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概述人与自我,真诚交流,彰显自我,关心他人,这是一种健康人格,一种道德修养,一种文化素质。关注人与自我的发展,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者所密切关注的。综观近年全国及各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作文题,人与自我类作文题很受出题者的青睐。如2006年,湖北卷“对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材料作文,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四川卷“问”、安徽卷“读”等话题作文,湖南卷“谈意气”标题作文;2007年,全国卷“摔了一跤”漫画材料作文,北京卷“读唐诗名句的体会”材料作文,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话题作文,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诗意地生活”标题作文。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开始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审视、自我生活了。这是由于这几年作文命题趋势与考生作文的“光写名人”倾向引发的。2008年第五期《人民教育》发表了江苏特级教师王栋生的文章《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封面用大字特意推出,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一个转折,也由此,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都不约而同地重视了现实生活的命题,开始拒绝光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作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4.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答中国共产党百年经久不衰的历史之谜、现实之谜,这其中首推自我革命,而重中之重当属“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一时代命题。“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二十大吹响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的号角,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反腐败斗争的内涵, 迈开更加坚定的反腐败斗争步伐,释放反腐败斗争的当代意义,彻底解决提升“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觉,把握好何谓、为何和何为这三个关键问题,不断探索继续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经常被低评,这与小说叙述中较多地以安娜为中心有直接的关系.卡列宁的自我是高度理性的“自我”,他用社会和文化来定位自己,这使他显得机械呆板,缺乏情趣,但也使他成为一个有抱负和有作为的社会人.他对安娜的爱是一种转喻式的爱,他爱安娜及安娜周围的人,虽缺乏激情却平和长久.安娜的出走,使卡列宁携带上“被妻子抛弃的丈夫”这一摆脱不掉的伴随文本,给他带来极大的屈辱.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故意施以报复,而是选择了宗教逃避.卡列宁不是安娜悲剧的制造者,而是一个善良的婚姻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和充实了人的本质。道德尽管是社会利益的显现,但在道德的深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联结在一起的。在道德领域中,主体的自觉性是以自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道德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时,人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自主,由自主过渡到自为,成为“道德自我”。道德一方面要求行为主体以“利他”为目标,另一方面要求个人把行为责任指向自我。责己、自咎、正己,这是道德成为自我需要的标志和道德运行的“向我性”轨迹。  相似文献   

7.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新思潮 ,提出了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要学习的命题。因此 ,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人终身学习意愿的学习型社会 ,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而一个学习型社会建立的终级目的 ,则是为了满足个人和民族提高生命质量、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以及升华人生境界之自我完成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Identity心理学与“自我认知”相关联,据其含义可知人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中的定位有很大关联。基于Identity心理学的含义日本人的自我认知呈现“自他协调”的模式。即:自我认知要在人际关系中进行;自我位置的确认离不开他人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本质观上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是他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生活两个视角对人的哲学的把握。“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命题集中体现和概括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强调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素朴地猜测到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命题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亚里士多德在人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的缺陷在于 ,他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 ,而这恰恰是理性和社会性得以产生和统一的基础 ,是人的真正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古埃及人自身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自我塑造”与“培育”的统一以及人内在美德与外在实践的统一。人性善的观念使自我塑造成为可能,大量教谕文献的存在表明了古埃及人对“培育”的重视。人应该具备内在美德,正如玛阿特的基本内涵,并将其体现于实践中以追求完美。  相似文献   

11.
修学旅游初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旅游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正成为当前“国民休闲旅游计划”的重要举措和重点项目之一。就修学旅游的历史溯源、含义、构成要素、功能和特性、分类、发展现状和趋势等进行研究,提出修学旅游是升级的旅游产品,代表着旅游发展的某种未来形态,不仅具有旅游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和教育意义,对国民素质建设和文化旅游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大力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休闲已成为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休闲具有一定的审美蕴含和审美情趣。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从休闲和审美的目的和构成条件上来看,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从价值取向和最高境界上来解析,二者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休闲能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内涵就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世界中,休闲是一种人权,是现代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的休闲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应过分抑制世俗化、物质型、经济视角的休闲,而需要设立一种大众的、平凡的休闲生活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前提,大众化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休闲研究不应贬损、忽视、拒斥大众化、世俗化的休闲。作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精神状态,休闲可以发挥潜意识,发掘创造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思想、精神、价值层面的提升,这对于科学发现和创新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得“无产者”和“资产者”处于政治、经济的对立之中,生产发展的成果为“资产者”一个阶级所享有,“无产者”处于畸形、片面发展的境地。马克思认为“无产者”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然后在新社会中变为“有产者”,实现路径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无产者”变“有产者”思想的正确理解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更是一个走向程序的时代。重估程序的价值、注重程序制度的构建,已成为现代法治文明的一大显性表征。在“重实体、轻程序”之传统积习甚深的当代中国,也开始高度重视法律程序制度的建构,“程序正义”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司法改革的重要价值导向之一。通过对中美两国审判制度的比较,诠释“程序正义”的内涵和精髓。期待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能够彰显程序正义之精神。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即"物"的危机,其根源就在于人对"物"本原意义的遮蔽.如何为生态危机寻求一条更好的解决之道,关键在于使生态伦理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原则,使人能够以"为物去蔽"的方式待物.老子哲学开辟的不仅是一种对物的认识纬度,更是解决"人"、"物"矛盾的生活纬度.<老子>中关于人与"物"如何相处的真知灼见,无疑给现代人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中,台湾是日本"利益线"的重要一环;在当今一部分日本人的心目中,台湾又成了日本的"生命线"。在"利益线"与"生命线"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从未明确表示过"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最好的注释,那就是:在日本的国家对外战略中,台湾从未失去其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说认为,现代汉语中所称的“诱惑侦查”在美英刑法中称“entrapment”,美英法系国家对“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手段均持肯定态度,该手段现已成为其对付“无特定被害人刑事案件”的利器.但经深入考察发现,在美英刑法中,“entrapment”只不过是被告人的一种合法辩护理由,并没有被单独列为一种侦查手段,中国学者认为“entrapment”是一种包含合法侦查行为的侦查手段实质上是对该概念的误读,“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概念在美英刑法中其实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