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媒介融合: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21世纪传播学界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作者自己对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解。随后梳理了学术界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多元研究视角,供今后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迫使传统影视剧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应运而生的网络剧则凭借其草根智慧的创造精神、包容开放的个性化表达与网络交互式的大众传播视角,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革命中的重要一环。跨媒介传播成为网络剧打造核心竞争力、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拓展营销渠道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网络剧与传统影视剧的对比研究,解读其在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跨媒介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媒介融合视角阐明提升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的实施之维。从媒介多元化削弱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性"、弱化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性"、降低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稳定性"、减少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权威性"等方面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阐述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优化传播内容,实现信息登载与阅读的"零时差";消除时空限制,拓宽信息传播与影响的覆盖面;创新阅读体验,提升受众的信息获取质量;顺应发展需求,提高统战文化工作的效果等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战文化工作新思维培育、统战文化工作队伍新媒介素养培养、统战文化工作载体创新、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优化等路径,以有效提升媒体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4.
以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为例,从社会控制力、影像传播文本等方面将传统的电视媒介与新兴的网络视频媒介进行比较。在社会控制力上,传统的电视媒介拥有绝对优势;在影像传播文本上,网络视频媒介的传播则明显超出电视。两者的融合是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梳理媒介融合与时尚传播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聚焦于二者汇流之视觉性特征的“多模态化的时尚属性”、“再疆界化的传播功能”和“非线性的社会意义”三个层面。从视觉修辞出发,反思媒介融合生态下视觉媒介的技术进步与时尚传播之关系,并讨论了时尚素养的培育,以期唤醒媒介融合生态下人们对于时尚的批判意识,以建构更加良性的时尚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6.
媒介指的是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在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中 ,译者就起着不同文化信息传输的媒介作用。作为传播媒介 ,译者是如何发挥这一功能的 ?译者作为媒介 ,与其他媒介有什么区别 ?他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将以跨文化传播学为视角 ,讨论分析译者作为传播媒介的种种特征。笔者认为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 ,译者一方面负有社会责任 ,并在传播策略上有一定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 ,他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舞蹈艺术的传播,在舞台剧场、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情境中都有不同的呈现。从媒介融合情境视角下,探讨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微博事件具有高度公众性、议题性和影响力,深层次触及受众情感和切身利益.本文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从微博事件传播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两个角度来解读和研究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及传播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模式作系统性的考察,为我们正确把握微博事件传播的特点,引导微博发挥社会正能量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是女性主义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批判的视角检讨媒介所维护与再生产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表象及其原因,并深入探索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如何镶嵌在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以及受众收讯的物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镇。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展现出女性主义批判思想与传播研究的结合、后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力量汇聚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联结等三个重要的学术发展取向。借鉴西方学界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地图及其生成的语境,可为中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种洞察的途径,拓展中国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当代视觉逐渐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走向跨媒介传播的新阶段。该阶段呈现的范式创新、信息重构、传播多元化、跨界融合等新特征,表现了对传统媒介表达形式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媒介表达的技术化、媒介界面的交互化、信息传播的互补化、视觉传播的消费化、用户参与的大众化等诸多动力模式共同构成了视觉跨媒介传播的驱动力,也成为视觉传播探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2.
敦煌文化是民族乃至社会所共同拥有的“集体性的记忆”,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以及物质载体进行传播。敦煌文化遗产传播具有媒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调用户参与,文化景观实现主体体验;增强信息传达,议程设置实现效用发挥;传达文化内涵,传播中介实现融合互动。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敦煌文化遗产传播的媒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真实性”是媒介传播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前学界和业界许多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结合媒介传播的特性,从三个方面对媒介传播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大众传播史的梳理和研究,认为"传播即政治"的命题在中国大众传播史的视阈下显著呈现。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生态始终融合在政治生态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结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底层结构,其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一种反映。中国大众传播史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诠释着"民主""专制""新知""启蒙""解放""革命"等政治核心话语。具体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演进是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的碰撞下演绎叠进的;在社会制度交割的关键时期大众传播媒介总是扮演着"新知""启蒙"与"解放"的工具之角色;其在历史发展的多数时期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而存在;目前正在经历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媒介革命"。  相似文献   

15.
“真实性”是媒介传播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前学界和业界许多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结合媒介传播的特性,从三个方面对媒介传播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生态是近期西方传播理论的亮点之一,文章以新的视角,在中国古代传播史的源发思想中,选取"万物不同相禅若环"与传播生态链规律,"君子役物"与超越技术理性,"天人合一"与媒介生态的终极目标三个维度,对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作了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媒介生态功能理论的视角来看,相对完善的媒介生态系统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新闻传播史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相对完善的媒介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官方媒介、公共媒介和商业媒介.它们分别以政治传播、社会守望以及信息服务为其主要功能取向.比较而言,目前我国的媒介生态结构中缺少其中的第二种媒介,因此使传媒系统固有的守望功能难以得到及时、充分的发挥,造成政府对一些苗头问题失察进而导致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频发.从这个角度观照我国近年来的新闻改革,我们认为除了实现媒介组织结构的市场化再造以求做大做强之外,还应考虑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媒介生态系统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国际性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外新闻传媒最新变化的观察和研究,分析了媒介融合发展对于新闻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媒介的效果不仅仅是媒介与受众、媒介与效果之间关系问题,也是媒介的效果与效果之间关系的问题.从媒介—效果间性向效果—效果间性(inter-effectuality)的转换视角,要求加强对媒介传播中“效果断裂”的重视和系统研究.传播的效果断裂具有表层效果模式、潜在效果模式等典型的运作表现形态,与媒介的潜功能、受众主体非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机制关联,具有构筑维持文化稳定的“文化安全阀”、缓冲文化传播的强效果、生成和维系“隐性意见”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