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陈剑安 《南方论刊》2003,(12):20-23
当代社会利益群体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体成员中,存在着悲观绝望、积怨仇富、即时行乐、彷徨等待等病态心理.病态心理既是危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是有害于民族凝聚力的涣散剂.当代心理危机主要导源于经济领域的变动、利益群体的分化.而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反腐力度、扶助弱势群体,则是化解危机、确保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小说界,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而透射出中国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求生、烦恼、尚权等。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儒家文化、民族性格以及当代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一方面从多个学科关于文化对社会心理具有影响或塑造作用的论述出发,论证了社会心理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意识形态色彩,论证了西方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价值偏差。据此,本文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民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深层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深层文化心理认同、欲望和需求、人格形成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以变化发展的方式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物境世界中取得生存权,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监督机制,在寻求主体与客体的最高统一中使民族内涵获得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信息传播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正随着意识形态改变转入新的领域。针对表征失控和非法化对现有文化的民族成分进行结构分析,通过社会—群体—个人三者的互动关系阐释心理发展的变化,从"社会标识渐变"、"意识形态转化"、"表征在不同领域的困境"三方面探索群体心理动能释放的因素,同时透过群体无意识的心理建构重塑符号范畴,试建新的动力心理场。  相似文献   

6.
社区心理是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心理与群体心理相比,更具有地域性特征。社区心理具有自发性、直接感受性、非理性和无意识性。社区心理对社区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中介传导和整合作用来实现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是优化社区心理的必由之路;发展社区民主、健全社区法制是优化社区心理的有力保障;健全社区评价系统,是优化社区心理的重要途径;更新社会化模式是优化社区心理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一般有移植借用、数字表意、缩写速配、符号传情四种社会文化生成方式,网络语言具有诙谐情感化、虚拟情境化和简约形象化等风格特征。网络语言既是网络文化现象的标志,也是网络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网络语言是网民群体心理的社会性表达,反映了网民思维方式的社会性变革以及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呼唤。  相似文献   

8.
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心理是民族共同体人们的共同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种群体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民族心理与作为文化意识体系的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又如何?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普列汉诺夫提出过一个描述社会结构的“五种成份公式”,这五种成份为:(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体现生产  相似文献   

9.
文化震荡与军人心理行为取向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旭  王尔章 《兰州学刊》2005,(3):289-29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文化模式的急剧变化对包括军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和震荡,形成文化震荡.就军人而言,文化震荡使得军人对其角色的认知、行为目标的选择和人格的取向都发生了变化.通过文化手段调试文化震荡对军人心理行为取向的影响是解决目前军人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范大平 《船山学刊》2004,(3):178-181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作为伴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心理资本作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本,对其成长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科学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正负面影响,从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舆论引导、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及新兴媒体融合等方面,提出运用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心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的进步所引起的并不仅仅是一场生产革命或经济革命,而是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急剧变革。在这种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剔除各民族文化的糟粕,有所选择地继承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推进民族心理和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藏民族的心理认同与其文化心理结构息息相关,具有相对独立性、层次性和变化可塑性。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藏民族的心理认同。必须认识到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复杂性、作用的双重性,才能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须妥善处理好藏区群众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现实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政治文化心理。正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政治文化心理 ,为流行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心理能量 ,为排解因特殊“政治事件”造成的特殊文化心理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从流行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而言 ,流行文化是一把真正的双刃剑 ,在积极意义方面 ,它有效地弱化了中国人过于浓厚的政治意识 ,但同时流行文化注重感官享受 ,消解了文化应有的深度和意义 ,特别是消解了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 ,具有明显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15.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体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依据该思路与方法,在民族交往心理、少数民族妇女宗教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民族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16.
心理因素对历史进程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或社会制度内部出现重大调整时,其作用愈加明显.当前,由于当代中国史的学科特性,心理史学对其研究的影响大有愈来愈深入之势.而且,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心理史学为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方法论利器,在未来,心理史学要比此前更有前景.但也要认识到心理史学自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使用不当或滥用同样会给当代中国史研究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适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祭祀习俗与民族心理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心理是由众多的民族成员个体所构成的民族群体的共同心理,它也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因此,民族心理既是群体的,又是个体的,既具有其共性,又体现着个体性。民族心理的形成是个体聚合为群体的过程。这种聚合过程,受着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芳  弓民 《河南社会科学》2007,15(2):169-170
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思潮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当代我国民众所特有的审美心理特性.我国民众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喜好,如美善相乐、自然朴素、情景交融等.发现并合理地运用这些独特审美因素,对满足我国大众消费的特殊需求和创造当代中国设计性格都十分重要,这是我国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士族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金字塔中层,上达天听,下播黎民;上体现国家意志,下反映社会人心,在国家政治功能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民族文化心理上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晋以来,士族文化心理一直成为支撑民族文化心理的核心。汉晋士族文化心理的建构始于汉武帝。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完成了儒学的经学化,有效建构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文化崇拜。在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双向推动下,经学化儒学所衍生的偶像崇拜,经学取士制度所衍生的权力崇拜,又使得汉晋文化心理表现得异常丰富。然而,随着以王羲之为首的东晋士族登上文化舞台之后,逐渐解构了汉晋以来的偶像崇拜、权力崇拜及文化崇拜,从而使汉晋士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历史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与民族心理关系初探张怀民民族心理是由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共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格、情感、爱好、风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总和。一般地说,民族心理为同一民族各个阶级所共有,它是一种最强烈、最广泛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