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亚瑟·韦利、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句式结构、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本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对比研究了韦、许、汪分别采取的归化异化策略与各自译本的表达效果,总结了归化异化策略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异化或归化。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起作用的,以及所选的策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译文效果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欧·亨利的经典作品之一《麦琪的礼物》有数个中文译本,其中就有王永年先生的经典译本。王永年先生的译本历来以"信"的风格备受业内和读者称赞与喜爱。本文尝试从字义、修辞手段、声音节奏等方面分析王永年先生在《麦琪的礼物》中所呈现的翻译风格,总结我们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所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翻译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中拟以学者高克毅的译本《大亨小传》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探讨高氏译本中体现的人物对话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6.
异化法与归化法是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最常用的两种翻译技巧,如何合理选择应用异化法与归化法对于翻译者是否呈现一个精彩的翻译作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以下就对异化法与归化法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异化法与归化法在叙事类文学著作、诗歌散文作品以及文化交流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异化法与归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流传到了韩国并被翻译成谚文在民间流传,近两个世纪后又用现代韩语被再次翻译成书出版。韩译本的翻译中凸显出两国文化交流的阻滞与碰撞、误解与扭曲等创造性叛逆。文章通过对韩译本翻译中归化、异化及人称和地名的翻译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和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外称谓语系统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称谓语的翻译面对很大困难和挑战。本文先介绍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然后说明归化和异化各自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最后通过举例,探讨在归化和异化的视角下,《红楼梦》两大译本中称谓语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的新感觉派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雪国》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作品就成了世界各国翻译家翻译的对象,在国内,致力于《雪国》翻译的学者也不在少数,本文选取了叶渭渠,高慧勤的两个译本,试从译文用词这一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并加以评述,以期对日本文学翻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入手,分析了复译本出现的原因及必要性,揭示了复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正确进行复译活动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归化法与异化法在翻译中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该如何选择运用这两种方法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从对归化法和异化法的简单介绍入手,在讨论了电影片名翻译原则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实例探讨了归化法和异化法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许地山的经典散文《落花生》的三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张培基译本、刘示聪译本)进行了赏析比较,旨在说明翻译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一切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使得三个英译本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处理方法及翻译策略的选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高山,而李白的诗歌造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标志更为中外翻译家所青睐。在李白诗歌的英译中,许渊冲的译本关注度颇高。本文详细阐述了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例,从不同角度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剖析,并对其翻译实践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旨在完善李白诗歌翻译,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浪漫与美学推向世界文坛高峰。  相似文献   

14.
仝月春 《职业时空》2012,(3):152-153
如何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输出以及如何再现原文的美是译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选取《桃花源记》为例,以翻译美学为切入点,研究了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5.
《诗经》用赋、比、兴手法创作了大量女子形象。其中以花、水、虫、月为原型的女子形象,已演变为华夏大地女性审美文化意象。庞德在《诗经》翻译中运用意象构筑的技巧,灵活处理原文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有独特的文学以及翻译研究价值。本文将集中探讨庞德《诗经》译本中的女子意象翻译。  相似文献   

16.
绘本文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形式,其将绘画艺术和文字内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碰撞出独特的感官享受和审美特质。所以相较于传统的文学翻译来说,绘本翻译不仅仅要利用要讲绘本文字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展现出来,同时也必须有要保证所翻译出来的内容能够切实的迎合绘画艺术中所要构建的美学世界。《The LORAX》是英国作家苏士博士一篇关于爱护环境的绘本,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寓意深刻,体现了儿童绘本的审美情趣,而馨月所翻译的译本《绒毛树》在原有的绘本审美情趣上呈现了儿童绘本翻译的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对《绒毛树》的译本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儿童绘本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能否顺利进行与读者是否接受密切相关。《日瓦戈医生》自20世纪80年代译入中国后,翻译热度居高不下,但读者对各译本接受程度不一。基于此,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研究《日瓦戈医生》白春仁、顾亚铃合译本的翻译策略,寻找更容易被译本读者接受的文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艳 《现代妇女》2014,(5):292-292
翻译是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涉及到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移植和传播。名著《水浒传》,被誉为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备受文学家和翻译家关注,已有众多译本涌现。对不同翻译策略的运用更是褒贬不一,然而却未能作出更深层的探究。本研究通过对比沙博理和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的人物绰号和兵器翻译,呈现出二者翻译的迥异风格。笔者试图探寻长期备受冷遇的赛译本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9.
风格的传译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风格最终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要在意义和风格上寻找“最近似的自然等值”。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评价风格传译的准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中译本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京华烟云》两个译本为范本从选择文本、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及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而揭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