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智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0-163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马俊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3.
王淑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3):131-136
移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化问题。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转换和认同经历了疏离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融入阶段对“我们”的重新建构的复杂过程,并最终不得不面对移民城市杂糅文化语境中多重身份认同的新焦虑。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问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澳大利亚的文化是英国文化的移植和再创造。在澳大利亚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澳大利亚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理解。早期移民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他们怀揣英国梦想,以自己具有英国人的身份而骄傲自豪,但随着澳大利亚人逐渐克服文化自卑,他们后来因自己的澳大利亚人身份为荣,从而确立了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这一身份认同的过程是曲折的,也是痛苦的。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过程,试图说明在人的身份认同方面文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阿来:边缘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126-129
生理和文化上的双重混血造成了阿来文化身份的边缘化,给他带来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借助于文学这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文化边缘人的阿来是如何摆脱危机,建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的。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陈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39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小说《邂逅》讲述了一个由非法移民引出的故事,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下不同种族的人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探讨如何克服种族和文化壁垒,打破帝国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白与黑二元对立格局,重新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0.
身份问题是《人性的污秽》中作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了《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从青年到老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展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云南跨境民族多元历史文化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跨境民族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与境外同一民族在族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共通点或差异.云南跨境民族的多元文化对其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好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春华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3-47
叶嘉莹虽为海外学者,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早年生活、生长在汉文化传统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是其获得、认同这一身份的基础,汉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同一性则整合了她的汉文化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从而构筑成常识中的中国身份。对这一身份的认同与自觉使她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照下,匹普的成长过程包含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匹普经历了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同时,认同环境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李婧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60
随着一批女性作家的异军突起,女性的身份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女性身份的构建不再仅仅局限于性属身份的角度,而是日趋多元化。严歌苓作品中丰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多元化视角的体现:一方面,她将女性身份置于时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出女性身份所蕴含的雌性特质;另一方面,她又对移民女性的身份进行深入剖析,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女性新的文化身份也应运而生。可见,严歌苓在构筑一个丰富的女性形象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了女性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6.
薛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从雷庭招和赵健秀到汤亭亭和谭恩美,再到任碧莲和伍慧明,华裔美国文学作家都对文化身份问题给以了不同的解答,华裔美国文学诉求经历了从文化碰撞、认同到杂糅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语言选择直接影响身份的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谈话制约理论",注意身份和口语相互制约的关系;围绕"社会身份"进行语言选择;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这样才能表达得体,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从而获得交际双方以及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穆宏燕:您好,帕慕克先生,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邀请,来中国参观访问。能谈谈您到中国之前,对古老中国的想象吗? 相似文献
19.
20.
吴晓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782-785
乔治·佩雷克的第一部小说《物》常被界定为写实小说,但是仅从它的篇幅便可看出佩雷克的真正用意并不是在深入剖析消费社会的机制,而是在探求人的个体意识。通过探讨小说主人公的欲望、行动与其内心的虚无感之间的关系可以窥见他们如何在消费社会中努力寻求个体身份认同以及作品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