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实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映射到网络社会。当前网络社会中“社会”的力量逐步强大,与此同时,政府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与“社会”相比,“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产生这种失衡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社会矛盾集聚,社会信任降低,政府缺乏网络执政力所导致的,因而网络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治理既要改善现实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应实现从网络管制到网络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社会网络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际信任是沟通与协作的基础性架构,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同时也嵌入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能够更清楚地展现出人际信任建立、增强、减弱和破坏的动态性过程,使得学者围绕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信任进行广泛的探讨。通过归纳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指出社会网络内人际信任的内涵,并从社会网络的网络嵌入、关系强度、结构洞和网络结构观四个视角剖析其对人际信任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碰撞交融,让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群体事件成为当前社会阶段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各个阶层习惯于把网络群体事件视为国家与公民社会间的博弈,然而事件的最终结局并非只有“零和”。应该辩证地思考其衍生效果,从个体、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探究产生的根源,并以“正和博弈”作为研究视角和所要实现的最终效果,通过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和供给,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模式,营造高质量的虚拟社会生态文明,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网络监督体系等途径,使网络群体事件趋于“正和”,促进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为差序格局特征.根据关系强度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它划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中等关系.同时,农民工的信任结构也是差序式的,根据信任的来源可以划分为义务信任、交往信任和契约信任.信任是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以义务信任为基础建立强关系,以契约信任为基础建立弱关系,而以交往信任为基础不仅建立中等关系,而且还可以将弱关系转为中等关系,把中等关系变为强关系.由此,信任与关系对应构成了多种类型的关系网络,并且呈现差序格局特点.  相似文献   

7.
网络空间本位把网络文化看做是伴随虚拟行为规则生成、虚拟实践有序化的内在过程所创造的文化产物,而网络社会本位则将其视为在虚拟实践秩序化的有效规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明成果,现实中的各种混合模式也有其各自的合理蕴涵。网络文化建设的关节点在于:能否以互联网这一巨型生活工具的内在规定性为基础,成功地构建起虚拟实践成果借以实现"我们化"的社会机制。以此来审视网络文化建设,自然会提出所谓"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它是一种网民个体、网络群体、网络管理部门通过多元协商建立协同关系,共同创造和使用网络文化成果的虚拟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内涵是特指我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包括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实现和谐社会增加了社会学意义的解析与实现途径,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规范体系,建构多维度的社会成员联系网络,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信任,减少摩擦与冲突,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信任缺失是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在其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制度性因素的权重越来越大,制度、法律和管理运行规则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社会伦理与关系手段也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制度、伦理、关系在信任机制建构中的不同作用,一个合理的、适宜中国现状与发展态势的信任机制才可能建立。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诞生,一方面形塑了一种经由互联网中介的全新人际交往方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基于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并没有让青少年在陌生人面前止步,相反,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确建立起了真实的人际信任关系,而且这种信任关系不仅出现在熟人之间,还出现在陌生人之间。但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对熟人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陌生人。而回归分析则发现,网络交往认知是影响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任是促成在线购买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借鉴网络在线信任的相关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交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并验证线下熟悉度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除感知相似性之外,其他自变量如声誉、互动关系强度、信息质量、互惠性交互、满意度和共同价值观均对社交网络信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中信息质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线下熟悉度对信息质量、互惠性、声誉、共同价值观与社交网络信任之间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这对于企业制定有效的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eBay易趣网的信任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交易信用对电子商务C2C在线交易模式发展的制约问题,采用案例实证的方法,分析了eBay易趣网信任体系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通过严谨的规则设计、严格实名认证和有序信用评价等手段建设网络交易诚信。研究结果为完善和优化C2C在线交易信任体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实体和网络零售下消费者的信任转移与渠道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消费渠道的多样化,线下消费和线上消费相互转化,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的协同成为零售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从多渠道背景出发,结合Nicosia模型和TRA理论,分析了消费者在线信任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消费者信任转移路径模型和消费者渠道迁徙路径模型,通过分析消费者信任转移和渠道迁徙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出了零售企业实现渠道协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募捐问题是网络发展的产物,现行法律对此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实务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如何认识和监管网络募捐是一个重要的网络社会管理课题。本文首先对网络募捐进行概述,并厘清其中多方法律关系;通过类推比较的研究方法定位网络募捐行为,提出以公益信托的类似制度解决网络募捐监管实务中的难题,以促进我国网络募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下,线上的交流和协作成为配合线下募捐的一个重要部分。技术驱动互联网促使在线募捐协作成为可能。募捐微信群的形成及演化符合自组织的发展过程。募捐群由于信息、信任差序而导致社会系统暂时远离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下的系统易于捕捉差异(如多元主体、海量捐赠信息、弱组织性等),形成了促进系统平衡的涨落。协作过程中,共同抗疫的目标涨落、个人价值凸显涨落、高效协作涨落、群属认同涨落以及新技术工具涨落在试错中不断被修正,且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被放大,从而获得了突破性力量成长为优势涨落,促使募捐群形成秩序。同时,人们根据实际需要改造技术的使用方式,进一步催化了募捐自组织趋于有序化。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和技术可供性等理论视角,结合灾难学中社会协作关系建构的研究视角,探究募捐微信群网络协作的自组织过程及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前正面临由“对抗式”信任危机、“竞合式”信任挑战、“疑虑式”信任难题构成的周边信任困境. 这种信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间安全关系“低度社会化”的一种反映,是国家安全脱嵌于全球安全社会网络的后果. 事实上,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是一种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复合安全. 国际社会的场域特征形塑了国家间的镶嵌关系,而安全的共享与共治正是国家间“安全镶嵌”的核心价值所在,同时也为国家间基于“安全镶嵌”的信任再造提供了可能. 为此,中国需要注重国家安全的结构镶嵌,来化解“对抗式”信任危机;推进国家安全的制度镶嵌,以应对“竞合式”信任挑战;强调国家安全的文化镶嵌,以破解“疑虑式”信任难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遭遇系列困境的实质原因在于教育主客体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具体表现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困境、主导价值认同困境和情感信任困境等方面,这和复杂的网络交往环境、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和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密切相关。我们应在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疏通双方交往渠道,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有效沟通;增强双方互利共识,促进教育主客体的主导价值认同;密切网络人际关系,重建教育主客体之间信任的情感基础,以消解双方的信任困境,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客体认知规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加快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高校应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期,坚持一流管理支撑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坚持用户体验度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组织领导、需求调研、技术实现、业务推广、在线运行以及线下保障六个维度夯实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六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并正确处理好学生信息安全与学生事务网络化、网络平台采购与学校自主研发、线上服务与线下办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对于技术、创新、资本和人才的需求拉近了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顾客和其他组织的距离,由此,大量战略网络应运而生。文章以研究网络的组织效能为目的,以战略网络中各节点的关系为基础,讨论战略网络的基本分类和各节点企业的关系治理问题,通过对组织效能进行定义和公式化表达,推导得到战略网络中节点数量的最优值,并总结了战略网络中的基本要素,最后以具体案例进行验证,提出了增进网络组织效能和节点企业互信的治理机制,为战略网络节点关系治理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揭示网络新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新闻“即时性双刃剑”,追求商业化的弊端,提出了网络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应学习人民网的经验,做到三个结合,以发挥网络新闻原创性、即时性、服务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