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农副产品收购,是农村供销社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国家通过商业部门,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来掌握和分配农副产品资源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为了搞活农村经济,国家对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对主要农副产品的统派购制度,放开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和运销政策。这些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种植  相似文献   

2.
农村商品流通或农村市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农副产品的购销;二是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这两个方面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流通作为再生产的独立环节,从直接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是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和条件。生产决定流通,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但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讨□胡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和拓展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领域共同探讨的中心内容。中国是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总形势已由过去商品生产不发达、商品供应长期紧张的局面,变为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工业品的生产日益丰富多采的新局面.这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它带来了如何开拓市场、扩大销路的新课题,从而把改革现行流通体制、疏通流通渠道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赵紫阳总理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当前的新形势出发,总结近年来试行改革的经验,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关于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它们标志着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巳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是个农业工业省,农业在全省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业发展很快,形势很好。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认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是一项促进我省农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并带动各部门经济全面振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意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首先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没有发达的农业商品经济,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国民经济就没有稳固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建立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主要包括发展农村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两个方面。只有大规模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才能实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要大规模发展商品生产,必须解决商品流通问题;发展商品流通是发展商品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中心环节。当前流通领域与农村商品生产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已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严重障碍,必须采取根本措施,彻底疏理流通渠道,才能使农村商品经济持续不断地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市场物价相继上升,不少商品涨价或变相涨价,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造成市场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货币方面的原因,也有非货币方面的原因,但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与我国的货币发行与流通的不正常状态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因此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必须借助于货币与货币流通来实现。货币流通是一种与商品流通相联系的经济过程。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从属于商品运动,它作为流通手段,媒介着商品的交换,不断地为商品流通服务。根据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十五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农业的形势,怎样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仍然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总的形势较好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从上到下都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警觉的忽视和放松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现象,表现出对农业形势的过高估计和对农业基础地位的模糊认识。有人认为,尽管不断出现旱涝灾害,特别是九一年华东地区大水,今年中原大旱,东北华南洪涝等,我国农业仍然连年丰收,市场农副产品充足,使用了几十年的各种票证最终废止……说明我国的粮食过关了,农业过关了,十二亿人的吃饭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还有人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下的比例,误认为农业已不再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不应再占国民经济的基  相似文献   

9.
<正> 所谓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道。商品流通渠道畅通与否,对于商品能否顺利转移,再生产能否继续进行,关系极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流通领域开展了多渠道的商品流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拟就开展多条流通渠道的客观依据、究竟应该开展哪些流通渠道及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12亿人口中9亿多是农民。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首当其冲的是农业贸易。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后,对农业和影响不仅是中国决策部门高度重视的重大决策问题,也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中国农业贸易的现状据有关文献报导:中国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历来是我国对贸易的主要商品。到1990年,其出口值达219.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2.2%;如果再加上乡镇企业产品的出口值,我国农业出口值占  相似文献   

11.
<正> 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供销社发挥支援农业主力军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如何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下面,结合我省一些地方的实践和探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是搞活农副产品流通的前提 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始于生产,流通的  相似文献   

12.
<正>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信息迅速向社会普及,使得信息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每一领域,信息领域的广阔性决定了从事商品流通工作人员的素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这里从四个方面谈谈商业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一个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比重标志着这个国家现代化的速度和程度。中国社会通过 30年 (1 949~ 1 978)的初步工业化 ,使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 90 %下降到 74% ,改革开放以来的 2 0年 (1 979~ 1 998)又使其猛降到 46 %。 50年间 ,中国实现了从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一个半农业半工业社会的转变。假如 ,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 ,那么 ,到 2 0 2 0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 2 2 % ,到 2 0 50年则下降到 1 0 %以下 ,从而完全实现向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地方如何具体地实在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问题。我觉得农业基础的巩固取决于农民富裕的程度,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农业基础才能巩固,否则是难于巩固的。究竟怎样使农民富裕起来,除了宏观的大政策和系统的增加投入等以外,在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对农民指导和服务的问题。本文就农户企业化服务与指导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成就和问题嘉定县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紧靠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是上海的一个郊区县。农业集体化以来,嘉定县在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县已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实现了耕耙、灌溉、农付产品加工的机械化和植保、脱粒、中长途运输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到一九七九年底,全县拥有各种农业机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由于农业环境的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重农政策的实行和商品经济的剌激,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技的进步、农副产品的丰富及主要农业区的形成,是秦汉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秦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秦汉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中外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秦汉农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商品流通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锐利武器,它不仅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是有效的,而且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也有指导意义。我们要以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为指导,结合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规律,以推动商品流通体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马克思按照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同,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这两  相似文献   

18.
<正> 商品离开生产领域,便进入流通领域。商业部门从事流通领域的工作,是联接工业同农业、城市同乡村、生产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常说的购、销、调、存就是商品的流通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调运和储存是两个重要环节。商品经济的存在,决定了商品流通的必然性,商品流通又决定了商品储存与运输的必要性。没有商品运输就没有商品流通,离开了商品的储存就不可能保持商品连续不断的流通。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应用CiteSpace对1986—2018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2238篇研究性资料进行了文献计量研究,分析了1986年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及前沿问题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近现代经济史、明清经济史和两宋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断代,农村农业、经济体制与商业管理是经济史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前沿。不同阶段的经济史研究热点有所差异,1986至20世纪90年代,生产方式、生产力、剥削阶级、资本主义等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话题;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商人、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企业与企业管理等方面;21世纪初以后,研究的重心则在企业管理、商品流通、工业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商品条码是在流通领域中用于标识商品的全球通用的条码;条码技术在商品流通管理中的应用将成为我国条码技术应用面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因此,全面推广条码技术在商品流通管理中的应用是不用置疑的,它是目前国际上对商品流通进行管理的一种最先进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