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慧 《金色年华》2010,(7):45-45
美国《时代》周刊不久前刊登的封面文章《下个十年的十大思想》,预测了未来十年十大发展趋势,它们分别是:下一个“美国世纪”;重新划分世界格局;带宽将成为新黑金;辍学者经济;中美关系,不可或缺的轴心;为失败辩解;白人的焦虑危机;电视将拯救世界;精英群体衰落和乏味的时代。文章由美国“新美国基金会”的一批研究员撰写。  相似文献   

2.
70多年前,作家柔石写过一篇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做《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一个女人为了家庭的生计,被迫租给另一个男人为妻的故事。这种做法在当时被称做“典妻”。这个被出租的妻子在双方约定的时间里,为租妻的人提供性服务,并最终为他生育一个孩子。承租妻子的人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妻子不能生育,或者是因为贫穷娶不起妻,因此租一个妻子来传宗接代。  相似文献   

3.
一、《大趋势》导出的双向目标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写道:“我们社会采用的技术越多,人们聚集的机会也越多,也就越想要和别人在一起.”他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相互助长的反应公式——高技术和高交往.它启发我们,设若将此公式中的“技术”一词置换为“素质”,那么也就可以得出处于改革和开放政策下,当代青联工作的一个新公式一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考试不及格了,“冒充家长签名”这种事,很多人都干过。但租个爹妈去开家长会,你又可曾想过?前一阵儿,北京就有个小学生在网上挂出“租家长”的信息,说自己成绩不太好,想找个人来开家长会,一小时50元。如果会上被老师点名骂了,还可以另外加钱。网帖一出,很快就被删除了。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我找工作的条件有两个:1.必须要和中国有关;2.必须和文化有关。我的运气不坏,那时正赶上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时候,短短的时间里,我这个文科毕业生竟拿到了六七个工作录用函。我最后选择了中国书刊社。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听了,大叫:“你难道不知道,那可是个非常激进的红色公司!”“可别忘了,我也是个来自红色国家的红色的人。”我笑嘻嘻地回答。亨利先生和他的“红色公司”图书馆偶尔借来的那本叫作《生在中国》的书,作者亨利·诺伊斯,也就是中国书刊社的创办人,对中国义无反顾的爱和他天真的理想主义震撼了我,那时我下决…  相似文献   

6.
<正>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作家,也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人物。《夜色温柔》发表于1934年,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该书讲述了主人公迪克从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沦落为非理性的典型美国式青年的全过程,进而将20世纪20年代,也即爵士时代的美国社会展露无遗,表现了这个时代美国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失落。菲茨杰拉德一向以精妙的象征手法而为人称道。“他的作品中的丰富象征,使我们不得不常停下来反复阅读,才能了解其情节的象征意义。”在该作品中,他更是将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了书题中看似十分朦胧的两个词语——“夜色”和“温柔”。  相似文献   

7.
想想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中97%都是西欧白人男性创造的,如果你知道1994年把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钟形曲线”事件,可能就会猜到观点的主人是谁了——查尔斯&#183;默里。先说1994年的事件,默里与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赫恩斯坦在《钟形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结构》(薛涌先生针对该书写了一篇文章《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智力的下降》,该文刊登在《社会学家茶座》总第29辑上)中宣布,  相似文献   

8.
严青 《现代妇女》2010,(8):121-124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以种族问题为主题的重要作品,很多人认为它体现了福克纳痛恨奴隶制、反种族主义的思想。文章通过细致分析考察,发现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重复运用蛮荒隐喻对黑人世界进行表征,从白人外部观察者的立场与视角对黑人世界进行想象与建构,将黑人置于种族他者的地位,扭曲与贬低了黑人世界。这种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种族观念,与其写作中对种族主义进行批判的努力相悖,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9.
微微 《金色年华》2008,(7):13-14
“You are fired!”这是一句美国电视观众再熟悉不过的话,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在他创办的知名竞赛节目《学徒》中,经常对参赛者做出这样无情的“判决”。《学徒》是一个大型商业选秀节目,专为特朗普海选总裁候选人而作,不知有多少人被他那冷冰冰的一句话淘汰出局。然而在真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0.
大儿子小虎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快两年了。在长途电话交流中,他常提到美国人爱说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去年冬天,我和妻子有幸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邀请,参加小儿子小晗的“学位授予仪式”。当我们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时,真还感受到了这种所谓的“文化震撼”。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想了解是什么塑造了奥巴马,那么别去关注他父亲的缺失。是他那不畏世俗偏见的母亲造就了他上世纪60年代初,《民权法》尚未诞生,妇女运动尚未兴起,一名17岁的白人少女在跨进大学校门的短短几个星期后便怀孕了。令人惊讶的不是她在学期末选择了退学,不是孩子的父亲来自另一个大陆并有着与她不同的肤色,不是她在大半个美国都把与黑人通婚定为重罪时嫁给了他,也不是她  相似文献   

