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哲理     
我们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我们的一思一念,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最富有力量的是"当下",而不是过去或将来。每个人都受到自我憎恨和内疚的伤害。每个人最后的防线都是"我不够好"。这只是一个念头,它是可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2.
年轻公务员职场适应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决策》2007,(2):33-34
受访对象在回答"您在工作中最常有的情绪是什么"时,给出的答案令人震惊,只有24%的人回答"愉快",33%的人回答"凑合","26%"的人回答是"疲惫",还有8%的人回答"厌倦,想离开".  相似文献   

3.
罗满元  罗梅 《领导文萃》2012,(2):112-115
中国和中国人一直在追逐"中国梦",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怀的"中国梦"更加多样,也更富有强国愿望,容闳怀的是"留洋梦",康有为怀的是"大同梦",孙中山怀的是"共和梦",梁启超怀的是"启蒙梦",施蛰存怀的是"尊严梦"……但所有这美好梦想,都没有获得完全成功,只有当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中  相似文献   

4.
<正>基层重"有",对于他们来讲,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最重要;中层重"能",干部一定要能干,所以要能;领导级别,一定要懂"无",如果领导什么都"有",什么都"包",下属反而会无所事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能力并不超凡却能成为领导者?答案就在于,尽管他们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学习力""协调力"却很强,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也敢于找比自己强的人来帮助自己,或者说敢于授权。他们用自己的无为使团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际距离导致的传播关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甚至是交往形式都在改变着。人与人的关系造就了人际距离,人际距离却又反作用于人。人际距离的"远"和"近",使得社会传播在过程中不断翻新、变化,随时随着远近的变化在不同的成员与陌生人中游走。  相似文献   

6.
付云 《经理人》2014,(3):68-70
正在线旅游的价值已经被市场和资本所认可。对于中青旅这样的传统旅行社来说,拥抱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主要有三点:第一,营销方式发生了改变;第二,消费者购买的渠道发生了改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本身的改变。在2012年以前,在线旅游还仅仅是互联网人对于颠覆传统旅游行业的一次尝试,蚂蜂窝、驴妈妈、携程、悠哉旅行网、去哪儿,各种商业模式的在线旅游网站层出不穷,但就像那一年年的"千团大战"一样,浮华背后藏着的是没有人能看清的未来,没有人知道最后能够活下来几家,亦或是全部死去。所以当2011年初百度收购去哪儿的时候,尽管因为蓝标强大的公关能力,媒体声音一片"歌舞升平",但每个业内人的独白相信都是:这3亿美元真的不会打水漂儿吗?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总统"竞选到底要花多少钱?这是一个很 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几乎没有 人真正知道答案的问题。 根据1995年通过的台湾"总统、副总统选罢法", "总统"候选人的最高竞选经费为3亿元(新台币,下  相似文献   

8.
名人之累     
正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真是无奈之言。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如果不是想借虚名来骗钱或牟利,其实是很苦恼的。因为各色人等都要来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营利,或借名以  相似文献   

9.
冯社浩 《经理人》2013,(7):110-111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对于商务谈判同样适用。很多人进行商务谈判都是匆匆忙忙上阵,灰头土脸下阵,赢了不知道缘由,败了不知道原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商务谈判前做足充分的准备,虽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达成目的,但可以让自己处于有利的处境,保证谈判顺利进行。"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对于商务谈判同样适用。很多人进行商务谈判都是匆匆忙  相似文献   

10.
正"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流传至今的古语告诉我们,识人难,难在"人心难测"。领导干部识人,是做好工作必备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因此,领导干部"为治以知人为先",必须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关于识人,孔子有"三步识人术",诸葛亮有"七句看人之法",刘昭有"八观之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有学习借鉴的价值,但不能简单套用,要从工作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识人。  相似文献   

11.
白波  施平希 《领导文萃》2006,(4):137-141
夏娃对亚当说:"亲爱的,你是全心全意爱我吗?"亚当叹了口气:"当然了。除了你,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经济学有个名词叫"霍布斯的选择",即"没有选择"。在商业竞争不发达的社会,"霍布斯的选择"很多见,比如多年前中国人单调的服装样式、几年前昂贵的电话初装费等。这种烦恼让每个人头疼,但这毕竟不是我们个人所能改变的。随着竞争的发展,这种烦恼较过去大大减少。可是另外的烦恼又找上门来:太多的选择叫人眼花缭乱。小至人生道路、企业经营方案,大至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有一个最佳选择策略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而且希望作出正确的选择--即使…  相似文献   

