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唐诗》中花蕊夫人《宫词》一百五十七首中杂有王建、王組等人的作品 ,而花蕊夫人本人的作品数量究竟如何 ,一直以来都是个谜。虽然前人对此已经有所挖掘整理 ,但仍未被世人重视 ,故有重新论述的必要。本文仅从花蕊《宫词》的数量问题入手 ,将前人资料归纳起来并作一定的补充 ,期望能够将花蕊《宫词》的基本建构弄清楚  相似文献   

2.
花蕊夫人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935—965年)的宠妃,徐匡璋之女,蜀青城(今四川灌县)人,别号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以诗人兼词家而得名,其文学创作以蜀亡为分界线,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所作宫词,多描写后宫宴饮、游乐及日常生活,内容虽然很平淡,但文辞却很流丽清新,没有晚唐诗人的绮丽习气。《全唐诗》载其宫词百余首,称其“佳者不减王建”。(又近人考证,《花蕊夫人宫词》非其所作,乃前蜀王  相似文献   

3.
五代时花蕊夫人《宫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真实再现了五代成都宫苑的建筑布局、楼台水榭、四时节序,以及宫廷典章、节庆民俗、宫女生态、审美时尚等社会文化。花蕊夫人《宫词》意蕴丰厚,呈现出雅丽清新的艺术审美品格和活泼健康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亡国之君而做他人臣妾,其内心的悲苦自不堪言状。如后蜀主孟昶(也作蕖、作莲)夫人费氏就是遭遇如此不幸的一个女人。花蕊夫人《宫词》以她自己的亲身感受作出详实的记载并加以生动的描绘,故《宫词》百首中的许多首都入眼生新,耐人玩味。其音律柔和,辞语流利,无唐俗的腔调,有自然的风韵,能继美于王建《宫词》而各有其实际内容和特色。花蕊夫人《宫词》每一首都是事、情、景相结合,一首诗写一件事,饶有情趣。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女性多数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在纸张案牍中,能脱颖而出青史留名者,皆是才华横溢之人,花蕊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由南唐入宋,创作了大量宫词,推动了唐代王建以来的宫词的发展。本文试对花蕊宫词的艺术特色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
唐人王建与后蜀花蕊夫人均留有宫词百首,为宫词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由于二人心性乃至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二人的宫词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文学发展的相互承继性,又使得二人的宫词有着一些相同点。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二人不同创作心态的原因,重点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二人宫词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收录花蕊夫人的宫词158首,这些官词的内容皆为作者的所见所闻。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后蜀的宫廷生活,具有哀怨和欢快的双重格调,间接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妃嫔制度,为后人进行宫廷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历史资料。同时,她还很善于用白描手法安排琐事入诗,其宫词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自北宋以来即有两说:一以为是前蜀王衍之母后小徐妃作, 一以为是后蜀之徐妃作。1946年浦江清已考证宫词为前蜀徐妃作, 但未对历史文献加以辨析。兹对文献辨伪, 并找出伪说之来源及其附会演变之情况, 补证浦江清之说, 论定所谓后蜀花蕊夫人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古代有类专咏宫女生活的诗歌.首见于汉朝的为"宫怨",继之,南朝有"宫体诗",隋唐间兴起《宫词》,主题多为反映宫女怨愤,少数状写宫女妖艳.中唐王建《宫词百首》涉及宫女生活稍多,但大抵出于想象.五代王蜀后妃花蕊夫人《宫词》算得此类诗歌顶峰之作,其所涉既有宫女当值情景,又有度闲动态,全出亲历,颇具史料价值.吟咏宫女卫队、宫女马球队者,可补史籍的失记;宫女日着道妆的描述,足以同多家诗文佐证唐、五代妇女以艳丽道服为时世妆.  相似文献   

10.
强国 《社区》2012,(35):42-43
如果不是亡了国,也许人们永远不会看到花蕊夫人的另一面。谁能想到:一个貌美娇弱的后宫女子,在国破家亡之时,却表现出如此酣畅淋漓、通透彻底的真性情。那首堪称绝唱的《述亡国诗》,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的悲情呐喊,堪堪羞煞蜀国男儿郎。让后人赞叹不已。花蕊夫人本姓费.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国后主孟昶的贵妃。名为花中之蕊,自是容貌不凡。不仅如此,她还是位才女,是位前比鱼玄机后比李清照的女诗人。善写宫词,著作颇丰,光《全唐诗》中就收录40多首。然而和那些能呼风唤雨的女强人相比。花蕊夫人并不惹人注目。她没有吕后蛇蝎般的狠毒心肠:也缺少武则天的心机和手段;更不具备杨贵妃狐媚惑主的万千风情。  相似文献   

