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博士论文》(指马克思在1839-1841年初撰写的博士论文一《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批判和对伊壁鸠鲁偶然性赞誉过后,马克思通过实在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理解,颂扬了“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这样,马克思“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即揭示出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其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认识马克思的任何思想的前提。从根本上说,哲学变革是哲学观的变革,哲学转向是哲学观的转向,哲学冲突是哲学观的冲突。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正本清源式的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和马克思哲学观最为珍贵、最为集中的思想资料,它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并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由感性的人——现实的个人——实际从事的活动建立的东西,实现了哲学史上真正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鲁克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2,(4):36-50+137+14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经历过一个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仍停留在哲学共产主义的阶段,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他的哲学共产主义。《神圣家族》展示了一种“去主体性”的证成思路,放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人的主体性”,转向了社会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环境决定论)。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作了“自我清算”,重新回到了“人的主体性”,并且基于“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统一”这一哲学命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尽管《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共产主义仍然不是科学共产主义,但通过“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理论中介,马克思在探索历史动力机制的尝试中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最终得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4-52
笔记文体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而大盛。宋室南渡以后,一般士人圈层的社会阅读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渐由精读经史经典,转为博读各类文本,其中又以笔记为一大宗。陆游是南宋前中期典型的笔记作家,一生创作闳富,《老学庵笔记》即为代表。仔细分析《老学庵笔记》及相关文本,还原其材料来源和创作概貌,不仅能够厘清陆游个体的笔记阅读史,还可以借此典型个案来管窥社会阅读所反映出的一般知识圈层之知识、精神世界的近世化徵象,进而于传统历史叙述粗枝大叶的概括之外,在更细部的社会阅读领域里把握宋元明转型大潮的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叙述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锦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5-8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以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思考对象,从民主、有序、发展三方面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积极而又艰辛的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所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是这一探索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凤丹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9-93
虽然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论述性的文字很少,但他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和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事实,记述了许多重要问题。马克思晚年以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不懈的追求精神为我们留下了180万字的《历史学笔记》这一思想丰富的伟大著述,这驳斥了一些人所谓的马克思晚年“慢性死亡说”。虽然内容庞杂,读起来相对费劲,但是这部著作价值很大。因此,笔者对近年来《历史学笔记》的研究情况作一个综述。这里以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的《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为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认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停留在自我意识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重温开启哲学道路的著作《博士论文》,马克思展开对“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内在矛盾的本质规定性的讨论,不仅克服了一切必然性和神性超验原则的“奴役”,更实际地表现出与旧哲学驻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把以往囿于种种“存在者”探寻本原的本体论哲学回归“作为存在的存在”本身,同时,在对人与世界辩证关系的阐释中,展现出与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思维方式相一致的对象性活动原理。基于此,可以判断《博士论文》正是马克思发动“新唯物主义”哲学变革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8.
郑朝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8-83
威廉·坦普尔爵士园林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之处。实际上,坦普尔在《论伊壁鸠鲁的园林,或论园艺》中系统地探讨了园林的起源、伦理意义和审美形态等问题。他从病原学的角度出发,把园林作为治疗人们过剩欲望的理想之地。他虽然赞同伊壁鸠鲁主义的退隐思想,却从政治德性、顺从自然、自由选择3个方面阐述了园林的退隐伦理。在园林之美上,他认为美在于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既包括欧洲的规则式之美,也包括中国的不规则之美。坦普尔的园林理论对我国当下的疗养院园林、私家园林的建设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董翔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44-46
针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名应是"新唯物主义"的观点,文章从哲学史发展证明"新唯物主义"的命名不能成立;马克思称之为"新唯物主义"之"新",只有与"旧唯物主义"对立的意义,而不是对自己哲学的命名。"马克思哲学"应是对马克思所创建哲学唯一的、内涵确定的命名。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144-14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第一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哲学范畴。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和依据 ,对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作总体的批判 ;同时 ,马克思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为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彭飞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4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事实上,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并非缺乏辩证法;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理解为"非实践性",这是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的内在逻辑;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超越,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从外在角度"静观"人的超越本性是传统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传统形而上学把人及其生活世界二重化,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由于二元世界的不可整合最终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向现实生活世界转型,但由于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真存在,因而没有完全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把人还原回其本真生存状态———历史性的生成实践中,站在整个人类学的高度以实践生成思维转向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刘严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5-8,24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场的文本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著作,由于以往对《手稿》的哲学革命价值的忽略,使得对其价值的重估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马克思在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本体论这两个纬度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马克思哲学革命在本体论上实现了从“世界何以可能”到“人的解放和自由何以可能”的转变,我们应并在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姜喜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1-6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5.
挖掘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不能忽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前提性问题的全面思考,只有在此理论前提的关照之下,我们才能够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构建一个合乎历史与逻辑的政治哲学体系。探索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前提性问题,必须深入分析政治哲学的内在规定和学科性质,厘清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的理论关联,揭示马克思对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进而获得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性前提。 相似文献
16.
张文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的问题,萨拜因按照运用某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结果,尤其将其嵌入休谟反对自然法和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角度来判断,并诉诸于用逻辑学取代传统政治哲学的位置的做法,从而回答了这个问题。当辩证法只是被萨拜因视为外在于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基础而作为一种思维技术时,必定会让我们对萨拜因建构马克思哲学与其共产主义原理的联系方式形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事实与价值之间、历史的逻辑认识过程与赋予历史的现实性之间可能的长期冲突复又带到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之中,这一冲突直到今天不仅尚未调停好,而且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批判错误地将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理解成通过反复思考或从某些想法中推断而来的结论。简言之,那种所谓主观的、偶然的哲学,也包括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不言而喻,这是从萨拜因自己的哲学出发的。他的论说不仅仍然局限于理性—科学形而上学之中,而且它也无法如马克思自己声称的历史科学那样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并因此重新牺牲掉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刘海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24-27
传统西方哲学以抽象主客体关系为发展主线。马克思在颠倒黑格尔思维和意志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主客体关系,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通过这种变革,马克思建立了一种实践的、经济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从哲学形态转变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学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8-35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历史视域中关涉到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关系的识别,在现实层面则导向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不同认肯,因此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本文从梳理马克思有关"消灭哲学"的言论开始,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差别性比照,从哲学形态转变的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刘贵祥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1):26-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对象性活动"是《手稿》中马克思表达自己哲学创造的真正起点,它是"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该文以《手稿》文本及其要解决的问题为依据和线索,清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探索历程,进而得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是"对象性活动"这一结论,从而为马克思独特的哲学创造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