12.
郑州新东中学(原十一中北校)非常关注学生全方位成长.成长是终身大事,人的一生都要成长.成长--汲取"营养",增强自己生存的能力.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拔节期"--无论身体、智力、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快速成长,基本成形.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大家都认识到了"健康即财富",有了健康,才有其它一切。但对于什么是真正"健康"的概念,不少人还存在认知误区,以为身体没病、生理正常就是健康,这其实很片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的、心理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可见,健康是一个整体概念,不仅包括我们的"身",而且包括我们的"心",甚至扩展到人与外在环境、与社会的适应和谐。因此,相较于一直以来我们对健康更多停留于身体健康的认知和理解,塑造起健康的阳光心理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4.
薛侃 《领导文萃》2013,(20):13-15
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党员来说,这是一种教育、一种告诫;对人民群众来说,则是一种告示、一种承诺。因此,切合党情,顺应民意。从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看,高达96.4%和89.1%的官民认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用"。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广大干部群众都认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场"及时雨",对此充满期待,但也心存顾虑和担忧:有的担心活动"雷声大、雨点小",搞成"一阵风",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雁过无痕;有的担心把活动变成"纸上来、纸上去",材料满屋、制度满墙,使活动流于形式;有的担心活动热衷于搞"创新",把精力放在"表演"、"做秀"上,而不注重解决  相似文献   

15.
赵义 《领导文萃》2012,(13):22-23
全国"两会"如此庄严的场合,出现一些"出位言论",应当说不是人的智识水平出了问题。相反,越是一些"出位言论",可能背后都对应着严峻的社会问题和不合理的现状。从凝聚社会的角度看,这反映了一种对于共识形成颇具破坏性的认知习惯———目的正确决定手段正确。如果稍加引申,这种对于手段正当性的轻视就会得出很荒谬的结果。"三公"消费是有体制上的原因让人不得不做,但并不  相似文献   

16.
林怡 《领导文萃》2013,(4):124-127
2012年美国大选,奥巴马作为赢家再度入主白宫。为何还是奥巴马胜出呢?有人说,很大的原因是他赢得了"无知少女"的票。"无",指经济状况不好的"无产者",就是罗姆尼在竞选中如实说出的"47%不纳税的人,这些人是不会把票投给我的。""知",指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少",既指少数族裔如拉美裔移民、非裔黑人、亚裔移民等,也指年少的青年人。"女",指中青年女性,她们多数迷恋奥巴马个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曾志 《领导科学》2012,(24):52-53
对于领导干部的"助人为乐",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事情即使是好事,也不能去做;有些好事善事,老百姓可以做,但领导干部不能做。据报道,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其中不乏领导干部"助人为乐"的案件。比如,领导干部帮助上级"办好事",帮助个别人"办好事",帮助朋友"办好事",帮助长辈"办好事"等,从道义上说,这是"助人为乐",没有错,但事实上,领导干部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地借用了手中的公权  相似文献   

18.
正五一回家,一进门,老爸就跟我叨叨:"镇上那丫头片子就是故意为难人,不就是忘了带身份证嘛,这么热的天,让我来回折腾。"老爸穿着一件褪色的衬衣,裤管一只卷着,一只耷拉着,还有星星点点的泥巴,一副典型的农民打扮。我太懂那些办事的人了,以貌取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我说:"爸,把资料给我,我去给你办!"刚好姐夫这次是开着  相似文献   

19.
孙玉茹 《领导科学》2001,(11):16-17
在领导干部的竞聘面试中,主考官必提的问题就是"假如你是……",对此,尽管每位竞聘者提前都有所准备,但因为"假如"之后的内容不可预测,所以不少人的回答都很难令人满意.那么竞聘者究竟如何应对考官"假如你是……"一类的问题呢?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据说,人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划分为成长、探索、发展、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如同婚姻有"七年之痒",职场也有"七年之痒",而"职场之痒"就出现在职业探索发展阶段。面临"前不见少年情怀,后不见锦绣前程,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职场倦怠期,笔者认为,年轻干部要善于自我调适,正确自我定位,把"七年之痒"变成"七年一跃",从容地迈过"七年之痒"这道坎儿。一、拒绝职场"冷板凳"在职场,顺心顺意者少之又少,即使资历颇深、处事老到者,也无不备感纠结。在职场中,谁都想成为被领导欣赏的爱将,但事实是,许多人都在职场中坐过"冷板凳","享受"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