12.
在满园金色的深秋季节,一位对于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故人将长眠在杭州安贤陵园内。这位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的故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他之所以在中国享有比在他祖国美国更大的名气,那是因为毛泽东的名篇《别了司徒雷登》成就的。这篇几乎为他盖棺定论的文章把他称之为“美帝国主义的代言人”,使他无法实现生前的愿望,在他死后他的骨灰才被运回杭州故里,并安葬在他的亲人身旁。  相似文献   

13.
坐着的权利     
狄马 《现代交际》2005,(7):75-75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一家百货公司工作了一天的黑人裁缝罗莎·帕克斯登上了回家的公交车。那时的公共汽车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也就是说,在车厢里白人坐前半部分,而黑人只能坐在后排。可是那一天的黄昏正值下班高峰,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驾驶员(当然是白人)便命令坐在后排的四个黑人乘客站起来为白人让座。其中的三个照办了,只有帕克斯太太坐着未动。  相似文献   

14.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惊叹于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变化,连呼进入了“中剧时代”!他早些年热心于《走向共和》,经常念叨着李鸿章在听到“送给老佛爷的八哥不叫了”之后的经典表情。后来向他推荐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他赞不绝口,尤其称道杨金水、胡宗宪和王用汲,分别命名为“义仆”、“循吏”和“信友”。如今又有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昨日闲聊起来,他说,这是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15.
一、过度教育问题的源起与定义“过度教育”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人Freeman于1976年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教育的空前蓬勃发展与大量高学历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反常现象“写的一本《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cl American)书中提出“过度教育”一词。从此,“教育过度”逐渐被教育经济学界所接受并广为使用。所谓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是就个人拥有的教育年限与他从事的实际工作所  相似文献   

16.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发表的成名作。本文试图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首先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了作为“他者”的黑人的命运;接着本文分析了有着双重意识处于杂糅状态的白人统治者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林乾 《老年世界》2010,(1):24-24
打油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诗体,它源于人名。相传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某日大雪过后,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雪诗》,无一“雪”字,但刻画雪景贴切逼真,形象生动。此后,张打油还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诗,他的这种“打油诗”也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8.
由于从收入的视角定义和测量贫困存在诸多不足,一些学者提出"资产贫困(asset poverty)"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试图补充收入贫困的不足.1995年,美国社会政策专家梅尔文·奥利弗( Melvin Oliver)和托马斯·夏皮罗(Thomas Shapiro)出版了《白人的财富,黑人的财富——种族不平等的一个新视角》一书,这本书的出版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2006年出版了十周年纪念版.该书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按照传统的收入贫困测量方法,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收入差距缩小了,但是从资产的视角来看情况却大不相同.平均而言,如果一个白人拥有1美元的资产,一个黑人仅仅拥有10美分的资产.这揭示了美国社会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巨大财富差距.1995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哈夫曼( Robert Haveman)和爱德华·伍尔夫(Edward N.Wolff)对资产贫困进行了定义,并对1983-2001年美国的资产贫困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9.
市委书记曾这样评价邵洪哲:“给他三尺布,他就能扯起面大旗;给他个小舞台,他就能演一场大戏。”调侃的话语,满是对邵洪哲工作热情和干劲的肯定,更是对邵洪哲的工作方式作了一个形象的总结。 齐齐哈尔市老龄办的工作人员说,没有邵洪哲,就没有齐齐哈尔老龄工作的今天。但邵洪哲说:“没有激情、热情和感情是没办法做好老龄工作的。” 邵洪哲的激情、热情和感情又来自哪里?“到老龄办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唱好三首歌:《国际歌》——从来没有救世主;《国歌》——起来,起来;《敢问路在何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路在脚下。”  相似文献   

20.
传媒览要     
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5月8日“窃听门”风波未了,支持率直线下降的美国总统布什再次遭遇“新窃听门”。美国媒体近日披露美国最大的几家电话公司向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提供了2亿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这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到底是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呢?“9·11”事件后,在“反恐高于一切”的方针下,美国又出台了一部《爱国法》。2002年11月,布什签署《国土安全法》,这两部法都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美国国内机构与人士进行情报侦察的范围。随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南方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