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运用布迪厄的"市场场域"理论,通过分析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电视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电视剧制片公司在政治和市场的双重逻辑下,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调整与政府、电视台的关系,并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了从"结构"转向"解构"并重新建构了电视剧市场关系和秩序.  相似文献   

2.
义乌依托独特的小商品市场和制造业集群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业,走出了一条"市场+展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从而带动了义乌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义乌市场发展空间受限、会展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笔者认为必须要通过"走出去"的办法,拓展"义博会"品牌,打造一批专业品牌展会、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以推动义乌会展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民商人与义乌小商品市场──从经营主体角度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特征与发展何泷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过程中,名列全国十大市场之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后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社会各界的注目。它在人们不知不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义乌民间小商品市场的高速发展,令人瞩目。前不久,我们在学习党的十四大有关文件基础上,围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要论断,深入“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就民间小商品市场与金融运作的内在关系作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不是工业化,而是市场化;商人的集体行动与政府的开明决策,使义乌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义乌模式"的优势,在于交易方式的专业化,小商品市场的专业化交易形成了信息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确立了义乌小商品的低成本优势;尔后,市场秩序扩展、专业化交换组织成长与产业集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义乌独特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商业伦理受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和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义乌发展成为"中国小商品城",被学界称为"义乌模式"。由实证调查得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对商业伦理认知程度较高,对诚实守信表示高度认同,也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对节能环保、公益事业、劳工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可从行政引导、社会监督、加强管理者学习几方面来提升经营者对商业伦理的认知和践行。  相似文献   

7.
义乌侨商与中国小商品城——关于"义乌侨商"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乌是世界最大小商品城,也是一个新型的"侨乡",每天在义乌的侨商成千上万.近二十年来,他们与义乌市场共同成长,为义乌小商品走出去发挥了独特作用.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有长期国际贸易关系的华侨华人为例,揭示华侨华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我省市场大省建设和对外贸易的独特作用,以期打造良好商业环境,利用和发挥好我省侨务资源的独特优势,为促进我省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再作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5):44-51
在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厘清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认为其与国外所述的产能过剩现象存在巨大差别,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恶化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利益博弈关系相互关联,因而化解它需要从重建政府与市场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方面关系入手,要点是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道路,购买服务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实践.文章就以上海市嘉定区向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为例,考察了其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建构过程.以组织决策为分析工具,从双向视角探讨了购买服务过程中双方遵循的行动逻辑,采取的行动策略,建构的互动关系及伴随这些过程而产生的权力变化.可以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一种策略性选择建构而非制度化建设,因而是较为脆弱易变动的,同时也指出现阶段的政府购买服务并没有削减政府的权力,甚至有可能会加剧其渗透的力度,成为一个国家权力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义乌模式”一直受人们关注。阐释“义乌模式”的内涵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本质特征、分析义乌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并就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独特发展路径与竞争优势进行多面解读的结果表明,科学发展规划要尊重市场规律和本地比较优势,体制创新源于发展中面临的障碍,持久的竞争优势有赖于连贯的发展政策和稳定的经营环境,松紧适度的政企关系是保证市场稳定而高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义乌市不仅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实现了城乡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市场带动城乡村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义乌的城乡统筹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前提、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为宗旨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义乌在城乡统筹上取得的成效既得益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得益于义乌解决了城乡分割的体制问题和建立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统筹机制,从而为城乡统筹提供了政治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尤为重要。 福利概念的基本涵义是幸福美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是现代国家的永恒主题。现代社会生活、社会政策议程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大量各式各样理论政策争论议题(issues)。理论政策争论议题与通常的社会问题(problems)存在诸多本质性不同。社会福利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是社会政策研究和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政策争论议题是现代社会福利理论研究与社会政策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重要。社会福利理论核心是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发展与理论建构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主要从福利政策两难和八个核心理论争议角度,描述分析欧美国家社会、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基本结论是: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实质是社会与福利的关系。社会与福利关系实质是国家与公民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核心是人的需要满足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人们认为“拾遗补缺”的民间市场在浙江大地迅速崛起,据统计,目前该类市场有3700多个,年成交额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并出现了象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柯桥轻纺市场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民间市场的崛起,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呼唤着市场理论的创新。本文将在对浙江民间市场现实发展考察的基础上作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惯常的思路是将之仅限定于经济领域,从而在经济与政治领域之间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出现失衡,制约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将政府与市场关系纳入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野中予以考察。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本身也说明,单一的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不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二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现实,不断调整彼此的作用强度,找寻彼此良性替代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地方间关联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加强府际合作已成为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多维视角对府际合作之必要性进行了理论检视,全面阐述了在当前府际协作面临诸多困境的背景下,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地方政府间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6.
构建地方政府形象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行为。建构地方政府形象的目标模型包括三大政府行为要素和具体形象:基础动力是经济行为,建构了经济形象;核心要素是公共服务行为,推进了公共服务形象建构;试金石是公信力,影响了公信力的形象建设,并分别从理论、制度、实践与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在该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经济、公共服务和公信力行为与形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传统的国家管理,国家治理理念主张国家建构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与融合,力图在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社会发展共担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切实提升。从理论范式上来说,国家治理模式转型体现了公共行政从功能主义、解释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系统过程。建构主义主张在自我治理、参与民主、公共协商、多元协同等方面有更多的建树,在国家治理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既要通过国家治理价值、结构以及程序的整体推进而寻求国家治理能力的切实提升,又要超越社会建构本身在制度规范供给与克服市场失灵上的不足,而发挥国家在宏观引导、顶层设计、制度供给以及政策规范等方面的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国家建构和社会进化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关系国家推动社会建设之路径选择的重要问题。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进化理性观及其“自发秩序论”“建构原罪论”,不能解释中国政府主导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化的经验事实。作为一项国家建构行动,地方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效果充分说明:国家建构是政治吸纳以及嵌入、生产社会的理性行动过程,国家建构社会的组织框架、权力链条和行动方式均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国家建构是社会实现有序演进的行动机制,国家建构了社会进化的基本秩序,为社会进化输送了养料,提升了社会进化的速度;国家建构更好地助推社会进化,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国家建构的行动理性与社会演进的主体诉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流观点隐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条件-例如相对完善和发达的市场以及有效、有限政府,在发展中和转型国家都是付之阙如的。中国的经济改革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探索出极具特色的动态演进路径,成功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市场关系的分析偏误和陷阱。中国先是通过一系列政府治理改革重构地方政府激励,形成地方竞争,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和创造市场,渐次完成经济转型所需的新型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创造”;然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官场+市场”双重竞争体制全面形成,政府与市场之间通过“双向塑造”共同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央政府在塑造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关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协调和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党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实践发展决定的,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决定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