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绝唱 ,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作为已经被汉化的北魏民歌反映了中原主流文化的精神风貌。替父从军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 ,孝悌仁义的思想 ;力辞高官厚赐 ,反映了道家“为而不争” ,返朴归真的精神。透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并存、兼容互补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替父从军"的木兰题材,是跟"女性自强"、"男女平等"之类话题相联系的,将木兰塑造成"充满阳刚之气"的巾帼英雄形象,原本就是古代东方木兰故事的题中固有之义,在中国女性文化史上无疑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借"女扮男装"表达女性理想的木兰文本,它终归不过是一种攀借男权话语(扮男)以谋求女性权利的错位话语形式,也有其命定的局限性。木兰故事这一东方题材经过西方文化的娱乐化包装,将木兰处理成了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顽皮可爱的女孩,以种种世俗气息浓厚的搞笑情节取乐大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的确是跨文化传播中饶有意味并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但对于西方人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解读为女性的"的观点,大可不必感到敏感,甚至一味拒绝。  相似文献   

3.
徐渭《四声猿》之《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有一共同的"换装-脱装"结构模式。通过换装,剧情进入虚拟世界,脱装后回归现实世界。脱装时,悲声随之而起。《玉禅师》则写玉通和尚受迫害与反抗的故事。《四声猿》是一部悲喜转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即喜、喜即悲的独特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4.
<正> 1《四声猿》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兼戏剧家徐渭(1521—1593)的作品。它是由四部折数不同、曲调不一的杂剧,即《狂鼓史》(北一折)、《翠乡梦》(南北二折)、《雌木兰》(北二折)、《女状元》(南北五折)组成。《四声猿》不但在体制、曲调上对传统的北杂剧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为后来的南杂剧兴起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上突出了徐渭出“奇”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狂傲不驯、奔逸不羁、敢于嘲弄封建礼教的思想品质。和徐渭同时代的大戏剧家汤显祖曾赞誉:“《四声猿》仍词坛飞将,辄为演唱数通,要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经典革命题材电影中,借用传统文化言说革命现代话语的现象极为突出,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是其中的典型文本。影片根据陆柱国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第四章改编,以倒叙手法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女儿高山女扮男装战场杀敌的故事。影片在借用"木兰从军"叙事母题的基础上,全面征用与改造了传统女侠叙事,在"十七年"政治图景中构建起个人对阶级归属和对政党服从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木兰溶洞     
《中文信息》2007,(9):114-114
木兰溶洞景区位于保定市满城县西北20公里处,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是距保定市最近的溶洞景观。相传当年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曾率大军驻扎此地,将来犯之敌一举全歼,英雄壮举如英雄的芳名,流传千古。溶洞长约1000米,石花、石柱、石锥、石树,像质地上乘的美玉一样流光溢彩,清亮透明,胜似南方喀斯特景观。[门票]20元/人。  相似文献   

7.
在萨特的重要哲理剧《魔鬼与上帝》的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文学文本自身对主题既聚合又消解的特性 ,萨特哲理剧在解构上帝与自由这一对相关性概念的同时 ,也解构了实现个人绝对自由的可能性。因此 ,这种解构从文本上来源于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真的矛盾 ,从理论上来源于现象学方法论本身的矛盾 ,在实践上来源于个人价值理想与这一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关于徐渭《狂鼓史》的写作年代,至今争议不定.徐渭究竟何时写作此剧,关系到对此剧主题动机的解析.分析徐朔方、骆玉明所代表的不同推断,以徐渭的相关诗文作品和《狂鼓史》文本相参证,推断徐渭是在完成塞北之行后,回到绍兴(山阴)创作此剧,徐渭不仅在历史人物祢衡身上找到了深刻的自我认同,而且将祢衡作为他晚年孕育出的少年情怀的象征.在《狂鼓史》中,祢衡不是一个悲剧人物,而是一个超越岁月的意气超迈的“少年徐渭”.  相似文献   

9.
任慧 《重庆社会科学》2005,(12):40-41,48
王粲《从军诗》是其加入曹操集团后的代表作品,诗中洋溢着昂扬的乐观精神。本文对《从军诗》作出三点分析:首先,曹操实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发自内心;其次,作为依附于政治的文人,王粲保持了正直的节操;其三,《从军诗》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因《金瓶梅》里诸多的矛盾和错乱对其一直存有误解,以为其系集体或下级文人粗制滥造之作。在第六十五回里,"黄太尉"和"六黄太尉"迭现,因一字之增减,两者混用数次,仿佛笔误,是小说中的矛盾和错乱,实际上是作者徐渭为了遮掩却又不愿意完全违背事实真相而故意留给我们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1.
花木兰舞台艺术的演变有其独特性。它是断续的,有较强的时代性。以花木兰为题材的剧作,在舞台上的演出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形成了不少精品。花木兰舞台艺术在演中变,不同时代、不同剧种、不同演出团体的演出呈现不同形态。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花木兰形象反复再现在舞台上,但对于话剧、戏曲等来说,花木兰是永远的且是不一样的花木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桂馥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位博学多才且建树颇丰的学者型文人,其晚年创作的杂剧《后四声猿》取法明代徐渭《四声猿》,演绎白居易、李贺、苏轼、陆游的生活故事,细腻表达了自己天涯沦落之际内心世界的愤懑、感伤与无奈;诗意生存与人生追求、文学创作与经学研究于桂馥生命过程中的消长、互动,让《后四声猿》突破了乾嘉学术观念及其操作实践之于作家个性的某种拘束,彰显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怀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相似文献   

14.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存《木兰歌》有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和以"木兰抱杼嗟"开头两个版本。通过两诗比较,龚延明先生认为前者为唐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之作,后者属北朝本色民歌。此新解颠覆了传统认识,但是此结论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文献支撑,结论难以让人认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于多珠  赵艳玲 《河北学刊》2006,26(5):218-222
随着庄田的建立和开发,承德这一塞外荒漠之地,生齿日繁,谷田丰产,为八旗军北上木兰秋?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避暑山庄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避暑山庄的建立,是训练八旗、控制蒙古、加强北部边防之需,清康熙帝在避暑山庄的活动又促进了承德的进一步开发,使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清康熙帝在北巡中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边政策,形成了独特的治边思想。  相似文献   

17.
庄小珊 《阴山学刊》2009,22(6):43-46
玉箫、韦皋两世姻缘的爱情故事在唐宋时已广泛流传,多种笔记小说中有记载。随着故事的流传,许多剧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出现了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明传奇《韦凤翔古玉环记》、《玉环记》、《鹦鹉洲》,清传奇《玉环缘》、《玉指环》等戏曲作品。元明间的戏曲作品中,玉箫、韦皋形象不断演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的商业化、元杂剧作家地位出路才情等社会的角度,观众对历史题材的欣赏偏爱的观众接受角度,以及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本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元杂剧历史剧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史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本经典性"观念一直是国内外文评界常说常新的议题。这一涉及小说结构原则的核心创作理念侧重于将语言实验的认识论视角伸向由无数印象片断构成的重要瞬间的幽暗意识深处,认为人类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才应是小说文本理应捕捉的"重要时刻"。她的文本生成观体现了小说艺术的持久力和生命意识的情感化,这种开放的唯美主义思维模式引领了当今西方文论建设的新方向,同时也给物欲横流的迷茫的现代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生命启示和生活希冀。  相似文献   

20.
在《嘉莉妹妹》中,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嘉莉妹妹是晚期资本主义的单身女性,既是消费对象,又是生产本身,表征了这一时期的文化与生产方式。通过生计叙事,德莱塞发现和创造了新的现实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