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西自宋代开始,即设立了大批土官.他们在各自的辖区内行使统治权,其中包括对本辖区内各类民刑事案件行使司法审判权.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极大地冲击了土官的统治,土官的司法权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经历了剧烈的历史嬗变.改土归流前的明末清初时期,广西土官在本辖区内实行司法专制,其司法具有极大的残酷性与任意性;改土归流后至清末,广西土官的司法权受到较大的限制,逐步萎缩;清末至民国时期,广西土官的司法权被彻底取消,土官制度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论四川改土归流及其对民族地区开发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殿元 《天府新论》2001,(4):81-85,89
文章探讨了土司制度的缘起及改土归流的动议与实施,肯定了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程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明初思南、思州改土归流,与当时黔东地区儒家文化的快速传播紧密相联,是"大一统"价值诉求的使然.改土归流的成功运作,削弱了田氏土司的势力,结束了田氏土司对黔东地区的统治,对黔东地区乃至贵州全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思南、思州改土归流,是建立贵州行省的助推器,是黔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水岭,是黔东地域文化发展的里程碑.研究思南、思州改土归流,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宗族制出现并有所发展,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宗族制逐渐走向成熟、完备.土家族宗族削彻底完成儒化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土家族族谱修撰的规范化、祠堂建设的规模化、族规内容的儒家化.  相似文献   

5.
张红卫 《南方论刊》2009,(12):57-58,61
“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场政治改革。“改土归流”的实行,打破了来凤原有的土著社会秩序,由于大量人口的迁入,生存空间的被挤占,导致土民生活极端贫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改土归流”使来凤这快蛮夷之地向人类文明社会迈进,但长期的反清战争却又给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6.
明代广西土司制度是广西土司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明王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土司制度的同时,又实行“土流并设”、“流官辅佐”,限制和削弱土官权力,并开始逐步进行改土归流。明代是广西土司制度的全盛时期,又是广西开始进行改土归流的时期。弄清明代广西土司制度发展及改土归流的特点,对于了解广西土司制度及广西社会的发展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乾隆帝对大小金川土司改土归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帝平定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的改土归流,应该说措施是完善的,也是成功的。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了改土归流对嘉绒藏区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方铁 《河北学刊》2012,32(3):59-65
清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文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此次改流的原因、实现改流的策略以及改流产生的效用,对以往的一些观点亦提出商榷,同时总结清雍正朝施政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雍正年间在上家族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是上家族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士家族地区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土司统治,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土家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就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特点、社会作用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元代统治者建立全国政权以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遂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元代在宋代羁糜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上司制度,以此来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此时,土家族地区设立了许多军民长官司。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有…  相似文献   

10.
从雍正时期滇南盐井收归官营先行、改土归流跟进的一系列国家边疆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到,盐井收归官营作为一种制度实践,目的在于试探土司势力对国家推进治理边疆的反应,中央从而根据其态度相机实施改土归流以维护边疆秩序稳定,加强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与此同时,盐井官营所体现的"国家在场",还通过盐课、专卖管理等措施将国家意识涓滴...  相似文献   

11.
张晗 《学术探索》2013,(5):51-55
文章以历史人类学为视阈,结合史料典籍,从明清时期昭通彝族地区"改土归流"的个案研究入手,通过对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的互动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内部子文明对"多元一体"的认同变迁之分析,认为:"改土归流"的原因在于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之间日益加剧的认同冲突,其结果是将土司文明纳入"中原化"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余海波 《学术探索》2002,(5):114-118
改土归流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在西南实行的要政之一 ,以雍正时期达到高潮。本文对丽江木氏土司改流的过程、特点和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云南普遍实行“土流并治”的管理模式,即便改土归流也不是对该模式的完全否定。通过改土归流,不少府州县的治理方式和权力格局从“令土官为之钤制,以流官为之弹压”转变为“以土目管土人,以流官管土目”,流官的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因此得以加强,但是王朝国家在当地的治理逻辑仍为典型的“土流并治”。从里甲名色和赋税征收标准的制定过程来看,改土归流之后,地方流官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并不会完全采用中原内地的统治方式,更不是刻板地“复制中国式社会”,相反地,流官会充分尊重甚至倚赖于原土司的管理传统,将其作为构建新治理秩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雪梅 《江汉论坛》2005,(9):102-104
本文通过景阳河社区居民口述史中的一个集体失忆现象,从土民的角度关注改土归流后的社会转型,并揭示国家权力对过去进行剥夺时,土民社会所呈现出的生存逻辑.  相似文献   

15.
康区藏族历史源流十分漫长,影响深远。本文对康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作了回顾和梳理。重点剖析了清末以来的改土归流、西康建省的历程以及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壮族地方基层政权从土司制度到流官制度的嬗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汉壮政治文化的涵化过程.广西龙州县域土司社会的改土归流,是汉族民本文化植入、集权文化渗透以及大一统文化推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改土归屯问题,因史籍较少述及,鲜为学界注意。惟四十年代,凌纯声先生曾指出:“贵州古州之苗卫,湖南湘西之苗疆,四川理番之杂谷番屯,大小金川之五屯,皆为清代改土为屯之地”,并认为,“改土归屯实为改土归流之一种过渡办法”。 近年来,笔者对清代黔东南、湘南、湘西及川西等地的屯改,作了一些初步研究,发现各地改土归屯,均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举,由于时间、地区及所辖民族不同,多有差别。但作为一项有连续性的政策,各地改土归屯又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兹以本文分述之:  相似文献   

18.
析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区推行的屯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土司战乱后,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土归流措施。其中,在经济上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屯田制度,对清朝政府在嘉绒藏区的统治、祖国的统一、西南边疆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曾有过不少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但在雍正一朝,如同鄂尔泰那样有远识、有业绩的官员却不多见。鄂尔泰不仅是“康乾盛世”,出将入相的一代名臣,而且是西南改土归流的中心人物。他对封建国家的建树,在有清一代,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关于鄂尔泰在改土归流中所起的作用,史学界已有翔实的论述,本文主要就鄂尔泰在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初步的探索。一鄂尔泰,姓西林觉罗,满洲镶兰旗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子乾隆十年(1745年)。他的出身并不高贵,曾祖屯太仅“以七村附太祖,授牛录额真”。到其祖、父两代,  相似文献   

20.
曹吟葵 《学术探索》2004,(8):103-107
清代中期云南昭通地区在"改土归流"后,清王朝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和开发,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开发措施,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奖励办矿,兴办教育等,使昭通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