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星堆文化距今5000到3000年,学术界对三星堆文化的族源属性考证众说纷纭。由于时间的久远,文化的变迁,以当下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对三星堆文化进行一脉相承的族源文化研究已不现实。彝族的宗教和神话形成时间较早,对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保留相对完整,变异性最小,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彝族宗教和神话中的文化元素有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据彝文典籍史料《彝族源流》、《彝族人类起源》和《彝族人类历史》等中的记载,远古彝族有哎、哺、宜、舍、尼、能、实勺、咪、吐、楚、那、濮、罗、果等十四大支系部落。尼与能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对女祖魂的崇拜,也具有"天、母、女"的含义。若干世纪以后,以虎为图腾,又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罗(虎)氏部落,罗(虎)部等氏支又从尼部族中分了几支出来,以"罗"为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和三峡巴人故地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虎龙形雕塑、雕刻,也随处可见。根据许多彝汉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笔者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史前渊源也就是后来的彝族先民的祭祀文化渊源的足迹,"三星堆"文化的延续也就是当今彝民族祭祀文化的风俗遗存。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文化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世界级文化品牌之一。三星堆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不仅在于它灿烂的青铜文明 ,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具有世界文明特点的丰富内涵 ,它揭示了三星堆文化和以它首开先河的巴蜀文化的开放精神和走向世界意识 ,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巴蜀文化自来就固步自封的“盆地意识”神话 ,展现了巴蜀儿女敢为天下先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势。深刻揭示三星堆文化的精神实质 ,对于充分利用三星堆品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促进当今四川的西部文化强省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罗”原意龙虎,是一个美好的语汇。彝族族源是多元的,元代设立罗罗斯宣慰司,标志着彝族族源另一元的成立。元 代开始,罗罗成为彝族先民的概称。用大量文献史料,从“罗罗摩”到“罗罗斯宣慰司”的追溯中,论述了彝族族源的形成与发展 的过程,提出了彝族族源的多元论以及罗罗为彝族先民的改称,并分析了“罗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文明博大精深 ,谜障重重。考古发现表明 ,在三星堆一带已有相当程度的等级区分、宗教遗存。在由氏族社会转移到国家组织的变迁过程中 ,其主要宗教形式为体现生者血缘关系的祖先崇拜。三星堆出土大量带有商文化特征的器特表明 ,其主要崇拜对象为“远祖” ,主要宗教观念是“返古朔本” ,主要思维特征为神灵思维。以铜器为代表的三星堆文物 ,就其器型、纹饰而言 ,其基本造型来源于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基本母题 ,与“物我混同”原始思维相对应 ,呈现出神话宇宙观古老遗存符号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由计算机彝文处理输入法“沙氏输入法”的发明者 ,硕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沙马拉毅教授主编的《彝族文学概论》近日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彝族文学概论》是继《彝族文学史》之后又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彝族文学的理论专著。该书对彝族文学史的断代、彝族不同文化现象与彝族文学的关系 ,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理论命题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作出了深致、细致、全面、准确的探讨与归纳。特别是关于“彝族毕摩文学”、“彝文文学”、“彝文翻译”、“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表达。彝族“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既有宇宙本原论意蕴,又包含着进化论、辩证法的思想,是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通过对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内涵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彝族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可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中国川西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以广汉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重大考古发现为标志,向世人敞开了一座公元前14-11世纪古蜀文明的神秘殿堂。其中二号坑圆柱形眼睛的青铜面具尤为特殊。本文认为这种面具与“眼睛巫术”有关,是具有跨民族意义的巫术人类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程志方先生在《彝族文化学派的学术贡献》一文中,将以刘尧汉先生为代表的“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对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奴隶制土地租佃关系的典型研究”,表之为是“提出了社会发展形态的新见解”,是“令人嘱目”的“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突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的第十一大“学术贡献”。很清楚,程文所说的这一“贡献”,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刘先生首倡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是“父系氏族奴隶  相似文献   

11.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相似文献   

12.
“宽厚”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周易·易传》中的“宽厚”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宽厚精神的总结 ,具有丰富的内涵 ,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从异龙湖中的海菜而得名的。因它产生于彝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民俗———“吃火草烟”活动,因此,旧时被称之为“草曲”。明朝初期,江西弋阳腔传到滇南,再与石屏彝族的“草曲”相结合,并冠以“海菜腔”这一美名。海菜腔在“吃火草烟”这一习俗中被长期保存了下来,在这一习俗中所唱的民歌,也得到了广为传播,创造、发展。海菜腔是彝汉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意言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透到美学领域,展现出了东方思维的巧妙和深刻.运用这一理论于产品设计,我们能够超越西方产品语意学把设计的表达与认知割裂开来、只强调"意"与"言"的关系这一局限性,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沟通"意"言"的最重要的"象"的研究,通过研究产品存在的环境、社会、条件这一"语境"和不同生活形态、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个人喜好的个体对未知物品的认知差异,来完善设计历程和产品设计所能表达"共同体"的意识或特性的探讨.而这正是目前设计界在设计能力上最值得提升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16.
"金虎形饰"应为"金蚕"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出土的"金虎形饰",实际上是历史上屡见出土的"金蚕"."金蚕"的确认,对考察三星堆文化与蚕丛氏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星堆文化与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文化以其丰厚内涵、独特风貌举世瞩目,但面对这一"内隐的美学"现象,美学研究基本"失语",造成其有"美"无"学".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界长期以来重文献研究而轻文物研究、重周后的研究而轻周前的研究、重上古中原文化的研究而轻上古周边文化的研究.实际上,三星堆文化与殷商文化迥然有别,呈现出"张扬之美",对其展开审美透视,可为华夏美学的多元共生提供发生学证明,给华夏美学增添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汉代川西高原地区的部落分布中,出现了同都夷地区紧密相关的"旄牛徼外"和"徼外夷"等,这些特定称谓蕴含和折射了川西高原地区"徼内"、"徼外"两地人群间的界线、关系与二者互动等情形,反映出都夷地区是当时联系"徼内"、"徼外"以及邛人、人往来及通蜀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