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数字黄河"工程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数字黄河"的概念,分析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了"数字黄河"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河作为母亲河,是中华民族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而黄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累积发展,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千秋大计,推动黄河真正成为造福沿线人民的幸福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黄河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河流干涸等生态问题。河南黄河湿地作为黄河流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管理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协调、法律责任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完备等问题。结合河南黄河湿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协调管理机制、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强化河南黄河湿地保护的法治化管理实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歌颂时代;三是“生态主题”,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引发诗人关注,诗歌反映了自然、社会、精神等生态问题;四是“寻根主题”,黄河寻根诗歌具有认同和弃绝“根”两种向度,前者牵引出“身份”“生命”之根的寻找,后者则试图建构新的“母亲河”形象。这些主题共同展现了黄河诗歌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古代巨大的科技成就具有鲜明的黄河特色 ,与之相关的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也是古代先人们在与黄河长期的交流过程中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 ,在世界科技文明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黄河治理不仅是一项系统的水利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老子以水观道,主张人类的行为要尊重和遵循“道”和事物的原初或原本状态,体现的是一种遵循自然、宽容平等、物尽所用的和谐法治思想。《道德经》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道家哲学的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是老子天道思想的现代表达;黄河高质量发展是老子人道思想的实践路径。黄河治理中要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天人合一”,要善用“无为之有为”和“有为之无为”思想来指导黄河治理,以“谦下”和“不争”来进行黄河治理责任和权利义务的配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具体文化语境中,新诗中的"黄河诗歌"不仅是抒写黄河本身和借黄河景观的描绘来寄托个人情思的诗歌,而且是与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相伴相依,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密不可分,直接表达了其现代性意义的诗歌,而出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黄河"后来又成了代表性的解构对象.本文以<黄河大合唱>与<车过黄河>两首诗歌为例作出比较分析,对"黄河诗歌"的现代性表征作出了解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明清两代,黄河水患频繁,不断冲及张秋。政府致力于漕运的畅通,治河的目的是保卫运河。明代借黄济运的措施,给漕河带来严重的后患。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政府治理水患渐不及时。张秋水患为明清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典型,通过对张秋水患及其治理情况来分析两代治理河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勤劳智慧的黄河两岸人民自古至今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想方设法治理黄河的危害。他们不断抗争 ,不断总结 ,不断认识。人们把黄河发生的灾害、进行的治理、开展的利用等情况刊刻在碑石上、铁铜器物上 ,以传后世。长期以来形成了分布广泛、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黄河碑刻。黄河碑石是“黄河石头书”,是一部包含众多细节的黄河史籍。黄河碑刻融注了历代劳动者杰出的科学才能和聪颖的文化禀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