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方法和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问题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批判和继承关系。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是在系统批判“欧洲中心论”的过程中建构起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对历史哲学的否定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以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单线论”或“多线论”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吴勇 《江淮论坛》2014,(6):62-66
水在儒道两家哲学中都是一个重要意象,从形下之水超越而为形上之水,它便与人性相关.在孟子哲学中,水之“就下”本性象征着人性的“向善”趋向,水与世界的整体关联证明了人在社会中向善的必然性.在庄子哲学中,人与水的关系验证着人之本性的状态,人与水的合一是逍遥游的表现.孟子与庄子对利与物的拒斥,彰显人之本性的理论合理性,但与人类历史的相悖也说明他们的理论需要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重要问题。厘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需要着重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历史哲学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等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但不是包罗万象的体系哲学;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可以到处照搬的教条。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历史”是指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的概念。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价值指向与现实意义,从而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理论中除了狭义的以阶级性为根基的“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外,还有广义的以人类性为根基的“全人类解放”理论。传统理论对前者已作了充分的研究,现今的世界历史任务,是要从哲学上对后者进行充分研究,并把其哲学基础概括为人类学唯物主义或人类学哲学。马克思“人类性重担”的隐喻,为人类学哲学的提出和研究开辟了合法性空间。  相似文献   

5.
当诸多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之后 ,表面上哲学似乎在“孤独”中被终结了。但实际上由于哲学研究范围的缩小 ,哲学存在的“合法意义”却愈发得以彰显。哲学对“形上”问题的不懈追求已成为人类理想精神的内在本性。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在“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经验与超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中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表现为不同的理论形式 ,并向世人展示其自身存在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6.
哲学学论纲     
哲学学作为哲学的自我反思,它以人类广义文化为参照,把哲学本身对象化。哲学学是一个由不同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在文化的逻辑层面,哲学与文化原型的关系构成元哲学的对象;在文化的历史层面,哲学与原始文化之间的始源性关系成为哲学发生学的研究内容;在文化时代性维度上,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确定了哲学社会学的考察范围;在文化民族性维度上,哲学与不同文化系统的关系构成比较哲学的研究领域。“哲学是什么”为哲学学的基本问题,对它可作出各种可能的回答。哲学学与哲学理论、哲学史之间的开放性联系,决定其兼具规范性和描述性双重特证。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及其所昭示的新哲学现为中心,从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上对时代哲学作总体性回顾与展望的经典文献.应从“完全的意义”上理解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内涵与价值,重视恩格斯据此提出的新哲学观.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具体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总体性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元世界观”、“元方法论”;从“知识总汇”式的旧形态向总体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新形态转变,是人类哲学思维范式的时代变革的趋势和方向.从新哲学观的高度,从人类哲学思维范式的时代变革的视野,从“哲学一般”与“哲学特殊”的统一上去分析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终结”问题,去评价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伟大的哲学变革,我们可以引出一些新的结论,并在现代哲学的演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上获得新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9.
从形而上学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形态旨在理解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有两种形上根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形而上学的根源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的根源.形上根源为思考人类历史形态问题提供了终极理由,并在此理由下给出科学化的历史形态理论;作为哲学之典范,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地思考人类历史形态的不同道路.从绝对精神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精神自由的现实性;从感性生活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实践自由的现实性.精神自由和实践自由是自由的双重现实,缺一不可;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论述为此双重性做了印证.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种新的哲学形态是唯人主义的。它把人看作是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之本原和终极关怀的对象,以人道主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人类普遍价值的公理和普世伦理的底线,高扬“人的解放”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文章认为,从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人的一般本性”到追求真善美的形上境界乃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故唯人主义与形上境界具有内在统一性。文章还着重剖析了真善美三大价值之间所存在的深刻矛盾,论说了“男性化的哲学家”与“女性化的哲学家”对于“可信”与“可爱”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价值真理多元并存的必然性,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提供了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过 《南方论刊》2012,(11):53-54,3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福山就宣称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历史的终结”。他的“历史终结论”自提出起就受到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不断的挑战,而福山也在这些批判和挑战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二十余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逐步退去华丽的哲学外衣,而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在历史哲学上的让步、在政治科学上的改变与坚持以及对现阶段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共同构成了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2.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建构的意义,可称之为“两度映射”:一是《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先秦)即轴心时期的原初建构之间,具有历史的同步性和逻辑的同构性。为此,须“重写儒学史”——重写先秦时期的易学史、儒家哲学史。二是上述建构过程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时期(当代)即所谓“新轴心期”的重建之间,也存在着逻辑的同构关系与历史的再现关系。具体来说,《周易》文本的形成过程乃是观念形态的这样一个转进跃迁的过程:《易经》古歌的本真生活情感;《易经》占辞的神性形上学、《易传》的理性形上学;《易传》的形下学(伦理政治哲学)。这一过程开显了儒家哲学的当代重建的典范进路:由当下生活情境及其仁爱情感显现的大本大源出发,去重建儒家哲学的形上学、形下学。这才是典范的“儒学现代化版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人类认识现象进行考察时,它在观察问题的视角上实现了一次跃迁。与直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所谓“主体性认识论”不同,它不是在纯粹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内兜圈子,即不拘泥于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而是用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问题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包涵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现象的考察得出的  相似文献   

