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时期“史学危机”表现在其视野和理论解释力的狭隘和偏颇,史学转向意味着关注社会、普通人和边远民族“民族”叙事的社会史写作新趋向。以王桐龄等人撰写的四部《中国民族史》为主要内容的民国时期社会史写作围绕“汉人主体”,通过描述古代中国各民族相互抵触、排斥、同化和融合的多元、复杂历史实践,展示、证明和解释了中华民族为“血统”与“文化”的“混合体”这一社会事实和历史性结果。如此,社会史写作趋向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3.
徐丹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245-246
不到一年时间内,《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大鱼海棠》两部国产动画电影相继问世,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更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动画发展的大讨论.本文中,笔者就将以这两部动画电影为研究对象,从角色造型、场景、音乐三个方面对其中国民族元素的应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白涛 《回族研究》2024,(1):45-52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等人主办的《禹贡》半月刊以边疆和民族研究为宗旨,成为抗日救亡的一块重要学术阵地。1937年4月,民国知名历史学者齐思和在《禹贡》半月刊上发表《民族与种族》一文,对中国的民族与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强调共同的情绪(情感)对于民族形成的重要性。齐思和的文章内容翔实、论据充分,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度宣扬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对抗战期间中华民族话语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凝聚人心、鼓舞全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文化理解,从中国文化中探索“情境”教学的内涵,丰富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使音乐鉴赏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音乐文本还是学生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在听赏中能够理解中国音乐的特殊性,感受中国艺术的情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1日,盛夏的北京,约好去采访黄铸老人,冒雨出发,却走错了路。打电话询问还真担心88岁高龄的黄老已经久不出门,是否能说清楚路线?告诉了他我在的位置后,黄老马上就和出租车司机沟通清楚,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倒不仅仅是我可以准时到达黄老家,同时也打消了我一直担忧的一件事,就是年事已高的黄老是否能准确回忆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辽阔、族群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大国,自鸦片战争后在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下被动地走上从传统的帝国体制向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转型之路.清朝治下的中原地区与边疆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内外各种矛盾交织作用下经历了无数冲击,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才得以重新建立统一的行政体制并迈入经济现代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直至70年代,在政治斗争和“土改红利”的基础上,阶级情谊和对共产主义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克服了传统的族源、语言和宗教藩篱,中国各族精英人士与基层民众之间一度建立起情感相通的阶级认同,“祖国山河一片红”,各族人民热情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