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国子监是全国士子心之向往的最高学府,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学的核心机构,也是为朝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囊团。国子监之所以能够承载如此多的职责与重任,主要是其聚集了一批学养丰富、管理有方的教官,而且有一套比较完善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国子监各管理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为监生潜心学业提供管理保障。国子监的内部管理活动、教学管理活动和生活管理活动,构成了明清时期中央官学管理活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2.
唐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书学、算学和律学共七学,广文馆在这七学中设立时间最晚,是在玄宗天宝九载七月才设置于国子监中的。它之所以设置,是由于当时生徒离开国子监,给国子监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是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当时的官学教育产生了危害。它设置不久,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等原因,它失去了自己的所有馆舍,搬到国子学中去了。根据现有的史料,特别是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可以证明,广文馆在搬到国子学中去之后仍然存在于国子监中,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代官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五代国子监的演变及其文化职能的突出,表明国子监在五代主要扮演文化的角色;而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在五代的存废,则进一步体现了五代官学日益趋向公共的特征.以上这些变化表明五代在唐宋官学转型、文化重心的移易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宋代邸报的“禁区”及其官员与邸报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皇帝及中央机构颁布的政令一般是通过进奏院下发到全国各地,由进奏院官吏统一编辑发行的邸报类似现代意义的中央机关报。通常情况下,邸报刊登的内容不仅要受到相关主管机构的严格审查,而且朝廷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给邸报设置诸多“禁区”,如边防军事情报、臣僚的章疏、“灾异之事”,等等。尽管如此,邸报仍然是各地官员了解外部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地方官吏洞悉朝廷政治走向和官员之间相互联络感情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汉代太学作为官办的最高教育机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为了促进儒学的传播,以及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创建的。为了确保太学能够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两汉国家不仅确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更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其加以规制。汉代太学管理体制的确立,不仅使太学直接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同时也促进了太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馆监系统,指门下省和东宫所辖的弘文、崇文馆;国子监分领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及天宝九载增设的广文馆。合称二馆七学。武德一朝,中央官学和科举取士尚处在恢复时期,科举取士的主要来源是乡贡举子和前朝官学的生徒,馆监举士地位不显。贞观至天宝年间,以监举为主体形式的馆监举士与乡贡相比较,其在科举中的实际地位,有一个前重后轻,由盛转衰的转换过程。本文系统阐释唐代前期馆监举士地位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而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浅论文廷海明朝统治者对人才的巨大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如丘浚说:“我国家所恃以为治者,人才也” ̄①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必须依靠一定途径,“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 ̄②明之国子监(即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明史·职官·国子监》载:明之...  相似文献   

8.
馥碧萱 《社区》2014,(26):31-31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播科技雕版印刷术在宋代与出版传媒业、教育传播业相互融合,促使印本书在文教领域广泛普及,促使教育传播的媒介结构关系全面革新,引发了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而国子监则是引发这次变革的纽带和中枢.宋代国子监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具有独立形态而具动态性调整功能的机制创新特征.它是最高学府,又是中央教育管理机构;既负责教材的编定,也对书籍的出版传播进行管理.宋代所建构的以国子监为中心和诸路提举学事司创制相结合的教育传播行政管理新格局,是我国古代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示范,奠定了我国近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和雏形.  相似文献   

10.
北宋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地方官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由于朝廷对其发展的重视,到北宋末年,地方官学已相当发达。北宋地方官学从教师选聘、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此后地方官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宋代官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李蔚,辛俊玲宋代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学校属于大学性质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属于小学性质的有京小学、内小学;属于专科学校的有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武学。此外,还有待设的宗学和蕾学。在各类学校中,以...  相似文献   

12.
论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相似文献   

13.
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管理过程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管理者的身份在不停地置换,其权限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府、县学的教谕、训导虽对学田的管理负主要职责,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有着种种不便之处,而缺乏行政权威更导致学田屡遭租户抗佃,只得向官府求援。地方官府对官学学田的管理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不但直接划拨学田,还以收取学租银的方式将官学学田的收益处分权压缩,力求在全省范围内均平学租的发放。与官府插手学田管理相伴而来的是胥吏的贪墨侵渔,这是一个无法根除的痼疾。为保证官学学田的正常运行,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制定了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4.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并逐渐开始嬗变的过程。清代教育行政体系总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中央看,由国子监、礼部→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学务大臣)→学部;从地方看,由提督学政→提学使司→学务公所。清末教育行政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行政机构的专门化趋向,教育职能逐渐分离与独立清代教育侧重于科举,科举废除以前,清政府没有专门设置管理教育的单独机关,中央教育行政由礼部兼管。国子监虽是中央专门的教育机关,但它本身隶属于礼部,对府州县学无管理责任…  相似文献   

15.
汉代太学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奠基和迅速发展时期.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比较完备形态的大学.通过对太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太学的兴衰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统治者始终把通经入仕与太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实行"劝以官禄"的政策.太学对汉代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管理农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宋朝统治者对农业相当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机构均负有农业管理的职能。中央农业管理机构方面,在元丰官制改革之前主要为三司,在此之后主要为户部、工部、都水监、司农业寺。宋朝地方实行州、县二级行政机构。在州县二级地方机构中,负责农业管理的主要官员为知州和通判、知县(县令)与县丞。路级监司如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与安抚司亦负有农业的职责,此为宋代农业管理机构不同于前代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古代的教育始终都是在官办教育与私办教育两条道路上并行发展的。虽然官学因朝廷重视,制度发展较为完备,占整个教育的主导,但是,由于受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制约,直接进入官学受教育的人毕竟只占少数,而且官学本身也时盛时衰,加上蒙学阶段的教学又并非各代所有官学之任务,因此,绝大部分人受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胡瑗与湖学     
北宋初,战火方熄,朝廷无力顾及教育,官学陵替。地方学校自不必说,国子监也有名无实。只有依山傍林的几座著名私人书院比较兴旺,学生“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吕祖谦《鹿洞书院记》)。独胡瑗在湖学时,四方学者云集湖州,为—时之盛。万历《湖州府志》誉为“东南文学之盛实自胡瑗始”,确非溢美之辞。“湖学”之名始见于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安定先生胡瑗自庆历中教学于苏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汉代太学产生、发展及演进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地梳理 ;对汉代太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尤其是对汉代太学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材管理和教学管理上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6,(3):8-12
汉代礼的教育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朝廷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地方官在对民众和僚属的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三是官学、私学及家学是礼教育的重要途径;四是西汉礼的教育强调皇权威严,而东汉则更突出尊卑有序的官僚礼制和家族之礼,两汉礼的教育理论不断成熟;五是汉代礼的教育不仅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培养了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提高了各阶层的文化修养,而且促进了边远少数民族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