14.
对哲学史上生存论思想进行梳理和辨析 ,是我们在今天建构生存哲学的理论前提。本文分别考察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的逻辑 ,指出 ,西方的前现代哲学就其对人类生存理解的差异来看 ,可以区分为两种思维向度或两种哲学类型 ,一是“经验”哲学 ,属“平常思”;一是“超验”哲学 ,属“异常思”,它们长短互见 ,构成互斥互补的关系。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的生存实践观点则是对上述两种哲学类型的扬弃和辩证综合 ,它打通了“经验”与“超验”、“形下”与“形上”,将被人为割裂即“二元”化的世界整合为统一的生活世界 ,并为人们在这一充满矛盾的生活世界中的合理生存提供了“正常思”。较之西方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基本上坚持了“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致思取向 ,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儒家尤为重视人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但中国传统哲学也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很多问题。因此 ,在马克思生存实践观点的指导下 ,会通中西而又能扬长避短 ,应是我们建构合乎时代需要的生存哲学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曾有争论,争议点在于如何理解思辨历史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与马克思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历史观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视角予以辨析,马克思对思辨历史哲学的批判直指其唯心主义的理论本质,并通过反思德国现实历史和扬弃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历史哲学性质的唯物主义变革。马克思注重发展自身理论的历史科学性,主动深入人类史以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有效地回应了思想史上“使历史成为科学”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以往历史哲学的话语革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最后成果”,在历史阐释的起点、过程和目标中具体化为分析历史的方法体系,进而给予马克思历史哲学以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一、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述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伦理是生态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和拓展,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道德这一调整人与人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使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即既要重视人…  相似文献   

17.
想象是中外文艺学、心理学和哲学都关注的问题,但微观研究多于宏观把握。对它的外延及其与文艺学其他命题的关系,却缺少讨论。本文从人类已经创造的艺术形象形态与想象的关系出发,去观照想象的分类及其意义,以期进一步弄清作为艺术现象的想象的内涵,并把它的发展变化与艺术的发展连结起来,这也许是有意义的。  一、黑格尔的局限和当代对亚里斯多德的误解  近年来,学界在论及想象时,除根据中国古代文论的“言意关系”外,常提及的还有黑格尔和亚里斯多德。  然而,黑格尔是有局限的。黑格尔在《美学》中,从历史的角度将人类艺…  相似文献   

18.
历史规律是理论思维在近代科学背景上为认识和理解历史而确立的核心假设。依托或围绕此种假设而在历史哲学层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可以称之为规律性历史观。解决其(也包括其在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之间关系问题上的)抽象性问题,或许是当今时代总体性地深化哲学层面的历史认识的节儿所在。从复杂性研究这一科学本身的新的历史形态着眼,可以不必设定理论世界与实践世界的二元对立及其因应策略,也不必强调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立场转换及其特殊意义,只需对历史本身提出更具解释能力的假设即可,此即历史复杂性———历史本身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破缺性统一。这也同时意味着,历史复杂性观念或复杂性历史观有必要也有可能作为人类理解其自身命运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形上论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文章指出,康德先验论的几个论据是不牢靠的,他把时间和空间等客观存在与人类的知性方式即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相混淆,把数学、几何、逻辑学等人类知识与它们所表述的客观关系相混淆,从而得出先验论的结论。其实,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性方式、人类现在通用的数学、几何和逻辑学等领域的知识不是唯一的,是可替代的。文章还批判了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思想,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肯定的偏见的合理性和“解释学循环”、20世纪西方历史观中的历史不可知论等,都是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变种。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作出了全面、整体的把握,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坚持和运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最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