11.
花蕊夫人《宫词》是五代时的名作。关于其作者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但大体认定为后蜀孟昶之妃所作。近日有幸拜读曾大兴先生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的《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一文(以下省称曾文),获益匪浅,但该文的一些论点及相关论述,似还有可商榷之处。现将拙见论述如下,以就教于曾先生及学界贤哲。一、关于《宫词》的作者曾文称,浦江清先生通过《宫词》中的一首词,发现了“孟昶妃说”的一个破绽。词云:“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满殿香花争供养,内园先占得铺陈。”浦先生根据张唐英《蜀梼杌》卷二《前…  相似文献   

12.
花蕊夫人是五代著名女诗人,善写宫词,其诗歌用韵,可归纳系联出十八个韵部,基本合于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其诗歌用韵规整,偶有出韵,多借韵,亦有些许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13.
孟昶慧妃花蕊夫人,史阙其名。熙宁间,王安国奉诏定蜀民所献书,得夫人手写诗,盛行于世(见《续湘山野录》)始广传其事迹。其前则陶谷尝记,昶与花蕊登楼望月,误堕香扇。东坡幼时亦闻,孟昶与夫人纳凉摩诃池上,且有佚词。是确有其人,固无可疑。然三家所记,皆不涉其生平姓氏,而宋时所传,又杂以讹误,近人考之,或有未详。  相似文献   

14.
"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最宠幸的妃子,才貌俱佳但命运坎坷,红颜薄命,随着亡国之君而沦为他人臣妾,内心苦不堪言。她是第一个以"宫中人写宫中事"的大家,可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她以敏锐的才思创作了数量达百首之多的宫词,突破了自唐以来都是由"外臣写事"的状况,在宫词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与《连昌宫词》叙事艺术的比较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同是唐诗中的叙事名篇。这两首诗都以牵系着唐帝国命运的安史之乱为背景,综括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荒淫误国而导致社会变乱的史实,因而有不同程度的讽谕或垂戒之意。很显显,元、白二诗都受了中唐时期已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小说——传奇的影响,善于进行艺术虚构,既植根于历史土壤,又不囿于历史事实。《长恨歌》写马嵬之变时杨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回看血泪相和流”,已经是对历史的“改装”,——只要我们读一下《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的有关记载,就不难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17.
乍看书名 ,以为《苏州美人》(唐晓玲著 ,漓江出版社 2 0 0 2年版 )是部通俗言情小说 ;及至读完全书 ,方悟出这是意味深长的严肃的警世长篇 :对美人悲剧的反思。苏州自古多美人。最有名的当推后蜀小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和后唐小皇帝李煜的潇湘妃子。她俩都是苏州人 ,都姓费 ,而且是一对亲姐妹。但是 ,她俩的结局全是悲剧。花蕊夫人在后蜀亡国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占有 ,悲愤成疾 ,在孟昶死后两年病殁 ,归葬于家乡画眉泉村。潇湘妃子面对晋王赵匡义强迫她做侍妾的权势 ,拿出上有李煜题词的黄罗扇以明志 ,赵匡义奈何她不得 ,只好将她发还给李煜。后…  相似文献   

18.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0,30(2):63-69
宫词类乐府是唐后乐府诗中新题乐府之一类。宋代的宫词创作,以大型连章体组诗最具代表性,其中,又尤以宋徽宗《宫词三百首》引人注目。宋代的宫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反映帝王生活为主体,二是以宫中女性为描写重点,三是借对历史题材之"述古"以进行"风讽"。三类宫词,不仅各具个性与风采,而且影响深远。此外,宋代宫词还可入乐而唱,这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传"的情况下,实属乐府诗史上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它以查泰莱夫人的性爱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与多名男子的情感纠缠.其中克利福、蔑克里斯和梅乐士构成了她性爱关系的三个维度.正是在与上述三名男性的交往过程中,查泰莱夫人不断地对“性”与“爱”的关系进行思考,从而最终确立了自己对于性爱价值的伦理取向.  相似文献   

20.
《洞仙歌》(冰肌玉骨)公案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洞仙歌》(冰肌玉骨)词的原创作者,历史上聚讼纷纭,有苏轼作、孟昶作或花蕊作等说。至论体裁,又或称诗称词,莫衷一是。更兼文献传抄,辗转致误,遂成千年公案。本文从文献源流及各种歧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着眼,认为提及孟昶原作的最早文献就是苏词自序,后出的种种说法,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傅会而成的。因此,所谓孟昶或花蕊夫人原作,皆属向壁虚造,不可采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