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构建“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其健康成长的思想资源,是实现代际关系融洽和老年人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我国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促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应把弘扬孝文化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孝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社会的产物,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观念、规范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构成孝文化。改革开放后,孝文化一度弱化,冲击着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发挥。因而,构建新型农村孝文化及其传承机制,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应对农村老龄化,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孝"的一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是一个相当具有伸缩和延展性的概念,以敬亲、爱亲为基础和起点,并注重将这种仁爱扩展至夫妻,兄弟乃至戚友,含着这些基本思想观念所构成的物质精神成果就形成了孝文化.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孝文化对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议具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离魂记》到《牡丹亭》、《聊斋志异》都存在一个兼顾爱情与亲情的传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也不完全否定这个传统,所以我们不宜再从反传统的角度出发对宝玉出家作太多毫无保留的、非理性的肯定。贾宝玉出家不完全是由于爱情的失意,他也没有完全断绝对家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孝"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上千年,它对每一名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孝文化内涵和本质的探究,认为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因此在企业中构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将孝的思想落实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激发中国人心中内化的孝意识和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儒孝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相关文献的研究,着眼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异同,探讨了研究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有关问题,指出了研究策略及可行性,提出构建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应在儒孝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融合及重构中实现. 相似文献
10.
屯堡文化是学界关注颇多的学术领域,但对其孝文化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可以发掘出屯堡文化事象中更多的孝文化思想资源。从屯堡孝文化记忆的形成机理和社会作用中可尝试性地提炼出孝文化记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不但具有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对现有社会记忆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和延展等学术价值,更具有加强文化认同,将孝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需要,探讨了城乡老年照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论是:当前单一的家庭照料方式难以维持,且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照料需要;农村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有不断严重的趋势.建议在发挥多种照料方式作用的同时,坚持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原则,发展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14.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时尚、文化模式到指导思想的逻辑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62-67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从一种"文化时尚"到学术论战中受人追捧的"文化模式",再到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的三次重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它较好地处理、协调了与西方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国情实际等三方面的关系,很好地凝聚起中国社会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工农群众以及广大社会阶层,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人同呼吸、共命运、求发展的实践品格和理性追求,展现了深厚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的最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孝道始终都被看作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往往表征出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儒家文化中的孝心理不是仅仅止于孝敬,而是强调这是一个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程序,一个逐渐放大的人伦心理结构完美的进程,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成为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兼及民俗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梁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梁祝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
文昌文化是包融广泛、蕴含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四川梓潼七曲大庙是文昌祖庭,是我国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文昌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它的生成、发展、积淀离不开中华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的制约.大量的文昌文籍,究其实际是劝世之文.这与文昌帝君由神而人,由人而神,神人合一的传说密不可分.这与中国传统儒学始终关注现实切至的人生,崇仁重德,强调孝友紧紧相关.文昌文化借力于佛、道之言,以成其劝世之说,但始终环绕着强调孝友、仁德这最根本的儒学内核. 相似文献
19.
秦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7):4-7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十七大又对此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双百方针”是主流文化的指导方针;而“和谐文化”则是主流文化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