  相似文献   

11.
《高丽记》佚文是一份详细的军事地理报告。它不仅对东北亚历史地理、东北边疆史地、高句丽史地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地名学研究方面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2.
李军 《西域研究》2008,(2):128-129
樊明方先生长期致力于中俄关系史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特别是唐努乌梁海问题的研究,<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是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积十几年之力完成的科研课题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3.
清季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在我国边疆地区陷入全面危机的背景下展开的。虽然面临国难时艰,清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封建王朝的终结,清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也走向了终结,开始向近代历史地理学转变。因此,清季西北边疆史地学具有总结性和嬗变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智娟 《西域研究》2007,(1):116-120
浩罕国,一个已消逝了的中亚汗国,鲜为人知,但它在中亚史、新疆史及中国边疆史上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了中国西部地区与俄国共同边界大致走向为:“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走,往西直至斋桑淖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①问题便是,浩罕是个什么政权?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与清代中国有什么关系?这是研究中亚史、新疆史、中国西部边界沿革和中俄关系史时不容回避的问题。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潘志平研究员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撰写了《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于1991年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渐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民国中央政府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问题,在历史上创造性地将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的普及工作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并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事业以有别于古代文教政策语境,制定系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来予以推进。本文从边疆教育史、民族教育史、地方断代史、政策专题研究等四条研究路径概述学界对民国中央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讨论了课题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章永俊 《学术研究》2007,(3):98-104
在第一次边疆和域外史地研究高潮期,史地研究学者约有48家之多。除著名的徐松、张穆、何秋涛三大家之外,还有诸如俞正燮、张澍、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沈垚等一大批研究学者,形成了一个以研究边疆史地为主体,进而推及域外史地等领域的学者群体。从社会身份上看,该群体成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学者型官吏;二是官吏型学者;三是相对纯粹型学者。这些人士的识见有高低之分,成就有大小之别,甚至学术所崇多有歧异,但他们为边疆和域外史地研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本文拟对鸦片战争前后的三类史地学者及其学术成就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统治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成立了专门的边务管理机构,即云南殖边督办公署,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个特殊机构在边疆管理中,未能发挥积极作用,仅存在39年,就被裁撤了,标志着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管理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人民出版社《天之涯》书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世纪之交新疆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8月23日在新疆大学召开。来自北京、江苏、吉林、甘肃、新疆的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族共48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回顾与展望”是本次会议的目的和中心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先生的《新疆历史研究九十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孟凡人先生的《新疆考古学百年回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边疆这一特定的地域 ,为历代中国史学家所关注 ,不少学人为之倾毕生之力。自 19世纪下半叶以来 ,经历数次高潮、百余年发展 ,如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虽已成为一门显学 ,但自 4 0年代后终无一部中国边疆发展和经略的通史性专著问世。综述中国边疆历史发展的演进 ,总结历代王朝经营边疆的得与失 ,汇集学者多年来前沿研究的成果 ,撰写一部中国边疆通史性的著作 ,已是该学科发展之必需了。 10多年来 ,一批志同道合的学人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汇聚一处 ,围绕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 ,常年耕耘 ,硕果累累 ,而今个个已成知名方家。主编…  相似文献   

20.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来说,边疆治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兴衰,因此为历代统治者及人民所关注。当前,国际上由民族和边界问题引发的纷争不断。为此,亟需总结和概括我国边疆研究的丰富成果和历史经验,并作出新的导向,以更好地为现实政治服务。马大正同志长期从事边疆史地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一书,就是其全面系统的归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