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隐喻的意义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能否真正表达思想,这在思想家那里始终是一个问题。然而,思想家虽怀疑语言,却又用以言说和书写。这说明思想本身又离不开语言。本文就思想与语言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阐明:通过语言来丢开语言,通过书写来拒绝书写这一要旨。从而在语言与思想的思辨张力间,力图廓清"语言"允诺"思想"过往的"隐喻"空间。正是语言的隐喻形象,才使思想本身绽示在了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2.
法律语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往往都可以通过隐喻来再现。以美国《公司法》中的“公司”概念为例,多方位分析探讨了法律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机制,并进一步阐释了隐喻在法律语言中的构建新概念、解释和推理功能。在法律领域,隐喻不但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而且还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文化模式中愤怒隐喻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表愤怒的情感隐喻.这两种语言都遵循同样的原则:都是以描述由这种情感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表达这种情感.但是在选择具体由哪种隐喻来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这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模式所决定的.因此,隐喻既建立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得语言符号指向整个语义范畴,而且通过隐喻和转喻进行扩展后的整个语义范畴本身就保留了隐喻和转喻的特征,未被句意选择而被携带进话题的义项通过与句意选择的义项的范畴错置而形成隐喻,隐喻形成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对语言符号线性原理的承诺使得任意性和线性共同作用,从本质上规定了隐喻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思想,互为依存又互为悖论。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语言,思想无以延伸;另一方面,语言又常常被描述为“思想的牢笼”。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均是对语言的传递与描述能力的局限的一种感慨。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无疑是一种方式别致的言说,这种言说与其承载的思想必然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言说方式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在孔子看来,语言代表着亘古不变的神圣秩序,虽然语言秩序与现实秩序常常不合,但言说却是调节和安置秩序的基本方式。老子基本上不相信语言,认为语言只能堵塞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英美修辞家对混合隐喻不加区别的否定,盖源于师承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修辞学而演化出的“修饰原则”——其出发点是,隐喻的功能仅限于“修饰”。然而,隐喻的存在价值在于以形象的有机融合来填补“直义语言”的语义空缺。在这里,形象生动性与信息清晰性是统一的。本文通过对混合隐喻的本质结构和实例的分析,认为应摒弃“混合隐喻”这一范畴——将其分为“复转义隐喻”和“混乱隐喻”。  相似文献   

7.
英汉人体词“eye(眼)”的隐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隐喻的建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相同的身体结构与感知器官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投射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认知的参照点等方面的不同又使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投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英汉人体词“eye(眼)”的隐喻投射既体现了人体隐喻化共同的特点,也表现出了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8.
尽管“蝗不入境”的历史书写在东汉时期还没有形成为一种固定用以描述良吏的“模式”,但这种书写现象最早出现于《东观汉记》这一官修史书,值得深思。以往学者无论从汉王朝对循吏的褒崇,还是从天人感应下的灾异天谴说谈及这一问题,都只是东汉“蝗不入境”历史书写的大背景,缺乏直接关联性。即使有的学者分析到了谶纬学说,但在具体论证中往往泛泛而谈。实际上,“蝗不入境”书写始现于《东观汉记》,与东汉时期蝗灾频繁而又严重、谶纬学说盛行而又意识形态化、“变复之家”的德化思想及其积极宣扬更有直接关联性。特别是王充在《论衡》中多次提及,汉代“变复之家”积极宣扬德化变复思想,使得蝗虫从“灾虫”化为“神虫”,这对东汉时期“蝗不入境”的历史书写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作为思想家的王充,敏锐地注意到“变复学说”对于历史书写的深刻影响,并作了批判和分析。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古时期“蝗不入境”书写模式的产生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即要追求对等。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的《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指出,翻译不应该求同,而应存异。这从根本上对传统的翻译思想提出了质疑,他的“纯语言”翻译思想为翻译学研究开拓了崭新的空间,并被奉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经典。本文主要围绕本雅明关于“纯语言”的概念来评述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实质,并揭示它给我们带来启迪的同时又难以摆脱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如何从原始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水平仍然是个谜团,相关的理论假设不少,其中Hall1day提出语言的大部分历史是“去隐喻化”的历史。为了探究语言发展的可能情形,有必要对Hall1day的这一思想进行反思。如果把语言种系进化和个体语言发展同时加以考察,那么可以有理由说,人类语言在其进化之初就其体现形式的本质而言是一致性的,语言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个“去隐喻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隐喻化的进程;人类语言发展可能是从一致式衍化出隐喻式,遵循“隐喻化”和“去隐喻化”的动态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