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不一致,表现出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特征。这种不一致除了表现为总量视角上的不一致,还同时表现为省区视角上的不一致。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质量差异大、资源环境代价大,以及增长的稳定性不足和收入分配与福利状况不甚理想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背离。实现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统一的条件在于如何使经济剩余能够增长社会的总福利,路径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资源资产化管理,推动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增长不一致,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此外,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很大,受收入分配不平等、资源环境代价高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未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点在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促进自主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及国民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讨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既需要立足商品生产的要素组成,也需要与资本积累过程紧密结合,而商品生产的供需关系则是勾连两者的“桥梁”。一方面,经济增长源于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代表了经济社会所能实现的供给变化;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决定了经济社会的需求变化,又能够反作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在供给端,分配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包括外延式增长模式下的要素投入数量以及内含式增长模式下的要素组合效率;在需求端,分配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包括总量需求和结构需求。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创新资本投入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总量需求平衡和缓解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阐释、基本命题与伦理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的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创新能力提高的结果。经济增长数量考察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经济增长质量考察的是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经济增长质量的特征有:提高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公平利用资源。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基本命题有:(1)较高的生产率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保证;(2)稳定性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中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结合;(3)降低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净收益;(4)经济结构的转化可以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5)福利分配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6)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国民经济;(7)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伦理原则有:(1)经济增长质量内在地包含了经济增长与伦理建设的和谐统一;(2)经济增长的结果必须惠及到全体劳动者;(3)经济增长质量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道德原则;(4)经济增长使人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5)质量型经济增长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协调;(6)质量型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宏观上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各项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数量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创新驱动路径是以科技创新形成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以产业创新形成新型产业支持体系,以制度创新提供激励导向,以战略创新形成战略支持体系,以管理创新形成有利的环境支持。而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创新驱动主体;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构建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改善制度环境;推动政策转型,实现政策导向的转变等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是合乎我国当前经济周期波动规律、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律的必然状态,是从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向另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过渡的转换期。追求质量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要在速度换挡过程中构建起创新驱动的新模式,为新一轮增长创造条件,进而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潜力开发和动力重塑、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新常态下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等,实现路径在于改革,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效益价值取向、市场配置资源取向、创新驱动取向、生态取向、民生取向和包容性取向。  相似文献   

7.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实现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长期来看,我国需要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但目前,收入分配、不确定性等对其建立形成了需求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其建立形成了供给约束,市场体制不完善则是其建立的制度障碍。三者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加大了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西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岳维  朱维敏  陈小霞  谢亚卫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127-130,218,219
经济增长质量是考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视角。以西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可读性、有效性以及支持程度后,从经济、环境资源、民生三大方面构建了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地区的对比分析,认为西北地区近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有: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稳中有升,但增长质量不高;单位GDP能耗水平有待降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收入增长率不同引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较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政府考核目标,采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始终坚持GDP增长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等。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48-53
经济增长质量可以从有效性、协调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和福利性这五个方面进行衡量。文章从这五个方面出发构建由27个基础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我国1990—2012年的经济增长质量,并将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和福利性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理想,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也存在着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数量型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质量型增长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后果和前景。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转变实属必然。经济增长质量是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国民经济的优劣程度,包括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和创新能力提高等。经济增长过程中质与量的统一有以下要求:普惠的社会制度、社会福利函数满足萨缪尔森型、权责明晰的产权制度、促进规模报酬递增的制度或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指标除GDP指标以外,还应包括投入与产出比、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数量型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质量型增长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后果和前景。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转变实属必然。经济增长质量是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国民经济的优劣程度,包括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和创新能力提高等。经济增长过程中质与量的统一有以下要求:普惠的社会制度、社会福利函数满足萨缪尔森型、权责明晰的产权制度、促进规模报酬递增的制度或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指标除GDP指标以外,还应包括投入与产出比、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分化严重,具有明显的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为使我国经济在"十三五"时期呈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势头,必须实现从数量与速度的盲目赶超向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转变。地方政府应明确本地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和制约瓶颈,结合自身经济特征和发展定位确定"十三五"时期的战略选择,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变、体制机制完善提高经济活力,实现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经济和谐增长是一个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若能实现和谐增长,则表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源相互之间处于协调或平衡状态,各种资源在此种状态中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帕累托最优配置也可实现。相反,若经济增长源之间存在重此轻彼的不平衡现象,则和谐增长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的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了解贫困的变化机制,对贫困消减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增长和社会不平等状况对贫困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其决定机制并非简单。通过对贫困指数进行分解,从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社会各阶层实际经济增长的差异、社会不平等程度与社会各阶层人口变动对贫困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后发现,促进社会平等与社会成员自由流动的社会改革对贫困的消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可以实现的,有效的贫困消减策略需要一整套系统协调的社会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服务集成为重要控制变量,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争辩,构建了资源禀赋—服务集成—经济增长三者间路径关系。通过以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为主要的样本空间,实证分析了资源禀赋、服务集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贡献在于:一是研究证实了"资源禀赋—服务集成—经济增长"三者间的路径关系;二是服务集成能力是影响区域禀赋与经济增长路径关系的重要控制变量;三是区域间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和专有知识的差异,深刻影响了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质量是在对传统增长理论进行批评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意味着由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向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以及经济增长的后果几个方面实现有效增长的一种增长模式.从特征上来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倡导公正和公平,倡导了一种价值导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化,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必须要实现路径转型: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的战略导向,通过新的改革共识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思想导向,通过经济增长伦理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价值判断,通过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社会环境,通过经济增长制度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的激励,通过人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当前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成因在于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力消耗殆尽,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形成接续。未来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思路是从关注数量增加的“高速”增长转向质量型“中速”发展。路径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创新驱动;缓解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避免中等国家“收入陷阱”困境。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只是强调效益这个单一目标,而是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治理通货膨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近期内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有: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亏损面增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农业发展缓慢;地方利益刚性和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东亚经济奇迹建立在三个特点之上,即东亚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速度最高的持续增长、非标准结构条件的成功增长、以及超越初始条件的区域经济发展。奇迹产生的原因在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利用制度组织和经济政策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机制,从而克服了初始条件的不利因素。东亚经济发展经验最值得重视的是政府与市场作用被恰当地确定在各自的范围之内,保持了制度创新演变与增长的一致性,以及正确的政策取向和弹性。  相似文献   

2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变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要素供给效率,从而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动力。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导向出发,结合经济增长动力理论,构建以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公平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15-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权重体系中的制度公平维度占有很高的比重,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显得十分重要;自2015年改革启动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综合指数得分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增速有所下降,其中技术创新稳步上升,结构优化起着主要作用,制度公平供给不足;经济强省的绩效得分普遍高于弱省,但是绩效得分增速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的绩效增速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生态结构优化;2017年绝大部分省份的得分增速均有下降,反映出尽管去产能工作已落实到位,但仍需继续深化并增强执行力度,同时提供更多公平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