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林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74-77
张爱玲的小说注重意象营造,并且在营造意象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手法和西方现代电影时空转换(即蒙太奇)手法相结合。这种别具匠心的意象营造,增强了小说表现力和感染力,构成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肖红娜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12-16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本体.然而,如何在物质化的都市文明中寻找人们生活的意义,阻止商业化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放逐,这无疑是现代都市文学要关注的焦点.但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必须根植于都市文化内部,建立在人们对都市生活的适应性上.张爱玲作品中的都市意象,是她在对都市人性的苍凉观照下,给予我们的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汽车"意象,是人物外在生存环境的暗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更细致地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交错的爱情观,充斥着现代性的困惑。总之,张爱玲在一部小小的汽车里,蕴藉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既美丽又凄怆,越现代则越传统。 相似文献
4.
杨曙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09-112
张爱玲经常用苍凉的眼光来看世界,她总能发现、挖掘苍凉,她的语言最精湛之处在于她很善于塑造意象,并且她所营造的意象总是带有幽冷险隆的“丑”。她善于抓住这些核心的“丑”的意象,加以反复锤炼,形成新颖别致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玉秋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58-60
张爱玲的小说把纷乱复杂的情感微妙细腻地渗透到人物、景物和事件构成的审美意象当中,不但引人深思,而且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6.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肺病隐喻的叙事与性别文化象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它有一种性别化倾向,体现为不同的男女两性身体叙事。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在男女两性病患者身上的隐喻变体明显不同,一者主要关注其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一者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并从中可以发现性别政治在女性身体上的权力痕迹;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深受中国传统美学影响的作家,她的小说运用了诸多意象及其特殊设置方式,在其华丽的语言、缤纷的意象中蕴含着阴阳两极、物极必反、回归安稳的中国式意趣,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又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王莹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29-33
张爱玲的文字是意象式文字 ,她擅用华美凄艳的古典意象构筑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域”。本文抽取其中的月亮、镜子、绣花鞋三个意象为代表 ,分析意象在张氏作品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形成其艺术成就的突出贡献。在这些古典味极浓的意象中 ,蕴含着一个现代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崔艳辉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
意象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因素,而且就其本质而言意象是属于诗歌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诗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性的意象来抒情表意,而意象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浪漫主义诗人施展超凡的想象力,创造了大量具有崇高美的意象。崇高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是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1的一种美学形态。崇高的自然意象主要是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海洋、汹涌澎湃的波涛、晦暗恐怖的死亡、黑夜等。从美学角度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意象多为高山、大海、狂风、暴雨等,体现了西方崇高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雾是沈从文小说中一个显著意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水光与天色的辉映变幻、孤独与忧愁的情绪蕴含,以及对于隔阂、生死、家国未来的象征等等。雾气缭绕的湘西给了沈从文创作雾意象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攫取到了雾意象之美,而雾意象也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11.
程小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3):75-82
祝宇红的《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一文多有失判。该文认为“在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张爱玲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就颇有所呼应”,这点并无依据。该文认为《祝福》中“‘我’不肯回答祥林嫂的‘灵魂有无’质询”“源于信仰失落造成的虚无感”,这是祝宇红和当前不少学者对鲁迅《祝福》的误读。该文对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与政治关系的判断尤其牵强,因为张爱玲的政治观察和个人主义诉求一脉相承,不存在任何“拷问”情形。自恋、自欺和虚无不全是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扭曲变态心理,自恋和自欺本是一般国民心理,虚无也多源于中西文学传统。要言之,祝宇红对“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话题的研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2.
秦弓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37-4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从女儿的婚姻悲剧中寻求心理补偿,《金锁记》更是把母亲的变态推向了极致。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视父母的种子;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她有机会接触中外文学中的负面母亲形象,《红楼梦》里的王夫人更使她在性格刻画上获得认同。张爱玲以尖刻的笔触刻画出另类母亲形象,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幽暗处的真实与导致母性扭曲变态的多重原因,给人以震悚的审丑效应。 相似文献
13.
郑新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66-70
霍小玉是我国古典小说人物画廊中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一个女性形象,她不仅使其作者蒋防仅因一篇<霍小玉传>而名垂后世,而且她还集中体现着我国小说的正式开端--唐人传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杰出成就.笔者认为:按照生活的逻辑刻画人物性格,是霍小玉成为文学典型的首要一步;运用精湛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是使霍小玉这一形象血肉丰满、生气贯注的主要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陶文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2):5-11,17
宋词洋溢着激越的感情,主观色彩浓烈,驰骋着大胆奇特的想像和幻想,表达远大理想与高洁人格,营造出浪漫神奇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些造境的浪漫词篇,是宋词园林中的艳丽奇葩,是艺术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们的出现与广泛流传有力地证明:滥觞于屈原的《楚辞》,又在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众多诗人的作品中放射出奇光异彩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在宋词中得到了继承发展、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雷水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
苏青、张爱玲是“孤岛”时期上海都市女性文学的两朵奇葩.在“孤岛”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她们在残酷的政治现实之外,重新发掘了战争中被忽略的“身边”元素,在爱情、婚姻等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这些所谓“永恒”题材和主题上进行深入开掘,以自叙传的叙述方式,展现女性独特的生命理想、情爱理想和自我理想,并经由爱的体验而真诚、执着地对女性生命意义进行哲性思考,展现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6.
庞慧敏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4-83
文章通过对国内"医享网"癌症社区"肺癌圈"中33篇精华帖的叙事分析,探究其中生命故事的主体对自我身份的建构路径及其对生命价值的意义探寻,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反思。研究发现,在自述和他述生命故事中,叙事者在信息寻求过程中改善自我印象,并运用"写作疗法""阅读疗法"和叙事隐喻理解疾病,帮助患者重塑自身角色。通过社群互动,患者形塑了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并形成了集体层面的生命价值观。从本研究的结论看,疾病叙事是癌症网络社区患者建构个体身份、形成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叙事或可成为未来增进社会对癌症乃至其他疾病的理解、推进治疗与康复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白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152-15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女性意识的基础是对二元对立的两性观的突破。她既透彻地揭开了女性在家族制度与父权文化压迫中的绝望经验,也戳穿了女性独立追寻生命自由的虚妄,以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证实了她们无法拥有一间绝对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现实;女性在痛苦阅历中或疯狂复仇,或沉淀经验历练生活智慧,使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成长的资源,但最终却无法以胜利者的强悍姿态宣告自己的未来;她们对人生价值的最终确定是在两性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经验话语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获得精神成长的体现。张爱玲是将“性别政治复杂化”与她的历史观、写作观达成统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女性主义政治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佟金丹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64-67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19.
邱苑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16-22
山洞是沈文小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象征。山洞代表 “过去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山洞是死亡之地,亦是再生之地。作家对山洞死亡约会的“反复叙写”,凸显了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及其关系,也体现了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