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并认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进行适度的叛逆性.由于重构的译文是基于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及译者对原文自我理解,因此重构的译文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及开放性.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相结合,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探究,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过程及局限性,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活动中,当原文文本在创作完成时,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认知语境,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让译入语读者最终产生的认知语境与此虚拟认知语境相契合,译者翻译过程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对此虚拟语境认知,不断完善自己认知语境的过程。本文从译者的认知机制过程入手,结合认知语境的格式塔补充机制,通过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的具体操作,具体讨论了译者如何在不断的认知完善中成功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认知差异会导致译者在语义理解和转译过程中的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民族特征和思维习惯的认知差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如何确定对所译作品的认知视点,成了译者能否成功地完成信息从原文传递到译文的决定性因素.而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人员在认知不同文化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依靠的两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彰显,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译介关注的焦点.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结合图示和译例,从体验认知中内化客主体,发挥创造性和再现客主世界,阐释、论证体验认知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合理理据.  相似文献   

5.
翻译无不渗透着译者,既是读者又是译语表达者的修辞认知。从译者修辞认知入手,分析《红楼梦》三则性爱描写片断中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英语译文。译者从源语到目的语转换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译文中融入了对原文自我个人主观的阅读认知,在译入语中呈现出为目的语的受众所接受的普遍再阅读认知。译者修辞认知在把握原著语言风格、再现译本翻译风格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一范式下文化视角或认知视角的译者主体研究,要么过度关注译者的普遍性和主客体间多元关系,要么侧重于译者的个体体验和内部思维特别是语言心智,都无法充分诠释译者的翻译选择和决策。多元合一的译者主体及其构成性的认知过程表明译者主体的认知是内部的语言认知与外部社会文化认知的统一体。体验哲学中客观实际优于主体认知的思想,布尔丢生存心态及翻译学的语言本体与外部文化之争为认知视角下译者主体研究的社会文化认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学科理据,支持译者认知研究的多元范式之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和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内涵,构建以记忆系统为核心的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模型.研究表明,译者控制加工是译者确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译者自动化加工是译者快速理解表达的过程.后者主要加工译者的常用词汇及句型,为长难句及语篇的控制加工提供可能.译者加工模型研究显示,自动化加工是控制加工的基础,控制加工可修正和弥补自动化加工的缺漏.两者并行互补,均强调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互动.如何培养学生译者将其控制加工能力更有效地转化为自然娴熟的自动化加工能力应是翻译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充满歧义性的过程,而"表达"是译者将自己对原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与作者意图、文本字面意义、翻译行为的价值进行权衡的结果,反映了译者的"理解观".翻译批评者需深入"表达"背后,检视译者的"理解",因而批评者关于"何为理解"和"如何理解"的认知,对于其批评方法和结论起着决定性作用.诠释学在其衍变...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中对译者的心理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挖掘 ,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构建的认知语境决定其理解认知 ,并重点探讨了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 ,及认知语境是如何构建的。它是翻译心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